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腔,凡是老陕都能哼上那么几句,喜欢者,绝对能唱出几折,尤其是对于出生于五十、六十年代的人来讲,秦腔也许是他们最喜欢的文艺了。
过去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秦腔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文化大餐。农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之余,听几折自秦腔戏,吼几句秦腔戏,所有的辛苦和烦恼便烟消云散。上世纪80年代,秦腔在关中农村非常流行,市县有剧团,村上有自乐班,每逢正月十五、庙会都要唱大戏,男女老少云集台下,与演员一道共鸣。唱到动情处,演员泪如雨下,观众陪着悲伤。我们村子就有一个戏班,那规格自然要比自乐班规模大,戏服、锣鼓、二胡等一整套行头都有,有10多个演员,演员是放下锄头、土生土长的农民,吹拉弹唱绝一班人齐全。他们唱念做打的功夫可能和正规剧团的人不能比,但他们唱的非常卖力,非常投入,其中也不乏优秀者。其中有一位爷字辈的本家,自己连字都不识,但却唱得出奇的好。一部戏好像叫《下河东》,里面好像唱词有连续“72个不能”,全部是高八度演唱,唱的真叫带劲,听的真叫人解馋。他的戏在甘肃宁夏一带都有名声,后来还灌了录音,在电台上播出,再后来听说,再一次演出中吐血死了,可以说他用生命演绎了秦腔的大美。
老陕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动人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母亲是一个秦腔迷,我记得她最喜欢的就是三滴血、火焰驹、藏舟、铡美案、赶坡等,我也经常缠着她给我唱戏听。从我记事起,母亲无论是做饭还是在田间劳动,总会唱上几句秦腔,美妙的旋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夸张地说,我的学前教育就是秦腔戏,以至于我后来也喜欢上了秦腔。现在一般的秦腔戏,我听上一两句就能判断出剧本的名字和里面的主人公。现在打开电视,发现有秦腔,就看上一段过过瘾。
千百年来,秦腔讲述着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历史故事,发挥着教化社会、启迪民智、善恶有报、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秦腔剧目都昭示了孝老爱亲、诚信公道、善恶有报、苦尽甘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寄托了人们对社会正义、仁义道德、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周仁回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严嵩的干儿子严年垂涎于周仁的义兄杜文学之妻,严年赐官周仁令献其嫂。周仁不忍,与妻暗中计议,以其妻扮作其嫂,献与严年,周仁妻至严府,杀严贼不成,自戕身亡。这个故事,表现了周仁不谋荣华富贵、献妻救嫂,周仁妻嫉恶如仇、杀身成仁的高贵品格。《铡美案》讲述了陈世美高中状元,遗弃并派韩琦杀害结发妻子,与公主联姻,秦香莲告到开封府,府尹包拯伸张正义,用铜铡处斩陈世美的故事,塑造了陈世美忘恩负义、贪图荣华富贵;秦香莲吃苦耐劳、孝敬公婆;韩琦忠义难两全,自杀成仁;包拯铁面无私,不畏皇权等人物形象,不啻为一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好教材。记得当时,我问母亲,韩琦为什么要自杀。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当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我想可能答案应该是:韩琦不执行主子的命令,是不忠;杀了秦香莲那是不义,自杀也许是他保全忠义的唯一选择。
秦腔滋养了这一方热土,滋养这一方热土上的人。忠孝仁义、正直朴实、厚道偏执、性格刚烈是陕西人的符号。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这些人性特征也许与秦腔艺术特点和的教化作用有关。历史上许多忠臣良相出于陕西,第一首推周公旦,他不慕皇权,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安定天下,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汉司马迁“不识时务”,为李陵仗义执言、九死不悔,被处宫刑而著《史记》。医者仁心的孙思邈、不忘汉室牧羊北海的苏武、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张骞、平叛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清正廉洁的王杰、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兴修“关中八惠”的李仪祉、中条山抗战吼着秦腔投河的800壮士等等,最为可叹的当属是蒲城人王鼎,在清政府丧权辱国的情况下,在多次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唱响了秦人忠义爱国的悲歌。人们常说燕赵多义士,我要说三秦义士多。
秦腔酣畅淋漓、尽兴发挥、有戏无我,唱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我也听过豫剧、川剧、越剧等,这些戏剧的秀而无骨,总感觉没有味道,不解馋、不攒劲,就好像吃面没有放油泼辣子。贾平凹说: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秦腔最有性格,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道德文化建设遇到了严峻挑战,社会呼唤道德重塑,人们盼望传统美德回归。秦腔以其独特、深厚的文学、艺术、道德上的价值,成为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教材。近年来陕西编排了《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张富清1948》《李仪祉》等优秀剧目,为繁荣发展秦腔事业,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受各界群众的欢迎。
秦腔是流行在三秦大地最美音符,是秦地精神和秦地文化的集中展现。大秦腔,愿你越走远远,愿你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