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河长”与“柔性治水”
以河长制破解“多龙治水”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一级教授李佩成
全面推行河长制,体现了国家对河流管理的重视。一方面,通过河长制,把责任落实到党政领导,确保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都有人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河长制的落实,破解“多龙治水”难题,不断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据了解,目前,我省河长制已经全面启动实施,12个市(区)已经确定市级总河长、市级河长。您认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义何在?
李佩成:随着实践的发展,对于河流的治理,人们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也在逐步转变。比如,起初着重“除害”,修建河堤,防止洪水;后来着重“兴利”,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开始只是治理单条河流,后来发展到管理整个流域;也经历过关注大江大河、忽视中小河流的阶段,致使许多中小河流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
全面推行河长制,体现了国家对河流管理的重视,也为我们如何管理河流指出了方向:一方面,通过河长制,把责任落实到党政领导,确保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都有人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河长制的落实,破解“多龙治水”难题,不断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记者: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有效举措,您认为陕西在推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佩成:全面推行河长制,仅仅有了河长是不够的,重点更在落实。党政领导当河长,前提条件是必须懂得怎么治河,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河流、对水的认识,明晰河流管理应该做哪些工作;同时,建立和落实河长制,要与已有管理机构密切结合,取长补短,把各个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起来;此外,河长制在推行过程中,要做到对“山水林田湖”的管理进行综合规划,要把治水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陕西”等工作结合起来,系统推行。
记者:2016年6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提出新时期治水要树立新理念:由防洪与抗旱相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理转变为综合统筹的柔性治理。结合河长制,您对我省水资源管理有哪些建议?
李佩成:我一直强调,地面水、地下水、天上水,这“三水”是自然循环的,治水不能只看一个水,要三水统观统管,统一看待、统一管理、统一开发,这与娄勤俭书记提出的柔性治水理念不谋而合。近年来,陕西在治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比如,通过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思考:柔性治水,我们做到了吗?比如,一些地方对河流进行不合理的堵截利用,致使河流水量逐年减少,甚至断流,这显然是与柔性治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因此,治水重要,避免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同样重要,要保持生态、心态、世态这“三态”的平衡,杜绝对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此外,我还建议,要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通过加强管理使得已有工程的效益充分发挥,同时要更加重视民生工程投入,比如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等等。
应立法保障河长制
——访原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寇宗武
落实河长制,关键在于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河长制,尽快建立起河流保护的制度性规范要求。在必要的时候要将其上升至地方法规的层面,通过法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期待河长制能够在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
记者:目前,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已经印发,陕西省总河长、省级河长、河长制办公室已经公布,提出到2018年上半年,根据流域面积和区域分布,陕西将全面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排乱倒等现象,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对于具体的落实,您有哪些建议?
寇宗武:落实河长制,关键在于坚持,在于制度化、规范化。比如,为协调单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针对水资源管理成立过不少领导小组,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些领导小组往往是在短期起到了很多效果,之后却再难觅踪影。河长制把河流治理的责任落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身上,对于协调推进河流的治理,作用明显。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河流管理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如何通过河长制,让各部门各司其职,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明确,需要尽快建立起制度性的规范要求。我建议,在必要的时候要将河长制上升至地方法规的层面,通过法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我还了解到,目前,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各个部门之间还没有实现基础资料的共享。比如,环保部门难以拿到水利部门的水量资料,水利部门难以拿到环保部门的水质资料,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和财政浪费,期待河长制能够在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
记者:您认为目前陕西省河流治理,面临哪些亟须破解的难题?
寇宗武:陕西的河流水量总体不丰富,大小4000余条河流中一半是季节河,而且水量减少趋势明显。我们做过统计,陕西境内,以上世纪50年代到2015年的多年平均河流水量为基数,黄河流域的水量在80年代以后平均减少10%左右,长江流域减少5%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城镇化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记者: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您有哪些建议?
寇宗武: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对于新时期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要求。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节约用水放在水资源管理的头一位。节水,首先要有好的规划。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陕北、关中、陕南,节水策略不同。另外节水不能停留在宣传号召,要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特别是针对工业企业。同时,要加大节水的财政投入,修建一些节水工程。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目前,我们在生活用水、经济用水和生态水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我的建议是,在做到节水优先的基础上,还应在“开源”上下功夫。比如,用好已有的地表水水库,并着手建立地下水水库,夏季蓄水,冬季补给河流,用好城市再生水、区外调水等等。
河长制是“柔性治水”的制度保障
——访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任苇
河长制的第一个字是“河”,河是“合”的谐音,其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改变过去“多龙治水”,形成“合力”;河长制的核心是“长”,就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治理;落脚是“制”,用制度来保障治理,实现江河湖泊的长治久安。
记者:如何理解河长制的治水思路和模式对实现江河长治的意义?它有利于解决陕西省河流综合整治和管理的哪些问题?
任苇: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兴水的历史。我们的先祖大禹正是在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成为华夏共主,李冰父子作为蜀地太守,同时也是都江堰之父,先后开启、奠定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从这个角度来讲,大禹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任“河长”。我们推行河长制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
河长制的第一个字是“河”,河是“合”的谐音,其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改变“多龙治水”的状况,形成“合力”;河长制的核心是“长”,就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把治水治河的责任明确,真正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治理;落脚点是“制”,用制度来保障治理,实现江河湖泊的长治久安。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这些将有利于解决陕西省河流综合整治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比如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
记者:各级河长任命之后,为使责任落实确认到人,切实改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相关部门和各级河长还需做些什么?
任苇:河长制实施,重在理顺关系、责任到人,需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河长制水情水环境全息管理系统,使其成为“公众监督、即时响应、科学决策”的决策管理平台,使相关部门和各级河长职能、负责人信息化、透明化,并能通过自动化管理为各级河长科学决策服务。我们设想将一个地区内河流的所有信息、相应河长在系统中反映出来,同时加入水情、水质等的计算方法以及洪水、污染等的预警指标。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可以立刻响应,一方面可以找到症结所在,并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方案,一方面可以找到人去解决问题。
记者:目前,陕西正在探索实践柔性治水理念、系统治水思维,如何理解柔性治水和河长制的关系?
任苇:柔性治水是低影响开发在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治水过程中的体现。柔性治水的内涵可具体丰富为“柔顺水势、柔养水源、清柔水质、柔承水韵、柔润水生”。柔顺水势强调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通过涝池、湿地、水网连通,达到泄洪、蓄滞洪的统一,实现水安全目标;柔养水源强调涵养水源,从聚水、引水源头保障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目标;清柔水质的实质是治污,达到各类功能指标要求,实现水环境目标;柔承水韵就是要承接“八水绕长安”“曲水流觞”等历史水文化内涵,实现水文化目标;柔润水生即水生万物,实现水生态文明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河长制是“柔性治水理念、系统治水思维”的制度保障,“柔性治水理念、系统治水思维”为河长制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一级教授李佩成
全面推行河长制,体现了国家对河流管理的重视。一方面,通过河长制,把责任落实到党政领导,确保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都有人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河长制的落实,破解“多龙治水”难题,不断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据了解,目前,我省河长制已经全面启动实施,12个市(区)已经确定市级总河长、市级河长。您认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义何在?
李佩成:随着实践的发展,对于河流的治理,人们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也在逐步转变。比如,起初着重“除害”,修建河堤,防止洪水;后来着重“兴利”,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开始只是治理单条河流,后来发展到管理整个流域;也经历过关注大江大河、忽视中小河流的阶段,致使许多中小河流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
全面推行河长制,体现了国家对河流管理的重视,也为我们如何管理河流指出了方向:一方面,通过河长制,把责任落实到党政领导,确保每一条河流无论大小都有人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河长制的落实,破解“多龙治水”难题,不断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记者: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有效举措,您认为陕西在推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佩成:全面推行河长制,仅仅有了河长是不够的,重点更在落实。党政领导当河长,前提条件是必须懂得怎么治河,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河流、对水的认识,明晰河流管理应该做哪些工作;同时,建立和落实河长制,要与已有管理机构密切结合,取长补短,把各个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起来;此外,河长制在推行过程中,要做到对“山水林田湖”的管理进行综合规划,要把治水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陕西”等工作结合起来,系统推行。
记者:2016年6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提出新时期治水要树立新理念:由防洪与抗旱相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理转变为综合统筹的柔性治理。结合河长制,您对我省水资源管理有哪些建议?
李佩成:我一直强调,地面水、地下水、天上水,这“三水”是自然循环的,治水不能只看一个水,要三水统观统管,统一看待、统一管理、统一开发,这与娄勤俭书记提出的柔性治水理念不谋而合。近年来,陕西在治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比如,通过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思考:柔性治水,我们做到了吗?比如,一些地方对河流进行不合理的堵截利用,致使河流水量逐年减少,甚至断流,这显然是与柔性治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因此,治水重要,避免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同样重要,要保持生态、心态、世态这“三态”的平衡,杜绝对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此外,我还建议,要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通过加强管理使得已有工程的效益充分发挥,同时要更加重视民生工程投入,比如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等等。
应立法保障河长制
——访原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寇宗武
落实河长制,关键在于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河长制,尽快建立起河流保护的制度性规范要求。在必要的时候要将其上升至地方法规的层面,通过法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期待河长制能够在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
记者:目前,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已经印发,陕西省总河长、省级河长、河长制办公室已经公布,提出到2018年上半年,根据流域面积和区域分布,陕西将全面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排乱倒等现象,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对于具体的落实,您有哪些建议?
寇宗武:落实河长制,关键在于坚持,在于制度化、规范化。比如,为协调单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针对水资源管理成立过不少领导小组,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些领导小组往往是在短期起到了很多效果,之后却再难觅踪影。河长制把河流治理的责任落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身上,对于协调推进河流的治理,作用明显。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河流管理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如何通过河长制,让各部门各司其职,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明确,需要尽快建立起制度性的规范要求。我建议,在必要的时候要将河长制上升至地方法规的层面,通过法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我还了解到,目前,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各个部门之间还没有实现基础资料的共享。比如,环保部门难以拿到水利部门的水量资料,水利部门难以拿到环保部门的水质资料,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和财政浪费,期待河长制能够在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
记者:您认为目前陕西省河流治理,面临哪些亟须破解的难题?
寇宗武:陕西的河流水量总体不丰富,大小4000余条河流中一半是季节河,而且水量减少趋势明显。我们做过统计,陕西境内,以上世纪50年代到2015年的多年平均河流水量为基数,黄河流域的水量在80年代以后平均减少10%左右,长江流域减少5%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城镇化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记者: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您有哪些建议?
寇宗武: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对于新时期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要求。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节约用水放在水资源管理的头一位。节水,首先要有好的规划。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陕北、关中、陕南,节水策略不同。另外节水不能停留在宣传号召,要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特别是针对工业企业。同时,要加大节水的财政投入,修建一些节水工程。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目前,我们在生活用水、经济用水和生态水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我的建议是,在做到节水优先的基础上,还应在“开源”上下功夫。比如,用好已有的地表水水库,并着手建立地下水水库,夏季蓄水,冬季补给河流,用好城市再生水、区外调水等等。
河长制是“柔性治水”的制度保障
——访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任苇
河长制的第一个字是“河”,河是“合”的谐音,其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改变过去“多龙治水”,形成“合力”;河长制的核心是“长”,就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治理;落脚是“制”,用制度来保障治理,实现江河湖泊的长治久安。
记者:如何理解河长制的治水思路和模式对实现江河长治的意义?它有利于解决陕西省河流综合整治和管理的哪些问题?
任苇: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兴水的历史。我们的先祖大禹正是在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成为华夏共主,李冰父子作为蜀地太守,同时也是都江堰之父,先后开启、奠定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从这个角度来讲,大禹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任“河长”。我们推行河长制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
河长制的第一个字是“河”,河是“合”的谐音,其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改变“多龙治水”的状况,形成“合力”;河长制的核心是“长”,就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把治水治河的责任明确,真正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治理;落脚点是“制”,用制度来保障治理,实现江河湖泊的长治久安。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这些将有利于解决陕西省河流综合整治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比如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
记者:各级河长任命之后,为使责任落实确认到人,切实改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相关部门和各级河长还需做些什么?
任苇:河长制实施,重在理顺关系、责任到人,需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河长制水情水环境全息管理系统,使其成为“公众监督、即时响应、科学决策”的决策管理平台,使相关部门和各级河长职能、负责人信息化、透明化,并能通过自动化管理为各级河长科学决策服务。我们设想将一个地区内河流的所有信息、相应河长在系统中反映出来,同时加入水情、水质等的计算方法以及洪水、污染等的预警指标。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可以立刻响应,一方面可以找到症结所在,并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方案,一方面可以找到人去解决问题。
记者:目前,陕西正在探索实践柔性治水理念、系统治水思维,如何理解柔性治水和河长制的关系?
任苇:柔性治水是低影响开发在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治水过程中的体现。柔性治水的内涵可具体丰富为“柔顺水势、柔养水源、清柔水质、柔承水韵、柔润水生”。柔顺水势强调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通过涝池、湿地、水网连通,达到泄洪、蓄滞洪的统一,实现水安全目标;柔养水源强调涵养水源,从聚水、引水源头保障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目标;清柔水质的实质是治污,达到各类功能指标要求,实现水环境目标;柔承水韵就是要承接“八水绕长安”“曲水流觞”等历史水文化内涵,实现水文化目标;柔润水生即水生万物,实现水生态文明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河长制是“柔性治水理念、系统治水思维”的制度保障,“柔性治水理念、系统治水思维”为河长制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
![]() |
陕西省水利厅微博公众平台 |
陕西省水利厅微信公众平台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