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渭河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我与渭河

时间: 2025-01-10 11:28 来源: 张瑞雪 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夏日时分的一个傍晚,心血来潮,我坐上了前往渭河公园的公交车。路上景色交替、树木后移,我的思绪也如时光倒流般一点点拼凑着小时候渭河的模样……

      尽管我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但小时候不怎么出远门,长大后又一直在外地读书,现今已经二十多年都没有去过渭河边了。

      记忆中上次路过渭河还是二年级,那时河流足足蔓延了几公里宽,南北相望,一眼看不到边界,河的尽头是天,天的尽头是河,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简直是无边无际。渭河两岸多为土堤,但都很矮。河道内野草丛生,芦苇、杂树也相互交错生长;河道外全是农田,打眼看去都种满了玉米。据说渭河上游当时有很多造纸厂,导致河水又黑又臭,水上也泛着很多泡沫,气味刺鼻难闻,不少地方还能看见成堆的垃圾,蝇虫乱飞。那时的渭河环境不好,几乎少有人游玩,路过都要掩鼻加速。

      不一会儿,我就来到了渭河边。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渭河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样子。两岸堤路宽阔,路的两旁是笔直整齐的杨柳,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草皮植被绿绿葱葱,砌石堤防坚固整齐,渭河水清澈见底,水中可见有鱼在游,有蟹在动,有草在摆,水面上还有一群游弋的野鸭。

       再往下游看,还有一片好大的荷塘。荷塘边上,微风过处,清香袭人,在芙蓉世界里,我感觉如梦似幻,内心也无比的放松。荷枝高高露出水面,荷叶懒洋洋地趴着,像亭亭玉立女孩的裙子,又像一道道道绿色的毯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色和粉红色的荷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还有“朱颜辞镜”凋落的,千姿百态、各色各样、争艳竞俏。

      渭河里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傍晚时分,堤顶路两旁柳树上的蝉开始演奏了,一声高亢的蝉鸣发起响应,接下来一声、又一声,蝉声鼎沸。夜幕落下,荷塘里的青蛙也逐渐鼓噪起来,一群叫声高起来,另一群叫声又弱下去,像是在唱对台戏,接二连三,此起彼伏。

      坐在河边的石凳上,看着夜幕中盘旋如“龙”一般的渭河,我不禁浮想联翩。机缘巧合,我的研究生专业是河流动力学,参加工作从事的也是与河流相关的内容。每次见到大大小小的河流,都不免想到河床的演变、泥沙的推移,甚至是洪水演进规律、水沙耦合关系等等。现在,作为省水旱灾害防御中心的一份子,我今后的工作都将与河流离不开、扯不断。河流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脉,人类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河流动力的基本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纠偏、精细。

      如今的渭水已旧貌换新颜,这样的转变是极不容易的,让这种转变发生的人更是不容易。我散步在渭河大堤上,看着缓缓流动着的河水,时间似乎都慢了下来。我仿佛听到秒针在滴答滴答,河水也在滴答滴答,时间在流,渭水也在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夜色渐浓,我看到水面中站立着一只雪白的鸟,也许是河内参照物的缘故,我时而感觉鸟在水中走,时而感觉水在鸟的脚下流。相比二十年前,渭河已翻天覆地,相信下一个二十年,渭河又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眼前,那时我已中年,而渭河将永远奔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