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又一片梧桐叶从窗前打着旋儿飘落。我伸手抚过那本边角磨毛的值班记录,慢慢合上。这个简单的动作,像一个等待了许久的仪式。五个多月的重量,随着封面的合拢,终于轻轻放下。
记得从初夏第一次降雨预警起,这本记录本翻开后就再没真正合上过。起初它还是崭新的,页角平整,纸张韧劲;后来页角渐渐卷起,纸面被反复摩挲得绵软。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每一天的水位起伏、每一场降雨过程,还有那些不眠夜里的紧急会商。墨迹有深有浅,有的写得从容,有的写得匆忙,就像这个旱涝交替的汛期,有惊无险,有急有缓。
这一百六十多个日夜,我们防汛人始终过着双线并行的生活。一边是窗外静默流转的四季,从初夏栀子花开到深秋落叶铺满路面;一边是心里那根始终紧绷的弦,片刻不敢放松。最难忘的是十月中旬那几个暴雨如注的夜晚,24小时带值班同志昼夜坚守,窗外大雨滂沱,值班室灯火通明,值班电话一通通打向防汛重点单位,一遍遍询问上游河道水情、水库水位、各级渠道行水、重要建筑物运行状况,又一遍遍提醒相关单位紧盯每一处险工险段,不放过所有防汛重点和薄弱环节,泡好的方便面从热气腾腾放到冰凉,谁也顾不上吃一口。
那些夜晚,从中心主要领导到各级负责人,全都奔赴险情一线。大雨中,他们连夜排查隐患,科学调度泄洪,组织抢险除险。基层一线的同志更是蹚着十月冰凉的雨水,在没过脚踝的积水中巡堤查险。泥泞沾满裤腿,寒冷浸透衣衫,却没有一个人松懈分毫。
每当险情发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虽然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当看到险情得到控制,一切转危为安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是守护了灌区安澜后,发自内心的满足。
今天,2025年汛期的最后一天,18时,防汛24小时值守将正式停止。
我轻轻抚平卷曲的页角,将散乱的页码理齐。记录本静静地躺在桌上,像一位圆满完成使命的老兵,带着满身风霜,却透着安稳的底气。窗外的阳光正好,斜斜地照进来,在封面上投下温暖的光影。远处传来隐约的喧闹声——是放学孩童的嬉笑,是楼下小贩的叫卖,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声响。这一刻忽然觉得,能够安心地喝杯热茶,能够准时回家吃饭,能够一觉睡到天亮,就是最大的幸福。
桌上的记录本还在那里,可它的任务已经完成。就像我们,终于能从“防汛人”的身份里抽离,回归普通的日常,捡起那些被搁置了五个月的平凡日子,去补一场安稳的觉,去赴一次迟到的约,去好好看看这深秋的风景。
天色渐晚,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柔的橘色。我收拾好桌面,打扫完卫生,关上灯,最后看了一眼那本陪伴我们整个汛期的记录本。封皮虽已磨损,纸页也已泛旧,可我们终究守住了那份沉甸甸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