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对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正式给予批复,标志着该工程在国家立项,陕西人期盼已久的境内最大“南水北调”工程有了“准生证”。
陕西人跨世纪的南水北调“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陕西人就开始谋划通过“南水北调”来解决省内的水危机。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路,是基于我省水资源分布南北严重不均的特点而来的。全省7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陕南地区,而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65%、77%和90%的关中、陕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29%。
特别是处在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目前实际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极限,现状年均缺水17.3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份缺水24.7亿立方米,缺水程度为34%。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关中地区长期以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为代价来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渭河干流及其多数支流无法保证生态流量甚至断流,干流水质一直为劣V类,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发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西安市区地裂缝13条,长67公里,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60平方公里,局部地面最大沉降2.6米。以富饶著称的关中八百里秦川,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威胁。
在陕北,随着国家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快,到2015年其境内的可用地表水、地下水将开发殆尽,无水可用,而国家对黄河流域各省用水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因黄河来水持续减少,目前我省黄河流域用水总量再难以增加,如果没有外调水补充,陕北缺水问题将无法解决。
秦岭一山之隔,一边缺水干旱;一边水资源丰沛。这样的布局,让陕西人不得不把解决水危机的目光“大胆”地投向了秦岭那边的陕南。
在全面查勘的基础上,从众多“南水北调”的方案中,我省筛选出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引乾济石三项调水工程,其中引汉济渭是其中的骨干工程。工程规划将汉江水穿越秦岭调入渭河支流黑河,供水区域涵盖东到华阴,西至宝鸡,北至泾阳、三原等关中核心地区。
可是,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陕南每年输入丹江口水库有270多亿立方米水量,虽然陕西省内如果调水10多亿立方米,占总量比例很小,但汉江下游的供水压力多少会有所增大,难免会引起其它省份的质疑。
但是,对引汉济渭的认识,绝不能微观地只看到陕西一省的受益。
这些年,陕西省多方陈述通过实施引汉济渭工程,是统筹解决陕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强调引汉济渭对于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到2020年关中地区总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是国家统筹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立足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建设引汉济渭工程是解决近中期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唯一现实可行的选择。
一方面,陕北地区煤油气盐等资源富集,是国家规划重点建设开发的能源化工基地,当地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建设开发的关键因素。受目前国家既定黄河分水指标和黄河水量减少等因素的限制,较大规模地引用黄河干流水量困难较大。建设引汉济渭工程,可增加入黄河水量,从而为我省争取较多地利用黄河干流水资源创造条件。
一次次调研,一次次陈述,一次次争论……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把引汉济渭工程作为解决陕西发展水资源瓶颈制约的重头戏来抓,不遗余力地推进工程的上马。
终于,引汉济渭调水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流域机构的认可支持,列入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新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及今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并在2011年7月21日,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正式批准,这意味着这项陕西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很快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陕西人跨世纪的南水北调“梦”即将得到实现。
一水穿秦岭 润得三秦兴
引汉济渭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供水量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效益功能最多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工程。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引汉济渭工程初拟采取“一次立项,分期配水”的建设方案,逐步实现2020年配水5亿立方米,2025年配水10亿立方米,2030年配水15亿立方米。工程总工期11年。
据介绍,引汉济渭工程的水量配置原则,首先是解决城市生活和工业缺水,其次替代关中目前超采的地下水、挤占的部分农业水和侵占的生态水量,扣除输水损失后,引汉济渭工程可直接供给城市水量相当于现状关中城市和工业用水量的80%。
工程建成后,最直接受益的是关中,它将有效改变关中水资源条件、大幅提高水利基础设施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提高关中供水网络水质标准。受水区覆盖范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主要城市和杨凌、兴平、户县、长安、监潼、阎良、高陵、武功、汉阳、三原、华县、华阴等中小城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增加的14亿立方米供水量,使区内近1000万人喝上汉江清水,可支撑4000--7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400--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在考虑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关中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由304立方米提高到450立方米,人均用水量由203立方米提升到302立方米。
还不仅如此,引汉济渭工程对提高渭河纳污能力、冲沙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并将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据测算,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归还生态水,可增加渭河生态水量7-8亿立方米,折合常流量20多立方米/秒,而增加渭河干流生态水量保证渭河的生态基流,可使渭河干流的COD容纳能力提高约3万吨。引汉济渭供水量中已考虑了部分城市生态用水,此外随着供水总量的大幅增加,为通过中水回用等提供城市生态水量提供了空间,经测算,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增加城市生态用水量2.7亿立方米,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将得到明显改善,“八水绕长安”有望重现。
工程间接受益的是陕北。通过对关中当地现有水源的供水范围进行调整,引汉济渭的受水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通过替代超采地下水、被侵占的生态水增加渭河生态水量,在不减少全省入黄水量、不突破黄河用水指标的前提下,可向陕北调剂黄河用水指标,支持能源化工基地发展。
另外,对于陕南来说,引汉济渭工程也是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的一次契机,是解决山区百姓居住分散、偏远和不安全的一次契机。通过提高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更多地承纳陕南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同时为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陕南地区加强水资源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刷新历史、创造奇迹,水利史上添新篇
在为引汉济渭得到国家支持欢喜的同时,我们还必需冷静下来,充分认识工程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引汉济渭是陕西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一项工程技术上堪称世界级水平的工程,也是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的标杆工程。
据介绍,引汉济渭工程总投资177亿元。由汉江干流黄金峡水利枢纽、子午河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三大部分组成,调水线路从黄金峡调水,经三河口,然后穿秦岭来到关中。
由于黄金峡水库低于关中70多米,10亿立方米的水需要抽高才能向关中输送。工程计划在黄金峡水库大坝后投资10多亿元建一座装机功率13.8万千瓦的大型泵站,以每秒70立方米的抽水量抽高119米送入输水隧洞。
这段长16.5公里的隧洞还不是最长的,到达三河口水库大坝后,还有一段穿过秦岭主脊、长达81.8公里的隧洞,总长98.3公里的秦岭隧洞,隧洞比国内目前最长的引水隧洞辽宁大伙房隧洞还要长13.3公里多。两段隧洞计划投资70多亿元,而且工程建设难度非常之大。最大的难度在于大埋深和超长、难分割的洞段长近40公里,用两台隧洞掘进机从南北各掘进约20公里,通风距离长达15公里,而目前国内最长通风距离为13公里,钻爆法施工目前通风最长距离5公里,引汉济渭将达到6.4公里。
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在考察引汉济渭工程后接连给出多项国内或世界第一:第一次从底部横穿了世界十大主要山脉之一的秦岭,这是人类的首次尝试;隧洞埋深世界第二,最大埋深2000米;隧洞长度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长达98公里;高扬程、大流量泵站国内第一,最大装机容量138兆瓦;三河口水库坝高140多米碾压混凝土拱坝在国内名列前茅。
面对众多的工程建设难点,省水利厅副厅长、引汉济渭办主任洪小康表示,引汉济渭是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项目,我们水利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会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不但要保证工期,更要高标准、高质量地把工程建设好。
与此同时,移民安置工作也是一大难点。因黄金峡、三河口两个调水点都要兴建水库,受库区影响,黄金峡450米高程和三河口643米高程范围内的群众,以及蓄水以后容易出现滑坡、塌岸等地质现象区域的群众,都要纳入到移民范围内,洋县、佛坪县和宁陕县总共需要移民1万多人。
目前,移民安置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在安置工作中,我省强调,要给移民在安置点划拨耕地、林地,还不能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太大影响。此外,安置点还要充分考虑防洪安全,做地质评价,看有无滑坡、泥石流,确保群众居住环境安全,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安置方式除了土地安置外,相关部门还在研究一种社会养老保险的安置方式。
另外,针对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是陕西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方,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的问题。为了不给当地生态带来破坏,整个工程的隧洞和支洞的施工面都须尽可能避开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区域,选择隧洞引水的方式对地面的扰动影响非常小,穿越秦岭这一段的隧洞埋深都在500米以上,隧洞还要准备防水措施,控制渗漏量,从而达到环境能接受的范围。施工结束后,支洞洞口得重新封住,并且要恢复周围的植被。开采出来的石料也不会胡乱倾倒、堆放,在一些开阔的滩地,外面建起防护墙,把石渣砌到墙里面,整平之后覆土,可以造成一些整块的平整土地。
一水穿秦岭,润得三秦兴。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待到工程建成时,陕西水资源配制格局将得到全面改善,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必将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