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旅行的意义

时间: 2025-08-11 18:44 来源: 省泾惠渠灌溉中心 张健雄

一到暑假,朋友圈里总是飘着行李箱滚轮的“隆隆”声响。随手翻阅着朋友们的旅游九宫格,有人在洱海边拍水鸟掠过水面,有人举着奶茶站在梧桐掩映的街角,还有人把茫茫草原的轮廓框进爱心——那一张张带着地名的照片,像一封封没贴邮票的信,落在每个人的屏幕上。

还有那些壮丽山河、人文胜景,网红打卡地标前举着剪刀手的笑脸……每个人都在展示着“我在远方”“我已抵达”。朋友圈的照片会过期,滤镜会褪色,但那些在大美山河间获得的震动与温柔,都将会成为生命里的底色。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下的:“大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当你不再执着于“证明自己到过”,而是坦然地让远方走进心里,让脚步抵达远方,每一步行走,便都有了意义。

远在江南的朋友给我发来一段旅行视频,镜头从熙攘的小吃街摇到巷尾,拍到一位老人正用竹筛晒桂花,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发上,比任何滤镜都温柔。视频远方是连绵的青山和如烟似雾的云层,恍然人间仙境。而当我的目光从手机视频回落到眼前办公桌上的文档和统计表,竟像是刚刚结束了一场诗意的远游。

有网友戏谑地总结旅游的意义:“旅游就是一个人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到另一个人呆腻了的地方。”所谓的“呆腻”,是因为此处放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物、事物和景物。与我们而言,他们都太过熟悉,因此我们需要一段陌生的、新鲜的视觉上、听觉上和感觉上的体验,来暂时安置一下自己疲惫的,或者审美疲劳的心。而当我们终于在别人呆腻的地方辗转回来,我们将用一颗被安抚和治愈的心,来继续走完属于自己的旅程。

记得去年深秋在徽州,我遇见一位守桥的老人。那座青石板桥横跨在新安江支流上,桥栏爬满青藤,石缝里嵌着经年累月的青苔。老人坐在桥头的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磨得发亮的烟杆。这些青石板桥、青藤、竹椅和拿着烟杆的老人,都是属于我的新鲜的风景。我举起手机想拍桥洞下的倒影,老人忽然开口:“这桥六十年前被洪水冲垮过,当时我爹带着乡亲们一块垒起来的。”他指给我看桥身某块略新的石板,“这块是后补的,你看这纹路,不如老石头结实。”

老人的手在桥身上摩挲着,我特意拍下了这个特别的镜头。夕阳把桥身染成橘黄色时,他的背影融进岸边的芦苇丛。这张照片跟其他的照片都不一样,它里面不仅有新鲜的人、事、景,还有新鲜的故事和记忆。

古代文人也早已在自己的文章中为我们诠释了旅行的意义。司马迁为“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南游江淮,北涉汶泗,游历名川大山,为《史记》积累了丰厚的历史地理资料。苏轼有《石钟山记》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论证了旅行中要亲身求证的必要性。而李白更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仗剑游历经历,因此而形成了汪洋恣肆、狂放不羁的诗歌风格……

旅行的意义,从不在朋友圈的点赞数里,而在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或许是在异乡街头,一个陌生人递给你一块温热的面包;或许是在深山古寺,晨钟敲碎你积郁已久的心事;或许就像那位守桥老人,让你明白,每块石头里都藏着光阴的故事。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我们看过那么多风景,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对于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为什么“过好这一生”一定要跟“看过许多风景”画上等号呢?旅行的意义本就是无用之用,我们姑且放松心情,随便走走,随便看看,让久在都市的心灵放个假,不就是最好的意义吗?至于我们该怎样过好这一生,我想这大抵不是一次两次的旅行能够解决的。它的答案应该藏在我们眼下的每一天中。

当朋友圈里的旅游照越来越多,当身边的朋友们抵达的远方越来越远,我心中“想去远方走一走”的愿望就再也按捺不住。出发吧,让我们边走边唱,共同抵达诗和远方,共同寻找旅行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