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网:查勘东庄水库

[索引号] 11610000016000371T/2015-53092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发文日期 ] 2015-04-02
[ 效力状态 ] 有效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名 称 ] 黄河网:查勘东庄水库

时间: 2015-04-02 00:48


东庄坝址
 
      东庄水库是泾河上规划修建的一座水库,在陕西省礼泉县和淳化县境内。左岸是淳化县,右岸是礼泉县。规划的坝址距离泾河入渭河口不远,到西安的车程约1个半小时。
  
      东庄水库是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抓的两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关中人民期盼已久的一项水利工程。另一项是引汉济渭(引汉江水济渭河)工程。后者已于2011年12月8日开工,目前正在建设中。前者还在开展设计工作。
  
      关于修建东庄水库的论证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60多年,先后经历了6次设计6次搁置,终于在2010年8月重新启动,并由我们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这项任务。
  
      泾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而渭河又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因此,东庄水库的规划论证必须摆进黄河治理与渭河治理两个大局中考虑,问题很复杂。这也是论证工作几起几落的原因所在。要厘清这些复杂关系,就需要对黄河、渭河的演变情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这正是我们单位独有的优势。所以,几经周折,最后的论证工作还是由我们单位主导。
  
      2013年4月10日,我第一次到东庄,查勘了坝址两岸以及泾惠渠渠首和李仪祉纪念馆,并在淳化县住了一个晚上。
  
      东庄水库坝址因礼泉县的东庄乡而得名,泾河在这一段基本上是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过约30千米的峡谷后到达泾阳县的张家山自然风景区,河流在此出峡谷进入平原。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郑国渠遗址就坐落在峡谷出口处,附近还有泉眼众多、水量丰沛的筛子洞泉。

东庄坝址附近为山区,群岭绵延,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坝址处河谷深切,两岸岩壁对峙,谷底水流湍急。一座宽2.5米、长212米的索桥在河面上方约170米处将两岸连通,岸边“之”字形的便道从半山腰延伸到谷底,地质勘探人员每天就是通过这些道路进出作业现场,可想而知工作有多艰辛。
  
      坝址距离东庄乡有十几千米,位置算不上偏僻,但吃水很困难,需要从乡里买,每吨要价6元。部分工作人员在乡里租有房子,勘探工人则吃住在现场。我们上午查勘坝址,下午前往淳化,途中参观了泾惠渠渠首和李仪祉纪念馆。
  
      泾惠渠渠首在泾河出山口处,建有取水建筑物(拦河坝)。抬高的水流,沿着山边的渠道流向山前平原。泾惠渠的前身是清代的龙洞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元代的王御史渠、宋代的丰利渠、唐代的三白渠、汉代的白公渠、秦代的郑国渠。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河床冲刷下切,渠首的位置已经上移了三四千米,渠道也重建了数次,但泾河的滔滔清流却仍然在浇灌着下游两岸的万顷良田。真可谓:沧海桑田两千载,总有活水源头来。
  
      拦河坝下游约1千米处,就是著名的筛子洞泉。这是一个泉群,有泉眼74处,最大每日涌水量可达11万立方米。关于筛子洞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泉眼如筛子般大小,故名“筛子洞”;另一说泉眼如筛子的孔眼一样多,故名“筛子洞”。何种说法正确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清澈甘甜的泉水,永不停歇地为附近居民提供着优质的生活水源。筛子洞很美,涌泉成潭,碧绿如翠,鱼翔浅底,沙石可辨。
  
      离开泾河,我们前往李仪祉纪念馆。纪念馆于2012年开馆,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泾惠渠总干渠从馆前流过,馆后依山建有李仪祉墓园。展馆面积2000多平方米,展示了陕西省古代、近代治水史以及李仪祉生前修建泾惠渠时使用过的工具、撰写的手稿等,是一座集水利发展史、水利文化展示、水利科学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纪念馆。
  
      史料记载,李仪祉生于1882年2月20日,逝于1938年3月8日,陕西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于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参与筹建西潼(西安至潼关)铁路,不久后留学德国,在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回国后,1915年他与张謇共同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1922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1927年,因水利工程经费没有着落无法开工,他辞职离任。
  
      1930年,杨虎城任陕西省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当年建设泾惠渠,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溉土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竣工后,他辞去了建设厅厅长职务,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在他的领导下,1935~1936年完成了渭惠渠第一期工程,1934~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6~1938年修建梅惠渠。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规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
  
      1933~1935年,李仪祉还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职务。1938年1月,他抱病赴陕西省眉县参加渭惠渠拦河大坝合龙,回西安后病情加重,3月8日辞世,终年57岁。逝世时,于右任曾手书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表达了对这位水利大师、一代贤哲的缅怀之情。李仪祉不愧为中国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先驱,只可惜英年早逝。
  
      离开纪念馆后,经口镇前往淳化县县城。口镇是泾阳县的一个乡,据说这里的花椒、辣椒都很好。街上有专门经营辣椒、花椒的店铺,店铺门前有个用来碾压辣椒的石碾,上面黏着厚厚的一层辣椒粉,看上去很诱人。
  
      晚上住淳化。县城依山而建,中间有小河穿过,河上建有橡胶坝和桥梁。晚饭后,我出去转了转,县城虽然规模不大,但还算整洁。早春的傍晚气候宜人,河边的广场上有不少男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看来,这里并不闭塞。事实上,淳化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县城的“秦直道”展示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次日上午从淳化县境内查勘东庄水库(左岸),早上8点,我们离开县城,途经仲山风景区前往坝址处。此山距离西安市约100千米,号称“西安的后花园”,古时亦称“秦汉福地”。据说,历史上这里曾是帝王的行宫,也是他们围猎避暑的地方。
  
      这个季节进山,景色很美,沿途我们看到的是错落有致的梯田、油绿色的麦苗和金灿灿的油菜花。远处的群山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中,时隐时现;路边的村落稀稀落落,渐渐消失在岭凹中。虽是早春,但山上的树木已吐出了新绿,苍翠欲滴。我们沿公路盘山蛇行,不时会看到锦鸡、松鼠、野兔等动物,它们或穿越公路钻进草丛,或受惊疾驰爬上树桠,真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除了景区门口的几排房子外,山里几乎看不到人家,我们一行似乎成了大山的主人。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真可谓:晨来淳化雾蒙蒙,半里黄花半里青。驱车弯弯林中路,回头霭霭山下城。喜看松鼠桠间跃,乐闻锦鸡草底鸣。春色正浓闲少有,难得途上沐清风。
  
      翻山越岭约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东庄坝址上游,站在了昨天考察点的对岸。脚下几百米处就是滔滔南下的泾河,远处的索桥依稀可见,我再次感受着地势险峻,山高水长,青山如黛,鸟鸣悠扬。想到未来的东庄水库将使高峡变成平湖,为缺水的渭北平原送去甘泉,真有些心潮澎湃。
  
      两天的考察,收获颇丰,回来后我写下了《查勘东庄有感》。
  
      水劈龙山走东南,河出深谷奔长安。
  
      攀岩凿道峭壁上,跨堑架桥悬崖间。
  
      隆隆钻声惊飞鸟,猎猎彩旗舞云端。
  
      阻断泾水成平湖,润物渭北几多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