【河流文化】唐朝的“水上博览会”竟在这里举办……
广运潭,唐禁苑望春楼下的人工水潭,地处灞河中下游,是盛唐时期主要的港口之一。
广运潭由大臣韦坚奏请挖掘,至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建成。韦坚出身自京兆韦氏彭城公房, 以门荫入仕,起家秘书丞,拜长安令,颇有才干。天宝元年间,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勾当缘河及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使。
广运潭为何而建

据史料记载:韦坚奏请修复汉时的关中漕渠,诏准后,韦坚遂于咸阳修筑堤堰,导渭、灞、浐三水注入漕渠,漕渠西起禁苑(在长安宫城北)之西,引渭水东流,中间横断灞水和浐水,东至华阴永丰仓附近与渭水汇合,用以转运关中漕粮。
又于禁苑望春楼下继续挖凿具有码头功能广运潭,用以停泊漕运船只,这样货物就可以从江南一路开进长安城,使都城长安可以与以南北大运河为主干的全国漕运网有机联结成一个整体。
唐朝的“博览会”——广运潭盛会
三月二十六日这天,唐玄宗和大臣们一起登上望春楼,盛会正式拉开帷幕。两三百艘船依次由东南驶来,船上众人衣裳鲜丽,连歌带舞,"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也就是江南水乡的打扮。每一艘船都悬挂着带编号的铭牌,上写有各郡的名字。船中间装的是大米,两边摆着所在地的各式各样的特产,绫罗绸缎,名瓷笔砚,翡翠珍珠,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如广陵郡(今江苏扬州)船,即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
船一艘艘驶过,绵亘数里。领航船的船头上,一名船工身着绿袍,头戴红色抹额,半臂赤膊的装束十分显眼,他站在船头高歌,船上有百名鲜服靓装的美人齐声应和,唱的是崔成甫新翻的《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
“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说的是:742年唐玄宗改开元为天宝,田同秀给唐玄宗上祥瑞得到宝符那件事。
“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说的是:广运潭今天之所以热闹非凡,是因为从江南运来了大宗货物。
最后一句“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说的是:三郎啊,您就稳坐在大殿上,听我唱上这首得宝颂歌吧。三郎便是唐玄宗李隆基,因他排行第三,所以人们亲切地管他叫三郎。
唐玄宗画像
为观看这次千载难逢的盛会,长安城及周边一带万人空巷,无数百姓潮水般涌向广运潭边,热闹非常。大多数人一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的船只,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唐玄宗看着满载货物的船队延绵数里,万头攒动的人群欢声笑语,龙心大悦,下诏敕曰:“右之善为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朕关辅之间,尤资殷赡。比来转输,未免艰辛。故置此潭,以通漕运。万代之利,一朝而成。……赐名广运潭。"(《旧唐书》卷一零五《韦坚传》)
韦坚也得到唐玄宗嘉奖,授银青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原官职仍兼任。
王犇美术作品《盛世广运潭》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望春楼下广运潭中,宫乐与民歌、新声与旧曲交相辉映。广运潭盛会不仅仅是一次全国各地的物产博览会,更是一场君民同乐的欢聚。这一天,无论是三郎玄宗,还是大臣百姓,都深深感到国泰民安、身逢盛世的喜悦,成为开元之治的一个鲜活缩影。
广运潭之功能
高效运粮之枢纽
唐代漕渠从汉长安城起东行至浐灞处经广运潭继续东行至永丰仓,“永丰仓下,在渭水入黄河处,汉之船司空也”。也就是说广运潭是唐代关中地区漕渠的终点所在。东可以接纳漕粮船只,西可以转送都城供给。
这样一来,在永丰仓和三门仓所贮存的米,都可用船一直运往长安,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用牛车陆运一段路了。并且由于全程改用水道运输,粮食的运量自然大大增加,《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三》载:“岁漕山东(事实上以江淮为主)粟四百万石”,超出裴耀卿时漕运量将近一倍,运费也进一步减轻。
长安经济之引擎
文化交流之桥梁
今天的广运潭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的缺陷,随着漕渠壅塞,广运潭也失去了其漕运码头的地位,“浐、灞二水泥沙冲壅,潭不可漕,付司农掌之,为捕鱼之所。”唐王朝灭亡之后,长安废不为都,广运潭的地位一落千丈,并在历史中逐渐湮没。
而今,西安实施“皇城复兴”战略,恢复城市生态、重建美丽西安,广运潭再次被世人所关注。2005年,广运潭项目正式开工,取坑为湖、取陆做洲,引灞河之水济之,形成了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良好生态景观。
![]() |
![]() |
陕西省水利厅微博公众平台 |
陕西省水利厅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