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汉济渭工程中,被誉为“世界第一斜井”的秦岭3号支洞即将完成掘进任务,昨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在该工程现场表示,要用立法的方式对引汉济渭工程提供保护。
让千万关中人喝上汉江水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计划每年从汉江流域调水15亿立方米入渭河流域,工程建成后,可使1000万人喝上汉江清水,300万~500万亩耕田恢复灌溉;同时通过渭河向黄河年增加水量7亿~8亿立方米,对提高渭河自净能力、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八水绕长安”的景观有望因此重现。
整个工程有两处调水水源:汉江干流黄金峡水库、支流子午河三河口水库。引汉济渭即是通过黄金峡泵站将水扬高113.5米,送入黄金峡至三河口输水隧洞,经三河口水库,进入秦岭越岭隧洞。当黄金峡抽水多于关中所需时,多余水量抽入三河口水库蓄存,以备抽水不足时补充。
据工作人员介绍,汉江水从三河口水库出发,长途跋涉到关中,需要穿过81.58公里的秦岭隧洞,来到秦岭北麓的黄池沟,流入黑河,最终接入关中供水系统,为西安、咸阳等城市解决用水问题。
3.8公里斜洞垂直下降288米
位于宁陕县四亩地镇五根树村蒲河右岸的秦岭3号支洞(斜井),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第一斜井”,设计斜长3866米,“虽然长度不足4公里,却是世界上最长的支洞。”技术人员介绍说,秦岭地质情况复杂,秦岭3号试验隧洞更是一个风险高、埋深大的隧洞,“埋深是指隧道开挖断面的顶部至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昨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一行进入3号隧洞,施工中的隧洞弥漫着烟尘,且全是下坡,“坡度很大,斜着走进来不到4公里,可垂直高度下降了288米,综合纵坡达到了8.15%。”
技术人员介绍,支洞并不是汉江水去关中的“道路”,它是供工程车、施工设备通行的,没有它,汉江水去关中就是句空话。
引汉济渭工程中共有11个支洞,最长的3号支洞的工程批复投资1.428亿元。
在3号支洞掘进深处,听取了引汉济渭办公室工作人员汇报后,吴前进表示,省人大将对该工程给予更大支持,请省人大农工委尽快形成一个“关于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决议”草案,争取由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就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量分配、水价调整等方面的工作予以支持;同时,支持引汉济渭办公室着手《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规范水资源配置、工程运行管理、水源区安全保护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