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开发陕北水土保持碳汇、助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提案》(第1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国碳汇基本情况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双碳目标”:中国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双碳目标”,2021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明确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且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和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方向。
目前,《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与《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共同构建了中国“双碳”,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将围绕以上意见及方案陆续出台。
二、我国碳汇交易相关情况
自2011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部先后根据国家部署制定了系列试点工作方案、指导意见等,并组织建立北京绿色交易所(原名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9家碳交易中心,国家自愿减排和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管理机构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管理机构3个注册登记系统。2020年至今,生态环境部陆续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等系列管理办法和规范,对碳资产评估、碳排放权、碳交易等市场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管理工作方式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综合历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文件及规范,碳资产评估和碳交易技术路线和市场机制已基本运行成熟。
2024年1月5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75号)已公布。该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第一部专门的法规,为全国碳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的重要举措,为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枢纽及碳汇意义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水土保持工作长远目标的定位。
对水土保持学科和行业而言,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已经有几十年的专业基础和成功实践经验,是多年工作不断坚持和创新的治理思想和核心所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和人居环境统一规划、治理也是水利水保行业多年来走过的成功之路,防治土壤、水分流失、阻止土壤沙化、造林的同时,也对地表微生物、动物、植被形成的生态环境系统提供了稳定保障。
近年来,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合黄河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建设任务,成功起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枢纽作用;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打造的水保林、草地、封育林区为形成区域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条件,治理成果的保水保土、封禁保护功能可以有效巩固、提升和加强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为生态系统的稳定、进化打造坚实基础;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理念。综合而言,水土保持治理项目高度符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求,是联系人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枢纽之一,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
四、我省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碳资产评估必要性及条件
陕西省历史以来一直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省份之一,多年以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省内分为三大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区,主要包括延安市和榆林市;关中平原区,主要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和渭南市;陕南秦巴山区,主要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全省纵跨三个气候带,以秦岭为南北气候分界线,自北向南气候差异较大;境内自北向南三大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水土流失形式,进而使我省水土保持治理模式除常规的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治理外,自南向北各具特色,并且具有地域代表性。如陕北黄土高原区淤地坝工程、陕南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项目、塬面保护工程等。我省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种类多样、治理经验成熟,探索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碳资产评估模式、方法和碳汇交易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和可参考性。
目前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被纳入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内,陕西是我国能源资源大省,尤其是陕北榆林和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区域内能源化工业发达,这为开展碳交易工作及机制运行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五、我省水土保持碳汇工作进展
目前我省已启动水土保持碳汇相关工作,相关事宜正在开展。经分析,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县化工业发达,经与榆林市相关负责人员沟通,当地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意愿强烈,具备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碳资产评估模式、方法和碳汇交易机制的工作条件。因此,初步考虑选择神木市、府谷县开展项目试点。随后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相关政策及要求及工作实际,指导相关项目市县完成碳汇能力技术评估、机构审查评估确认、开户注册登记碳汇能力、建立沟通平台达成交易等具体工作环节,最终由项目法人协助碳排放企业和林户完成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后,在项目法人的联通和协助下,碳排放企业可根据需要与林户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我省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碳排放交易长期机制。
我省碳排放交易长期机制建立后,碳排放企业取得排放权的同时,林农可以提高经济收入,这一机制推广后将会大大提升水土保持影响力度,提高群众水保生态建设积极性,同时也是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生态产品价值成功实体化的重要举措,机制运行结果充分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相关要求。下一步,省水利厅将以试点项目实施为起点,指导地市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碳储量评估及碳汇交易工作,充分开发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功能。后续工作中也将根据具体工作进度和安排,编制我省水土保持碳汇发展规划、建立水土保持碳汇监测评估平台,助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感谢贵委对我省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水利厅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