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研究以引汉济渭为骨干线路的省内南水北调方案,2003年开始引汉济渭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2007年全面加快前期工作并启动实施准备工程建设。经过长期研究和不断深化、优化工程方案,从目前来看,有五个因素要求引汉济渭应尽早实施。”对于引汉济渭工程,引汉济渭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助理张克强分析说。
首先,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引汉济渭是向关中调水的唯一现实途径。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先后研究和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小江调水工程、引洮济渭工程等向关中调水的方案。从这些工程的技术难度、可调水量、可能实施的时间等综合判断,近期具备实施条件的只有引汉济渭工程。为此国务院批准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汉江干流综合规划》等均明确引汉济渭工程是近期解决关中缺水的重要措施。
其次,引汉济渭工程选点选线和总体布局得到了充分优化和论证。引汉济渭水源可靠、水质优良,工程选点、选线在咨询、审查、评估等环节均得到肯定,工程走线贴近从汉江到秦岭北麓的最短路线,水头得到充分利用,工程自发电量略大于抽水用电,工程总体布局得到充分优化,得到咨询机构的认可。
再次,引汉济渭工程具有必要的技术可靠性。引汉济渭工程由黄金峡、三河口两座大型水库和秦岭超长隧洞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两座水库枢纽工程地形、地质条件良好,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引汉济渭工程的技术复杂性集中在秦岭超长隧洞上,特别是穿越秦岭主脊段约40公里的洞段,面临超长、大埋深带来的施工通风困难及高地应力引发岩爆、围岩变形等问题。经过多年持续研究,目前对秦岭隧洞施工技术问题已取得基本认识,总体结论是虽然面临大埋深、高地应力、长距离独头掘进等复杂问题,但洞线穿越地层以坚硬岩为主,且与地质构造走向基本正交,运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完成此项工程。
同时,引汉济渭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工程估算静态总投资146亿元,按最终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单位水量调水成本约10元,与国内大多数在建、拟建工程比较属较低水平。以首期工程调水5亿立方米衡量,秦岭隧洞及三河口水库工程投资约100亿元,单位水量调水成本约20元,与省内在建的多项水源工程比较,也属较低水平。经方案优化,引汉济渭从汉江抽水扬程降低到119米,与自流水量平均后每立方米耗电量0.25度,抽水对供水成本的影响非常有限。
最后,引汉济渭工程占有有利的供水地形条件。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出口于黑河水库东侧黄池沟,出口设计高程510米,这一位置和高程能够较方便地布置输水工程线路,覆盖关中核心区域,以重力供水方式将96%以上的水量输送到受水城市。以引汉济渭输水干线为基础,将来可以形成贯通关中东西部,覆盖渭河两岸主要城市,供水安全度更高的关中水资源配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