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近1000万人将喝上汉江清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还原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至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将直接或通过水量置换增加城镇生态用水2亿多立方米,沿渭城镇人工生态需水可基本得到满足;在不突破全省用水总量指标的前提下,将关中用水指标向陕北转移,带动全省统筹发展;每年可增加发电量4.1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少32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2000年前,司马相如沉醉于长安上林苑美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之后,“八水绕长安”成为古城的一张响亮名片。
岁月荏苒,曾经水量充沛的关中大地逐渐被“干渴”所困扰,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困扰三秦大地再现昔日辉煌的一大掣肘。统计资料显示:关中地区水资源总量仅有68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6%,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只有304立方米和297立方米,成为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
以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司马相如笔下的古都美景将有望再现: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引汉济渭工程初拟采取“一次立项,分批配水”的建设方案,逐步实现2020年配水5亿立方米,2025年配水10亿立方米,2030年配水15亿立方米,以汉江水解关中之渴。
期待能早一天喝上汉江水
“陕西要发展,关中要崛起,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没有水,一切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引汉济渭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是源于此。”这是引汉济渭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建军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
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关中地区长期以挤占农业水、牺牲生态水、超采地下水为代价,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发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西安市区地裂缝13条,长67公里,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60平方公里,局部地面最大沉降2.6米。
然而,关中地区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白菜心,以占全省27%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60%的人口、55%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70%左右的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是最高的。同时,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关中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3%提高到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
要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有没有充足的水资源保障自然成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
“按照关中地区现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水资源,2015年西安就将出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严重水荒,即使在全面强化节水和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水资源和非传统水源的条件下,到2020年关中地区年均缺水量仍有17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缺水达24亿立方米,建设引汉济渭工程是解决近中期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唯一现实可行的选择。”蒋建军分析说。
引汉济渭工程实施以后,每年可以从汉江调来15亿立方米的水,去除损耗,实际可供利用的水量将达到13.6亿立方米,将有效改变关中水资源条件、大幅提高水利基础设施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提高关中供水网络水质标准,使近1000万人喝上汉江清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还原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至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
听到我省马上就要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的消息后,住在西影路上的西安市民张增强一脸的高兴与兴奋:“我是一名老西安,对西安缺水感受太深了,西影路是西安市区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闹水荒时我们这里曾经几天都供不上水,当时真是水比油贵,引来汉江水后,我们的用水将更有保障了,西安的发展也就更快了,盼望着能够早一天喝上干净可口的汉江水。”
“八水绕长安”胜景有望重现
“引汉济渭工程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渭河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于引汉济渭工程实施的重要作用,蒋建军这样评价,“关中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其中,地下水每年超采4.6亿立方米,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地下水的不断下降,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回流到河流之中的越来越少,循环越来越弱,地面沉陷,地裂缝不断出现,西安地下文物很多,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对文物的保护影响不可估量,大雁塔的倾斜就是一个教训。”
不仅如此,为了发展的需要,现在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上,很少能够考虑到生态,往往一座水库建成后,就把整个河流的水资源截干,难以预留生态水。
渭河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是我省重要的水资源来源。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渭河及其多数支流无法保证生态流量甚至断流,生态水的严重缺乏使污染得不到有效降解,枯水期渭河水几乎全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成为“关中下水道”,自1990年后,渭河干流宝鸡以下河段均为V类或劣V类水。
“为了治理渭河,我们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渭河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渭河的水量不断衰减,生态用水太少了。引汉济渭引来的汉江水就是渭河的救命水,能从根本上恢复渭河的生态,因此,引汉济渭实际上是‘引汉救渭’。”对于引汉济渭对于渭河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水多了,水循环量大了,自然就可以多做些事情。
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归还生态水,可增加渭河生态水量7亿-8亿立方米,而增加渭河干流生态水量保证渭河的生态基流,可使渭河干流的COD容纳能力提高。
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还将为我省的低碳发展作出贡献,据估算,引汉济渭工程每年可增加发电量4.1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32万吨。
一个城市如果缺少了水,就缺少了灵性。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关中各个城市来说,水上景观一直是缺乏的,引汉济渭供水量中则考虑到了部分城市的生态用水,据测算,引汉济渭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增加城市生态用水量2.7亿立方米,城市的生态环境将因此得到根本改变,“八水绕长安”的胜景有望重现。
对于引汉济渭工程后的重要生态意义,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到:“这里将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加温润,更适宜人类的居住,改善的生态环境也将孕育更多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野生物种,白鹭、翠鸟等77%的湿地鸟种、78种35科的滨水野生植物将成为这里最生动的景色!”
破冰“中国的科威特”水资源短缺
“虽然引汉济渭工程基本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但水资源紧缺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也将从中受益。”引汉济渭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助理张克强介绍说,“将陕南富余水资源调入关中后,可以将关中用水指标向陕北转移,在不突破全省用水总量指标的前提下,使不同区域用水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陕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煤、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资源丰富密集,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前景广阔,然而,很多重大能源项目却在陕北难以落地,究其原因就是水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已经成为制约陕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掣肘,不解决水的问题,陕北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将很难实现。”水资源之于陕北的重要性,李佩成院士这样评价,“从陕北的现状来看,陕北水资源的挖掘潜力已经到了尽头,再无潜力可挖。陕北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不仅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因此,解决陕北能源基地的用水问题必须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来解决,这就是从黄河引水,给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更多的黄河水利用指标。”
李佩成院士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的,早在5年前给相关部门的建议书中李佩成院士就不无担心地说:“陕北地区水资源偏少,水资源总量48.8亿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1%。受环境和生态脆弱的约束,水资源可利用量较小,估计可利用量大约在14.5亿——17亿立方米。当前,陕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将使水资源需求急剧增长。2010年前,利用当地水资源潜力,可基本满足陕北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2010年以后,则需要从黄河引水,才能解决长远问题。”引汉济渭实际上也是为国家分忧解难,它应被视为中线调水工程的组成部分。
1987年黄委会召开了黄河流域分水会议,陕西黄河水的用水指标被定为38亿立方米,当时定下的分水原则是丰增枯减。20多年的实践表明,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黄河的总水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向国家争取黄河水,其难度可想而知,引汉济渭工程实施以后就可以化解这一矛盾。
“7.8亿立方米的水进入渭河,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每年增加7.8亿立方米的来水量,实际上意味着黄河的来水量相应地增大了,这样就为陕北从黄河调水创造了条件。作为能源化工基地的陕北,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依然是水的问题,水权置换之后,陕北从黄河的分水量应该会大大增加,这将从根本上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水资源基础。”张克强解释说。
以国家发改委对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正式给予批复为标志,引汉济渭工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号角已经吹响,可以预见,这一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水利工程,必将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治理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发挥骨干作用,并最终为黄河下游的治理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