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这是继去年7月2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省委、省政府12月8日召开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动员会之后,我省加快推进引汉济渭工程前期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
汉江流到渭河又进了一步
——《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国家评估
6月,对每一个引汉济渭工程的工作者而言都是十分忙碌的,与此同时,也是取得重大成就并值得纪念的。
6月11日至15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组对《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进行评估,最终顺利通过评估。
6月21日上午,祝列克副省长带领相关部门人员专程到国家环保部走访,协调、促请加快受理、审批引汉济渭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当天下午,环保部即受理了环评报告,这标志着引汉济渭可研报告尽快通过国家审批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6月26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在西安召开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越岭段)初步设计报告技术咨询会,秦岭隧洞越岭段是控制整个工程进度的主要环节。
所有这一切表明,引汉济渭工程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距离全面开工建设越来越近。
必要性:缓解供需矛盾 保障经济发展
处在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7%,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64%的经济总量、55%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水资源量却只有68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6%,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4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属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
根据关中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2007年关中地区缺水23.95亿立方,2025年关中地区缺水24.17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28.21亿立方,缺水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据了解,引汉济渭工程不仅能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水资源紧缺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也将从中受益。陕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前景广阔,然而不解决缺水问题,陕北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将很难实现。将陕南富余水资源调入关中后,可以在不突破黄河流域用水指标的前提下,通过“下补上取”的方式置换出黄河水量满足陕北发展用水,通过水权置换,将关中用水指标向陕北转移,实现陕北从黄河的取水权,使不同区域用水需求得到合理满足,支撑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快速发展。
参与评估《可研报告》的十位水利专家,在评估意见中郑重写道:“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向渭河流域调水,可以改善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水资源配置状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步减少地下水的超采和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障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调水量:不会影响南水北调及汉江中下游用水
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引汉济渭会不会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及汉江中下游用水,一直是受到多方关注的问题。
陕南地区地处汉江流域上游,水资源丰沛,由于地形原因,用水耗水很少,汉江干支流年均出省径流量达275亿立方米(其中汉江干流259亿立方米,丹江16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年入库径流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可研报告》提出,到2030年引汉济渭工程最终调水规模为15亿立方米,仅占出省径流量的5%。经研究认为,丹江口水库等调节能力强,引汉济渭工程基本不影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和汉江中下游用水,由于引汉济渭工程采取丰水年多调,枯水年少调,特枯年服从汉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因此,有利于统筹汉江流域各方的用水需求。
《可研报告》提出调水区的可调水量2025年调水10亿立方米,2030年调水15亿立方米。调水10亿立方米方案多年平均允许调水量为10.59亿立方米。调水15亿立方米方案多年平均允许调水量为15.55亿立方米。
据了解,调水10亿立方米方案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方案的影响是:减少多年平均供水量0.9亿立方米,约占中线一期调水量的1%;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是:减少多年平均供水量0.37亿立方米,占汉江供水量169亿立方米的0.2%。
调水15亿立方米方案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影响是:减少多年平均供水量0.99亿立方米,约占中线一期调水量的1.04%;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是:减少多年平均供水量0.46亿立方米,占汉江供水量169亿立方米的0.27%。
在评估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引汉济渭工程2030年多年平均调水15亿立方米,按照丰水年多调、枯水年少调和特枯年服从汉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协调各方利益和用水需求,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和汉江中下游用水影响不大。
湖北省代表表示理解并支持我省的引汉济渭工程,将在各方面予以积极配合。
保生态:不破坏陕南 有利于关中
引汉济渭工程跨越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涉及陕西朱鹮天华山、周至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黑河湿地保护区及汉江西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域内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0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3种,Ⅱ级保护植物1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
面对如此艰巨的环保任务,引汉济渭工程有诸多严格的施工规定。
施工期废水废油通过净化处理后综合利用,固体废料排放指定地点并覆盖;运营区加强水质监测、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建设人员不得进入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恢复和重建保护区森林及湿地植被;为了不破坏生态,整个工程的隧洞和支洞施工面都须尽可能避开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区域,选择对地面扰动影响非常小的隧洞引水方式,穿越秦岭这一段的隧洞埋深都在500米以上。施工结束后,支洞洞口得重新封住,并且恢复周围植被。
“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不仅不会对陕南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反而有利于缓解关中的生态恶化。”与会专家指出,工程建设除永久占地为不可逆影响外,其它不利影响均可采取措施予以减免或消除,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
据调查分析,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关中地区长期以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挤占农业水为代价来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渭河干流及其多数支流无法保证生态流量甚至断流,干流水质一直为劣V类,枯水期水质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渭河沿岸饮用有潜在水质安全问题的傍河地下水人口达200万人,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多地发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
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将有效缓解关中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由于水量偏少导致的水环境功能下降、生态恶化趋势,对促进关中以及陕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用好水:合理配置 科学用水是关键
调水不是目的,如何合理配置、科学用水是引汉济渭工程的关键环节。
据预测,2025年关中地区缺水24.17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28.21亿立方米。而2030年引汉济渭工程也只能调水15亿立方米,并不能完全满足关中所有地区的用水需求。因此,根据优先选择缺水程度大、选择用水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地区等配置原则,拟定受水区范围为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5个大中城市,渭河沿岸的长安、临潼、户县、泾阳、三原、高陵、眉县、武功、周至、阎良、兴平、华县等12个县级城市以及陈仓区阳平工业经济园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眉县常兴纺织工业园区、扶风绛帐食品工业园区、泾阳工业密集区、高陵泾河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
确定的这些受水区,预测2020年需水量为19.03亿立方米(不包括华县及6个工业园区),缺水量9.23亿立方米;2030年需水量为24.61亿立方米,缺水量13.77亿立方米。引汉济渭工程调水量基本能够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
因此,对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各受水区可谓欢欣鼓舞、热切期盼。为尽早发挥引汉济渭工程效益,目前需要加快受水区输配水工程方案的立项和建设,与输水主体工程同步建成。评估会上各位专家也特别建议,应尽早建立适宜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价机制,促进工程运行初期水量的合理消纳;输配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可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受水区和其他社会投资人参与投资和建设。
然而,据了解,当引汉济渭工程真的摆在受水区面前,对于受水区输配水工程的实施和受水区用水协议的签订,由于输水管网需要各地进行相关配套建设,有些受水区某种程度上却又抱有“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这会给输配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看来,任何一项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工程,各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确保输配水工程与引汉济渭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发挥效益,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