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
大荔遇水而生、因水而兴,黄、渭、洛“三河”穿境而过、境内总流长252公里,湿地面积42万亩,丰富的水资源是大荔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机遇的独特优势。
2022年以来,大荔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双总河长+领导小组+河长办”的组织架构,6名县级河湖长带领全县536名镇村河长巡河1.8万人次,清理四乱和碍洪37处2830平方米,清除垃圾186吨,整治河道岸线3公里,2022年荣获渭南市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
黄河清障有力度更有温度
黄河在大荔流长47公里,河道范围广,滩面大,是大荔粮食主产区,也是库区移民的农业生产区,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2022年各级河长巡查发现和上级反馈的四乱和碍洪问题中,鲁安1号坝附近有300平方米活动板房,是外省租地人员临时住所和农业生产看护房。问题必须坚决整治,但也不能冷了百姓的心。为此,县镇村河长多次上门讲政策、讲情理、讲危害,主动为他们协调新的住所,在将他们妥善安排到原鲁安三村学校居住,并帮助搬离后,才下发限期拆除令,展开清理。在镇村河长暖心而用力的工作下,雨林7号坝北侧的外省人员也自行搬离工程管理范围,黄河河务局鲁安工区后的养殖场按期完成拆除,上级反馈和巡查发现的四乱和碍洪问题,均按期高质量完成整改销号,实现动态清零。
非法采砂风险高难度更高
砂石是国家资源,非法采砂,损害河湖生态,影响河道行洪。渭河大荔段流长84公里,砂石资源丰富。大荔县按照市河长办“三严四联五张网”部署,强力推进非法采砂整治工作,突出严标准,严巡查,严打击三严管理,夯实镇村河长职责,在沿渭4个镇23个村56个路口安装摄像头,限高设施,镇村河长派员24小时值守,加密巡查。强化部门联动,上下联通,区域联合,社会联防四联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移交执法部门及公安等部门处理,紧盯人车储运关键要素和环节,联防联控。同时,织牢织密防控安全网、智慧河湖网、执纪监督网、宣传保护网、社会监督五张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巡河护河治河,做强做实治水管水护水神经末梢,有效遏止了非法采砂问题。
图斑大棚拆除有力更有节
北洛河在大荔流长121公里,沿河土地大多为群众责任田,种植作物为粮食和开放式避雨大棚冬枣,是沿线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2022年,大荔县河道管理范围内有54处冬枣大棚图斑。县级总河长多次召集镇村河长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召开会议,研究措施,按风险分类施策,对2021年水毁的11处大棚进行拆除,对正在生产和完好的大棚,镇村河长分别与村集体和种植户签订安全责任书,生产结束或大棚损毁后自行拆除。同时,镇村河长加强巡查,及时劝阻河道管理范围内大棚种植,2022年禁止7处大棚种植,维护了河道行洪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
清淤疏浚顺了沟渠更顺了民心
农田排水(碱)事关耕地质量,粮食安全,农村排涝。2022年,大荔县建立了排碱渠渠长制,设立了公示牌,全县698.52公里排碱渠有了渠长。在县级总河长的统一指挥下,县河长办各联席单位、县级各部门整合项目完成了89.4公里的干支沟,镇级河长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146.6公里的支沟,村级河长组织万人清於会战,投工投劳完成了462.5公里的毛沟清淤疏浚。全县排碱渠区的大动脉顺畅了,毛细血管打通了,全面激活了“涝时能排、旱时能灌”功能,惠及群众26万人。秋淋和连续降雨天气,全县没有发生农田积水和农村内涝。平时,各级渠长主动巡渠,雨季镇村渠长加密巡渠护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河长制在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主战队,主人翁作用。
河湖长制就是责任制。大荔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夯实各级河长职责责任,打通了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全县河湖长制工作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省、市总河湖长令要求,再提高站位,再夯实责任,在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中再创佳绩。
![]() |
![]() |
陕西省水利厅微博公众平台 |
陕西省水利厅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