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智慧、桥是见证、桥是纽带、桥是融合、桥是文明、桥是风景。桥应世而生、因时而建、度势而立,各有百态及担当。有“巧夺天工”之桥、有“梦想幻化”之桥、有“成全心意”之桥、有“普度众生”之桥,桥可升华至中华民族文化之血脉。曾记否?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宛约;也有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中鹊桥相会的浪漫;更有那“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的神奇;最是那“群狮齐吼、永定悲鸣”泸沟桥上的悲壮,折射出当年多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大义凛然…
做为一名灌区水利工作者,更是把特别的情感倾注于分布在灌区各处的跨渠桥梁之上,灌区渠桥亦急民之盼、利民之生、得民之资,从而更朴质无华,宛如谦谦君子,明明白白。
泾水长虹善担当、各有千秋真豪爽。耸立仲山峡谷之大坝桥,横跨泾河双岸、俯瞰万水腾涌而豪迈不羁,可谓气壮山河,更有缚住苍龙济民生之气概;辗转坝前泾河岸畔之水磨桥,守望泾水仲山、宛转而低调、踏实又厚重,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之含蓄;行走古渠岸畔廊道桥,天地豁然开朗,移步换景,宋元明清历代火烧醋淬、凿山开路、决渠为雨之引泾工程历历在目,见证纠纠秦人治水之决心;这里还有近百年栉风沐雨、几历沧桑,时为便利南北交通造福百姓之民生桥,其梯型石基双墩三孔平面梁板独特结构,别具风情,仿若永葆为民利民初心之作也;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总干渠朱子桥,其钢筋混凝土单孔平面梁板桥结构,近一个世纪安然矗立泾惠渠上,记录着民国十九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之壮举,诉说着时任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先生与社会各界名流居士倡导呼吁、尽力为之、捐钱捐物、力筹赈济的民族大义。
别样风景别样情,“五二桥梁”成引领。新中国刚成立,泾惠渠灌区在党和人民政府擘画蓝图之下,老一辈水利人对灌区工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更新改造,用实际行动创造出了百姓心中瞩目的精品工程,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1952年起修建的一批跨渠桥了。称其为“五二桥”,不只是修建的开始时间,还有自带的LOGO(标志),桥没有简介文字,几个雕镂数字记录了修建年代,尽显简约低调之风。
“五二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灌区流行最广泛、最结实、最实用、最稳固的桥梁代表作。
初识“五二桥”是刚参加工作后的2000年,遇南干渠工程项目更新改造,拆旧桥、建新桥,大型机械破拆桥时遇到了瓶颈,久攻不破,后来直接申请炸药爆破数次才予以拆除。由此,“五二桥”在灌区名声大噪,每遇到“五二桥”,总觉得有一种神秘和敬意。进一步了解“五二桥”还是后来在基层工作时,听水利老同志们讲述,“五二桥”修建时,正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机械与物资极度缺乏,但对新中国的建设热情一直激发着灌区群众和老一辈泾惠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干革命不遗余力。
首先是人工夯土做基础,有个人单夯和群拉夯回填基础的形式,局部小角落采用单夯填土形式层层夯实,提夯者一板一眼、毫不马虎。较大平台采用群拉夯回填形式,石匠将石块凿成四方状,四角四眼、一眼两绳、8绳8人拉夯,打夯时1人领夯喊口号7人同发力,“起来个那个哟呀、好好好呀~”“人心那个齐呀、泰山移呀”“再加一把劲呀、呼儿嗨呀”……。
其次是备料环节,可谓精筛细选、百倍珍惜,采用当时外援的“洋灰”、渭河滩的砂子、泾河的鹅卵石,砂石要先用水清洗,去除泥土和杂质,再用人工箩筛掉泥砂,各类材料用大杆秤重,按比例拌合,过程严谨、细节明晰。
不只是“五二桥”的实际功能、更是代表了水利人的传承与责任。它的基础工艺代表着依靠群众、扎根基层、积极作为不张扬、默默奉献为百姓的初心;它的施工过程精打细算、一板一眼有条理代表着泾惠人廉洁奉公、负责求实的信条;它的工程质量虽历数十年依然浑然天成、独当一面代表着水利人无尚光荣的使命和担当。
扎根灌区为百姓、奉献青春兴水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硕的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不可或缺、作用重要。触景生情、以桥正心,新时代的我们当传承灌区桥梁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百姓负责求实、厚道多谋,以献身精神、务实做法、负责态度践行便民、利民、为民之责,正所谓:泾水长虹、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