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降低我省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的提案》(第5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探明供水管网,建立供水管网数据库”建议
公共供水管网作为地下隐蔽工程,管网漏损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可能产生安全隐患。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首先要探明供水管网平面位置、走向、埋深等信息,建立完整的供水管网数据库,有助于系统掌握供水管网运维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确保供水安全。目前,我省县域范围内自来水公司已建立供水管网数据库,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供水管网数据将逐渐完善和准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城乡供水管网踏勘工作,摸清部分时间久远、图纸缺失的供水管网现状情况,补充完善地下管线资料;二是利用物联网、BIM、GIS等信息化技术,加快供水管网数据库更新工作;三是通过省、市、县三级中控监管平台,逐步做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互享,建立完善城乡供水工程全域监控一张图。
二、关于“构建供水管网GIS系统”建议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决策部署,加强水资源管理,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22年省水利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把城乡供水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采集数据多元化、流程一体化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供水自动化操作、信息化监管、数字化决策,不断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整体水平。近年来,我省县城供水朝着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方向努力发展,部分县(区)通过搭建云平台,利用物联网、BIM、GIS等技术,“从源头到龙头”实时监测流量、水压、水位、水质等数据,保障群众用水安全。
我省将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加快构建供水管网GIS系统;二是依托智慧供水平台,搭建管网数据库,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GIS等信息技术,提高供水管网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三是加强智慧化供水技术推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进提升全省供水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关于“多手段检测供水管网漏损点”建议
2022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通过对城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管网计量分区建设、供水管网智能化改造等举措,进一步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十四五”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提升,借助智慧化设备的普及和应用,我省县城供水管网漏损点检测手段,从传统的巡查人员携带听漏仪等仪器进行漏点检测逐步向DMA分区计量系统转变,管网漏损检测更加精准、快速。全省县城供水管网漏损率由2020年的14%降至2023年的11.5%。
我省将进一步加强供水管网漏损点检测,力争到2025年底县城供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9%以内。一是积极尝试选用测漏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测漏精准度;二是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全面推进DMA分区计量管理,对于有条件地区,逐步建立起小时级的DMA水平衡分析方法,将DMA管理的时间粒度从天推向小时,实现漏损精细化管理;三是加强测漏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做好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四、关于“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建议
公共供水管网是城市的“动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不仅是对老旧管网的探查、巡检、修复和更新,更是一件系统性、基础性的民生工程。由于县城供水建设时间较长,钢管、混凝土管、PVC管等老旧供水管材错综复杂,且远超服役期,破损严重,漏点多发,爆管现象频出,急需更换使用PE、球墨铸铁等新型管材,从根本上解决管网漏损率高的问题。省水利厅高度重视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截止2023年底,全省县城供水年供水量超4亿吨,铺设、改造输配水管道7000余千米,服务供水人口超过789万人,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供水保障支撑。
我省将持续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一是结合全省县城供水实际,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科学规划供水管网布局,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二是坚持两手发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系统开展从“水源”到“龙头”的县城供水提升改造,分年度分步骤对管道材质落后、损毁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全力提高供水保证率。
感谢贵委对我省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水利厅
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