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儿女尽禹后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秦东儿女尽禹后

时间: 2021-11-15 14:25 来源: 李焕新

河图新展苍生愿,禹绩重光旷世功。

      11月17日是国家大型灌区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东雷抽黄抽水上塬42周年。

      东雷抽黄拥有28座抽水泵站,安装121台抽水机组,总装机容量11.54万千瓦,最多9级提水,累计扬程311米,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惠泽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41.7万农村人口。

      东雷抽黄工程是灌区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坐标,是陕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砸锅卖铁干抽黄”的口号穿越时空,至今让人血脉贲张,建设抽黄工程的动人故事和英雄壮举,成为秦东百姓的红色记忆。

十万大军战总干

      关中东部的合阳、澄城、大荔被称作“渭北旱腰带”,干旱和贫穷成为世世代代的血泪史。“担水十里坡,马尿泡馍馍,宁给一碗饭,不舍一口喝”“滔滔黄河千古流,塬上无水干发愁,望穿双眼用不上,祖祖辈辈盼白头”这些民谣诉说了千百年来旱塬百姓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据合阳县志记载,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的131年间,县内共发生特大旱灾12次,明天启六年到崇祯十五年,连旱17载,“斗米六两(纹银)”,“人相食”4年,“百姓饿死十之八九”。光绪三年连续3年大旱,“卖儿鬻女”“十室九空”,全县61万人饿死40多万;民国十八年大旱,父子相食,兄弟相戮,有人竟卖起了人肉包子。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干旱仍然是制约渭北旱塬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1950年到1974年的25年中,有19年吃国家的返销粮,年均吃返销粮275万公斤。

      穷则思变。1970年,国务院北方农业会议把解决关中东部农业灌溉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各级领导以“没有条件也要强打硬上”的坚强决心,抽调技术人员头顶烈日、脚踩冰雪、栉风沐雨、身背干粮,完成了东雷抽黄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

      1975年2月,东雷抽黄工程指挥部开始筹建,当时被大家戏谑“六无单位”,无人(全部是借调人员,由原单位发工资)、无钱、无场地(借用合阳县建筑公司的薄壳窑),无桌、无椅、无床板。

      “所有人员报到后,先到附近生产队的场里撸一抱麦秸回来铺在地上,再挡几块砖,就算安了家。”今年81岁高龄的吉鹏飞当时任工程技术员,说起当年的峥嵘岁月,吉老仍然激情满怀,“写施工方案时坐在草铺上,膝盖做桌子腿,枕头就是桌子面。工程部给三县分配施工任务时,地铺上放一床被子,图纸朝上一铺,大家蹲着围一圈,比担当、讲奉献,半个小时全部工程任务分解完毕,不讲任何困难条件。”

      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1975年8月,东雷抽黄工程开工建设,当时国力薄弱,物资匮乏,浩大的抽黄工程实行民办公助,在缺乏施工机械,全靠人拉肩扛搞建设的情况下,受益区群众喊出了“勒紧裤带,砸锅卖铁干抽黄”的撼天口号。考虑到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施工复杂,环环相扣,相互穿插,为了切实把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组织起来,他们采取部队建制,县为团、公社为营、大队为连、生产队为排,组建起3个团19个营260个民兵连共2万多精壮劳力的施工大军,安营在苍凉无际的黄河滩,住土窑、睡席棚,挥铁锨、舞钢镐、抡大锺,凿隧洞、架桥梁、筑大坝、建泵站,常年艰苦鏖战。

      “头上枕着半块砖,身下铺着是麦秸,门上吊着烂席片。”16岁就参加抽黄工程建设的合阳县黑池镇高池村村民姚继民对当年筚路蓝缕的创业经历津津乐道。

      民工们住在60年代末原新民公社5个村移民搬迁的破旧土窑里,有的还住在部队移防后的猪圈里。一个土窑睡十几个人,白天大家拉土拉石头是“车轮战”,晚上虱子、跳蚤、臭虱齐捣蛋,折腾的很难入睡,尤其是臭虱,小拇指大,咬人特别狠,一旦咬上,一排又一排红点,疼痛又奇痒难耐。民工干的是抽黄工程,挣的是生产队的工分,生产队每天给一个民工补贴2毛钱伙食和一斤小麦。由于伙食标准低,秋冬时节都是水煮萝卜和白菜,工地上全是出力活,补贴的粮食标准根本不够吃,超吃部分来年生产队分粮时抵扣。最难受的是黄河滩湿度大,土窑更潮湿,昨天汗水浸透的衣服,早上依然湿漉漉的,穿时浑身起鸡皮疙瘩,最开心的是,指挥部每月慰问一场露天电影。

      总干渠是东雷抽黄标志性工程,全长35公里,总土方量1000多万立方米,工程量大、战线长、作业面宽,能够容纳劳力,为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建设目标,受益区三县同心同向,步调一致,1976年“三夏”结束后,开展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总干渠建设大会战。

       “那时候受益区男女老少齐动员,每天上劳10多万人,最多日上劳13万人。指挥部领导、县、公社、大队四级干部全部上工地、住工棚,与民工一起拉架子车。”当时担任合阳县马家庄营营里村民兵连长的管学文老人回忆说,总干渠沿线,用的塑料布与草席搭建的简易棚成片相连,野炊锅灶随处可见,夫妻、父子、兄妹,一家几口甚至全家起营上抽黄的比比皆是。马家庄营做过一次统计,全营有240对夫妻,463对兄弟姐妹,142对妯娌,62个带吃奶婴儿的妇女,53个全家一窝端的家庭。

       总干渠紧靠百米高的黄土老崖,中午垂直的太阳像喷射火焰,大地热浪滚滚,炙热灼人,整个黄河滩昼夜犹如扣上大蒸笼,闷热难耐,令人窒息,没有人怕苦退缩。县与县搞竞赛,村与村打擂台,突击周、突击旬,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滩区死水沼泽多,下午五点钟以后,正是大家汗流浃背比进度争上游的时刻,蚊子狂獗肆虐,在头顶嗡嗡乱叫,脸上、脖子上随手拍下去都能打住蚊子,叮咬的人心烦气燥,沿线各工点点燃篝火,再捂上湿材树叶,用浓烟熏赶蚊子,加快施工进度。

      13万建设大军、数万辆架子车与120台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及60台自制的混凝土碾压滚,组成一幅载入史册的壮美劳动场景,45年过去了,大家依然津津乐道。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总干渠施工采取“死任务,活板面,铺土、碾压、化验责任制”。有一次质检发现,合阳县路井营工段的干容量临界达标,指挥部决定对50米填方全部返工,同时召开营以上干部现场会,要求举一反三,全面打造优质工程。

      百寻干渠立画屏,抗旱防汛保苍生。设计过水能力达120立方米每秒的总干渠,承担着东雷抽黄与东雷二期抽黄两个灌区210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任务,年均输水达3亿多立方米,既是抵御黄河洪水、保护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屏障,也是沿黄公路穿越湖泊型黄河湿地最美观光路段。

排钎凿通群英洞


      黄河从合阳县境内的岔峪口到东雷村塬下,有10个赤壁咀,地质结构是红胶泥和白料礓石,故称“赤白咀”。东雷抽黄的一级站设在6至7“赤白咀”之间,这里自有黄河志记载700年来,无论黄河是丰水还是窄如束发,从未脱流,被誉为“铁码头”。

      从一级到总干渠要用隧洞穿越 4个“赤白咀”。隧洞全长1175米,呈马蹄形,高、宽各5、6米,设计输水能力60立方米每秒,是总干渠连接枢纽一级站的咽喉工程,由合阳县和澄城县各抽3个民兵营承担开凿任务。

      接受任务后,两县分别在隧洞穿越的林场沟、白家沟搭建了工棚,成立了指挥所,参与建设的各民兵营、连、排也紧随指挥所在老崖上打窑洞,立营安灶。

      隧道土层全部是白料礓石与暗红色沙质黏土,俗称“红胶泥”,坚硬密实,钙质结核含量多,砍一镐只能啃一个火柴匣大小,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工程指挥部决定开挖旁洞,打开14个工作面。

      习惯铁锨镰刀,精通犁耩耙耱的民工们,既没有稳钢钎的技巧,也没有抡大锤的经验,起初个个手臂挨过锤,疼痛钻心,眼含泪花,咬着牙继续干。在实践中大家摸索出用打排钎的办法,一块一块凿,进度快。坚硬的土质,致使直径22毫米的钢钎,几天时间就被打卷折去一大截。指挥所在洞口,架起6个铁匠炉,专门制作钢钎。冬天没有钱买手套,民工们双手皲裂,稳钢钎时经常被震得两手流血,大家把穿过的破衣服撕成条,缠在手上坚持干。

      隧洞既高又宽,开凿时没有专用设备,只能采取分层施工,先开凿导洞,接着扩大两肩,再打中槽,然后开挖底部,就是在这样复杂艰苦的条件下,营与营搞挑战,连与连赛进度,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1976年春节,14个作业面没有一个放假休工,工程指挥部领导、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时任合阳县副县长、抽黄合阳指挥部指挥秦有才,澄县副县长、抽黄澄县指挥部指挥刘龙乾等领导和民工一起在隧道里辞旧迎新。

      1976年3月的一个晚上,合阳县伏六营的一个洞口,突然发生大塌方,支撑木断裂,洞口封闭,洞内40名民工危在旦夕,时任伏六营指导员张兰发带领洞外民工全力清除塌方,防止洞内缺氧,民工们走出洞后,他一个人留在洞内观察险情,计划的排险方案,不料再次出现塌方,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终身残疾。

      经过14个月的流血流汗,艰苦开凿,隧洞全线贯通,为了纪念建设者的英雄壮举,隧洞取名“群英洞”。

      “鬼斧神工巧剪裁,清流汨汨洞中来。潜龙早欲腾云上,静待神州泰运来”。“群英洞”灌溉期间输水浇地,灌溉结束供游客漂流娱乐,成为追忆当年峥嵘岁月,宣传教育群众爱护水利工程的好课堂。

草土围堰铸丰碑

     

       东雷抽黄一级站直接从黄河取水,是灌区的总枢纽,建设时首先要用围堰把工地和黄河隔离。

      “当时国内建围堰有三种办法,分别是钢板围堰、土石围堰、草土围堰。钢板围堰投资量大,土石围堰拆除时费工,决定采用草土围堰。”时任现场技术员、现年86岁高龄的杜云鹏对一级站建设的每个环节记忆深刻,杜老回忆说:“堰体用草捆、土料分层夯实填筑,堰顶宽不少于7米,既要保证安全度汛,也要满足群众生产通行。”

      按照当时的施工能力和施工条件测算,草土围堰施工水深不能超过5米,流速在每秒4米以内。因此,施工前采取三步走:一是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抓紧制订草土围堰施工方案,每天测量闸前黄河水深和流速,确定最佳施工时间。二是大荔县指挥部组织了32辆胶轮车,从90多里外的双泉公社、范家公社突击拉运170万斤麦秸,备足3万条草绳;三是组织600名突击队员进行麦秸打捆比赛及施工要领讲解培训,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进入10月份后,经过多天测量,黄河的水深流速均在草土围堰技术施工的要求范围内,指挥部一声令下,1975年10月15日,草土围堰战斗打响。

      施工从两头逐步向中间合拢,两个施工点临黄河各租用固定了一只木船,既挡草捆,尽量减少被水冲走,又随时准备抢险。施工要求,每个草捆长1.2-1.8米,直径0.5米,用草绳捆绑好后,再用铁丝把两个草捆捆扎在一起,草捆浸水沉底后,在上面覆土20公分,就这样一层一层填至堰顶,并在堰体后面培土夯实,确保结实稳定。由于准备充分,组织严密,突击队打捆填土忙而不乱,4班昼夜突击,仅用13天时间,全长292米的草土围堰大功告成。

      在草土围堰的战斗中,一名突击队员倒土时用力过猛,架子车掉进了黄河,并肩战斗的范家公社雷北大队突击队员许五喜、张军京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跳进激流抢捞,由于水深风大浪急,架子车在河心打了几个盘旋,突然沉没。看到捞车无望,他俩游回,临近靠岸时,张军京被一个浪头冲向下游,许五喜立即转身向下游扑去,经过奋力拼搏,张军京被救上岸,这时又一个恶浪扑来,将许五喜卷进漩涡,冲向河心,壮烈牺牲,年仅23岁。

       许五喜同志牺牲后,他的母亲忍住悲痛,毅然决然将小儿子许春喜送到抽黄工地。范家公社党委根据许五喜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渭南地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社会主义献身的许五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许五喜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键时刻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东雷抽黄工程建设中,有58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赤子其人,寸心如丹。他们以热血赴使命,以奋斗践诺言,把对水利事业的追求、对黄土塬的热爱,永远书写在丰收的大地上,铭刻在灌区人民的心里,铸就了东雷抽黄工程兴水富民的这座巍巍的丰碑。


后记


水滴有光皆党泽,利民无地不阳春。


      在党的领导下,灌区人民以大禹立范,用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把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

      水上高塬,换了人间。东雷抽黄工程1979年11月灌溉受益后,极大改善了灌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粮食年亩均产量由收益前的240斤提高到2500斤,许多地方已经实现“吨半田”(3000斤以上)。工程投运42年来,灌溉农田3100万亩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昔日靠天吃饭的渭北“旱腰带”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棉、果、蔬、鱼生产基地。灌区大荔冬枣、澄城樱桃、高石甜瓜、合阳红提葡萄、黑池北雷红薯成为国家地理认证商标,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

      幸福来自奋斗。为了弘扬社会建设红色文化,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决定建设东雷抽黄工程纪念馆,积极向社会征集工程建设时期的各类实物、照片、资料,通过现代技术,再现当年“砸锅卖铁干抽黄”的英雄场面,讲好抽黄故事,赓续黄河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让黄河永远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