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获得国家正式认可,标志着陕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即将正式启动。一条全长97.4公里的秦岭隧道穿越秦岭后,将有15亿立方米的清水,以每秒70立方米的流量,从汉江流向渭河,解决关中近1000万人的用水问题,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幅因水而兴的美好画卷由此展开。
两千多年前,一条郑国渠横跨渭北高原,从此关中沃野千里,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今天,一水穿秦岭,引汉江济渭河,带着三秦人再造辉煌梦想,奔涌而来。这项陕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注定要载入史册,人们期望着它的到来能开启关中乃至陕西大发展的新纪元。
缺水:无水可用迫在眉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经历过一次次大的水荒。“庆幸的是,1995年的水荒是西安目前为止经历的最后一次。1997年黑河引水第一期工程建成,有效缓解了西安的水危机。”2011年8月8日,陕西省引汉济渭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建军对记者回忆说,“从那时起,陕西省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时陕西和全国的情况很类似,也是南部水多,北边水少,就激发了陕西的南水北调这样一种构想。”
从构想到现实,需要一个时间,而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却远远快于这个时间,由此带来对用水的急剧增加也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关中地区聚集了全省60%的人口、55%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70%左右的经济总量。关中地区实际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极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4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而处于长江流域汉江、嘉陵江上游的陕南地区,却占去全省水资源量的71%。
据分析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关中地区缺水量将达到24.12亿立方米和28.05亿立方米。“从一市,到一地区乃至大半个陕西,水已经成为制约陕西发展的瓶颈,不打破这个瓶颈,关天经济区的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都无从谈起。
选水:十年谋划三条线路
尽管“引汉济渭”最近才成为热词,而实际上陕西的南水北调工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展开。“1993年,政府就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大量的调查,对陕南的嘉陵江、汉江和它的支流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勘探,形成《陕西省南水北调查勘报告》。”陕西引汉济渭办公室主任助理张克强介绍说。
1997年出台的《陕西省两江联合调水工程初步方案意见》(即“引嘉入汉”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总称),对从嘉陵江干流和汉江干流集中调水的“引嘉入汉、引汉济渭”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论证。
经过十年的论证,2003年,陕西的南水北调最终形成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引乾入石、中线引汉济渭、西线引红济石3条线路,其中东线和西线工程承担1.4亿立方米的调水任务,引汉济渭承担15亿立方米调水任务。
在不断寻找水源的同时,2005年我国通过《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渭河治理为陕西的南水北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资源型缺水成为渭河治理的一个拦路虎,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给渭河补水的水源就逐渐从省内扩展到全国。”张克强说。
引洮济渭是其中一个方案。“当时设想从在建的甘肃省九甸峡水库工程引洮济渭总干渠五号洞出口引水,利用其灌区未全部配套水量调入渭河,以补充渭河干流河道内生态用水的不足。”张克强介绍。
而此时,一个更宏伟的调水路线正在走入人们的视线:引江济渭入黄,即从位于三峡水库库区的长江北岸支流小江取水,穿过大巴山,进入陕西汉江支流,再穿越秦岭进入渭河,并先后经过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调节后向北京、天津和沿线城市、工业及农业供水,被称为小江调水。
“小江调水以三峡水库为水源,水量丰富,引江济渭工程可能是彻底解决关中地区资源型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张克强说。
不论水多水少,只要是能解决陕西的水危机,陕西人都格外关心。一直关注渭河的全国政协常委、原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幽默地道出陕西人的心声:“无论从哪里来的水,只要能给陕西水我们都欢迎……水过陕西,一定给我们多留点!”
调水:引汉济渭现实选择
从省外到省内,3条调水线路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反复论证,都在国家层面得到了认可。然而,具体实施起来却仍然障碍重重。
“引洮济渭,专家们对此也有些争论,首先甘肃是干旱区,关中是半干旱半湿润区,是从干旱区向半干旱半湿润区调水;其次洮河多年平均流量是40亿立方米,渭河则是80亿立方米,是从小河向大河引水,这些在逻辑上不成立。”张克强回忆说。而且,由于调水量较少,并不能有效缓解关中缺水压力。
引江济渭路线长、工程复杂,涉及省市较多,耗资巨大。规划论证工作还不充分,要进入实施阶段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城市的发展却没有给人们留更多的时间来完善工程论证。相对而言,引汉济渭的执行优势就凸显出来,“在此之间,陕西已经为引汉济渭做了充分准备工作,工程前期准备也进行了多年,能够迅速启动,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效改善关中的缺水状况。”张克强说,“因此,我们可以把小江调水作为一项远期工作,主要着眼于生态用水和渭河下游的冲沙用水,解决中远期缺水问题。而把引汉济渭作为解决关中地区近、中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主要解决我省近中期关中地区工业和城市缺水问题。”
于是,在论证中,行动迅速展开。2007年6月,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成立。2008年8月,陕西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引汉济渭工程筹融资方案。2009年7月,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报送国家发改委。2010年7月,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启动。2011年3月,引汉济渭工程被正式列入《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关于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标志着引汉济渭在国家正式立项。
十年磨一剑,至此,陕西南水北调即将正式启动。
用水:一水兴陕激活全局
按照规划,引汉济渭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隧道三大部分组成。以汉江干流黄金峡水库、汉江支流子午河三河口水库为水源联合供水,由全长97.4公里、设计流量70立方米每秒的秦岭隧洞输水至渭河支流黑河下游。总调水规模为15亿立方米,工期约11年,总投资154亿元这项陕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将承担起对陕西最为深远的影响。“这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水利项目,受益的是陕西全省。”蒋建军说。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成立为关中带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雏形正在形成,到2020年关中地区总人口将超过3100万人,西安人口将达1000万人口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根据这些巨大需求,到2020年关中地区年均缺水量仍有17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缺水多达24亿立方米。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建设引汉济渭工程。
据了解,整个工程拟按照“一次立项,分期配水”的方案建设实施,2020年、2025年调水量分别达到5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最终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而通过提高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关中有条件承接陕南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为陕南地区加强水资源保护创造有利条件。而对于同样被缺水所困的陕北来说,引汉济渭工程,增加渭河入黄水量,可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置换7-8亿立方米的黄河干流水资源创造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