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晓风有一篇散文,叫作《今天,我交给世界一个孩子》。在这篇散文中,她站在楼上看着儿子自己走下楼梯、自己走出长巷、自己去学校。她将这个小男孩交给世界,也把问题交给了世界:“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现在,我的两岁的儿子也已经开启了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旅程。原先那些依靠爸爸妈妈的怀抱才能够到达的“彼岸”,现在完全延伸在他的脚下。自己去客厅开电视,自己去卫生间拧开水龙头,自己去玩具箱找出汪汪队玩具。在未来的更长的日子里,他一定会将自己丈量世界的旅程扩展到小区绿化带、路边公园,扩展到这座城市、那座城市,以及更多的需要他亲自丈量的地方。
在世界面前,他毫不慌张。他的生命单纯得如同一张白纸,那张纸上,只有对未来和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欲望。在他面前,明明有30余年的大好时光可以让我更有底气,可是更多的时候,面对着这个我和他将共同面对的世界,我却似乎没有更大的把握能比他更胸有成竹。
他不需要顾及任何人的目光,那些小孩子能够做的事情,以及小孩子不允许做的事情,他都可以做。搭积木、下池塘、挖沙子弄得满身都是、一觉睡到天光大亮,做了噩梦只要直接喊出来,就会有两双温暖的大手将他抱在怀里。
他很容易被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吸引。他用小手握住一块深蓝色的圆形石头,颠来倒去地看上面横竖交织的纹理;他坐在水边用力踢蹬着双腿,把一池波澜不惊的清水搅动得欢天喜地;他专心趴在草地上,看一只小个头蚂蚁怎样找到自己隐藏在草丛中的洞穴;他在公园里追着一只七彩泡泡跑出去很远,一直到泡泡消失……在他眼中,世界就是生命最初的样子。
父母之前走过的路,当然对他多少有些借鉴意义。然而,父母首先应该意识到,这样的“借鉴”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说教。许多的人生滋味需要他自己去体会,许多的人生路途需要他自己去跋涉,我们大可以在他必经的路旁立起一些路标,然而看或者不看,那是他的权力。
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完全不同于我儿童时代的世界。这个世界更加绚烂夺目、更加光怪陆离、更加风驰电掣,这个世界更加需要他能够坚定自己想要的、拒绝自己不想要的,需要他明确自己身处其中的角色与位置,需要他能够明辨是非、洞悉美丑。
当然,我相信,还有一些宝贵的品质,是无论世界怎样改变,都绝不会黯淡的,譬如在物欲横流中葆有自己善良与天真的天性,譬如无论以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能够轻松获得幸福,譬如在失意的时候能够时刻劝诫自己“小满胜万全”,譬如即便一个人走夜路也能够吹着轻松的口哨,譬如在人生中难免遇到的几个坑坑洼洼面前,能够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出发。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致儿女》这首诗中告诉每一个初为父母的人:“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因为与父母血肉相连的关系,让父母天然地以为,他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与你有关。我们看到太多的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如同一个过于聪明的栽花人培养自己的花朵,“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更有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如此一来,将对他们的爱变成了对他们的束缚与灾害。
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能够做的应该是,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让他顺应天时,自然成长,然后临窗而立,目送他远行。你关切的目光可以跟随他走出去很远很远,然而属于他自己的路,让他自己走。
今天,我们交给世界一个孩子。孩子,希望你能够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从容与坚定,与世界深情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