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潼关城楼上眺望,黄河水裹挟着春汛的呜咽奔涌向前。掌心轻抚斑驳古城砖,恍若触摸千年治水历史的脉动,从大禹斧凿龙门到指尖滑动的治水App,这方水土上的治水史诗总在持续地翻新。新的一年水利工作如春雷般唤醒沉睡的河道,形势分析化作堤岸的根系,政策要义在闸门启合间落地生根。“三学”的精义,是让数千名渭南水利人与“新思想”对话,让每滴水都通晓新时代的韵律。
在百年洛惠的大坝上,混凝土如凝固的琴键,新栽的柳树在春风里摇曳出绿的音符。这里蕴含"三抓"精髓:钢筋铁骨铸就防御长城,物联网传感器织就安全监测网,综合改革令千年龙首重焕生机。去年深秋在此遇见老农张德海,他摩挲着智能化灌溉终端的神情,让我想起祖父捧着皇历看天象的模样。当“智慧水利”渗入秦东每一寸泥土,当数字清流浸润着干涸的黄土地,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三提升”的滋养中舒展筋骨。
在东雷抽黄的路井站,光伏板在渠道上铺展成银色绸缎,与蓄水池里湛蓝的水面相映成趣。清水上塬工程旁,老支书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水珠溅在布满皱纹的手背上,是黄河母亲晶莹剔透的心脏。夜幕降临时分,泵站群亮起星河般的光点,输水渠网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将金灿灿的黄河水精准输送至每寸农田。站在监控大屏前,那些跳动的数字不再冰冷,分明是无数治水匠人在虚拟世界中谱写的田园诗行。当无人机掠过“农水结合”的试验田,红外线捕捉到土壤墒情的细微变化,老一辈人记忆中的看天吃饭,此刻正在被云端墒情图谱和传感器精密灌溉取代。当5G信号顺着渠道流淌,古老的水利智慧正与现代科技完成一场文明的对话。而贯穿始终的,是“目标引领”如灯塔般明亮,“问题导向”似利剑般锋芒,“过程实化”若匠人般专注,“结果检验”像秋收般丰实。
在富平仁里村的古泉旁,汩汩涌动的清泉与村委会新砌的护栏相映成趣。村民们挎着水桶接水的欢声笑语,与地下水位监测仪跳动的绿色数字共同谱写着现代治水的田园诗篇。这座干涸近四十年的温泉河千年古泉,自2022年11月恢复流淌以来,不仅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甘甜的灌溉水源,更让沉寂多年的“九眼莲”在枯萎的莲塘中舒展新芽。这汩汩流淌的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新时代渭南水利人写给渭北旱塬的情书,是“三保障”体系在平原沟壑间的生动注脚。这片曾被地下水超采困扰的土地上,“四水四定”的方略在此落地生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协同发力,每一滴水都带着科技的温度和力量。他们直面水资源短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精心雕琢生态保障之路,实现了城乡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华山脚下,在渭水旁边,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带着坚定如铁的意志,守护着江河的平静,用科技的光芒照亮水利的未来。当千年古泉持续不断地喷涌,当数字孪生的河道跳动着智慧的星河,当入户的甘泉唱起乡村振兴的欢歌,当纵横交错的渠网织就一片沃野锦绣,我们终将描绘出一幅人与水和谐共存的壮丽画卷,大禹当年劈开龙门的柔情,至今仍然在我们的血脉里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