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不只是一座山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紫荆,不只是一座山

时间: 2021-12-14 09:35 来源: 蒲逸眉

      秋风微凉薄雾起,漫山雾尽葵花绽。在一个淡泊平静的秋日午后,我和家人驱车行至城西十里地的紫荆时,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很多的人和事都在不经意中被勾连。漫卷尘埃,阡陌丹青,席卷我内心的那一池墨色,半盏流光。

      说起紫荆山,其实本就算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没有漫天遍野的紫荆花,也无法与华山相提并论。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包,然而却又特殊到“绝无仅有”,则源于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家乡人习惯称紫荆山为屈家山,山下聚居着近两千名屈姓人。传说姓屈与“乞牙惕(乞颜部)”有关,凤翔方言乞屈不分,乞牙就是屈牙。如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已鲜有保留,但孛儿只斤中的“只斤”却演变为“紫荆”,成了这座山、这个村的名称。

      上高中的时候,我寄宿在紫荆山下舅姥爷家。常听舅姥爷说,1948年4月,解放前夕,一大队人马驻扎紫荆山上下。一位姓彭的将军嘱咐大家,不得入村,以防惊扰到乡民,办事要有礼貌。乡民先是小心翼翼地窥探,后来听说是帮大家分田地的解放军,村民纷纷涌出村,开门欢迎解放军。舅姥爷的二叔愣头愣脑地硬把姓彭的这个当“兵”的拽到了光景较好的太姥爷(舅姥爷父亲)家吃饭。为人憨厚的太姥爷让太奶奶赶紧腾出自家的窑洞,让大家进屋里说事。自然西府出击的前线指挥部是就这样硬生生“拽”出来了。解放凤翔,解放宝鸡的一道道命令,就是从这个窑洞发出的。1949年7月,凤翔彻底解放,包括紫荆在内的全县(现改为凤翔区)人民,在那个艰苦的年岁里,先后为西北野战军送去了150多辆大车的急需物资。

      每每提及这些事儿,舅姥爷那写满岁月沧桑与生活磨难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无比自豪的神色,还总要去后院的那个已荒寞了多年的窑洞前转几圈,或圪蹴着拔掉那青砖缝里的杂草,亦或提起扫把清扫门前的落叶。

      2016年,政府在这孔镌刻着彭德怀司令员及西北野战军红色革命记忆的窑洞崖背上修建起红色革命主题广场,并对遗址的会议室、电讯室、作战室、岗楼等进行加固复原。目前,这里已成为凤翔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紫荆村,于我而言,不只是一座山,一座丰碑,一个故事,而是乡愁,是未来,更是我逐梦路上的精神灯塔。如今,我已离开故土,有幸参与到引汉济渭的伟大工程中,见证和记录着关于这项惠民工程的故事。

      厚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从来不被岁月的风尘所淹没,不被时光的流转所遗忘,相反它饱含热情,催人奋进,代代相传,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谱写着一幕幕壮丽的诗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