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泱泱,源出鸟鼠。西起甘陕之交,横贯关中沃野,孕育八百里秦川之盛景,东至潼关汇入黄河之怀抱。自古以来,渭河乃三秦大地之命脉,中华文明之摇篮,历史文化之长卷,生态治理之新篇。今赋渭河,以颂其悠久,以赞其新生。
历史文化之魂
溯源而上,渭水自甘肃渭源发端,蜿蜒流转,滋养关中沃土。古人云:“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唐代诗人张籍之句,早已道尽渭河之浩荡与深情。周秦汉唐,盛世荣光,皆依渭水而生。周人建丰镐,渭河两岸,礼乐兴盛,奠定华夏文明之基;秦皇一统,咸阳宫阙,渭水波光映照始皇霸业;汉唐长安,八水绕城,渭河为首,承载诗酒盛宴与丝路繁华。杜甫诗云:“秦中自古帝王州”,渭河之畔,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诗篇与传说。姜白石、苏东坡,乃至李杜之才,皆曾徘徊渭水,吟咏其清流,叹其壮阔。
渭河,不仅是地理之河,更是文化之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沿岸遗址星罗棋布,陶器、玉石,述说着远古先民的智慧。渭南、咸阳、宝鸡、西安,沿河城市,皆因渭水而兴,承载千年文脉。渭河之水,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浸润着三秦儿女的灵魂。
综合治理之功
然,岁月更迭,渭河亦曾蒙尘。近代以来,人口激增,工业勃兴,水污染渐重,水土流失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显,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渭河之清流,渐失其光华,令人扼腕。三秦儿女,未曾忘却母亲河之恩情。省委、省政府于庚寅年定策,五年内综合整治渭河,欲使之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成关中安澜之屏障、滨河大道、黄金水道、绿色长廊、产业集群。规划“一河、两堤、三区、四园”,秉“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之志,变刚性治水为柔性治河。辛卯正月,工程肇始。沿渭上下齐心,军民协力,五年投金超两百亿,千余里堤防竣工,支流入渭桥、下游支流堤防加固,生态湿地及水景十五万亩。乙未年壬午月,主体工程告竣,兑现五年之诺。中省补助,市县为主,部委鼎力,西部创举。依人水和谐之志,高标建设,顺民亲水之愿,融入周礼、农耕、汉唐、秦、三圣文化,景观设计彰渭河文韵。综合治理之功,泽荫后世。防洪体系完备,护民安居。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增景,生态公园,渭河焕然一新,民得休闲之乐。产业聚集效应显,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关中天水经济区之盛。
生态保护之愿
渭河生态区之建设,不仅为治水,更为造福,立志将渭河打造为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生态区之愿景,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渭河两岸,绿树成荫,湿地连绵,水鸟翔集,游人如织。宝鸡峡之壮美,咸阳湖之秀丽,西安段之繁华,渭南湿地之静谧,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画卷。文化传承亦不曾缺席,沿河历史遗迹得以保护,仰韶文化遗址与现代生态景观相得益彰,渭河之文化底蕴,与生态之美交相辉映。
癸卯仲春,渭河保护条例施行,旨在固生态、治水患、保安全、促发展、传文化。循流域统筹、生态优先之则,强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筑绿色长廊。渭河之大计定矣。
渭河,黄河之长女,中华之命脉。千百年来,哺育关中沃野,孕育华夏文明;今日,在综合治理与生态区建设之洗礼下,重焕青春。渭水汤汤,流淌着历史之厚重;两岸青青,承载着生态之希望。
吾辈当惜渭河之恩,守生态之基,传文化之魂,愿渭河永为安澜之河,泽被后世,福荫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