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映人性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古堰映人性

时间: 2020-08-21 11:56 来源: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喻东平

      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是全国重点镇和陕西省特色文化旅游名镇,依托石门水库打造而成的石门栈道风景区就在这里。石门水库大坝下游1300米处,有一道拦河橡胶坝。橡胶坝控制闸房跟前的角落里,立有一通石碑,横幅方形,长高厚分别为128×51×12.8厘米,也就和家里的茶几面差不多的大小。虽然碑面被挖掘机齿抓出多道划痕,但上面“水到渠成”四个篆书大字仍可辨认,碑首竖排一行小字:“褒惠渠落成放水纪念”,落款为:“祝绍周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这通石碑,把军阀祝绍周与汉中褒惠渠紧紧联系在一起。

       褒惠渠是在汉中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的基础上,扩修而成的灌溉渠道。民国23年(1934年),正是国共两党围剿与反围剿的关键时期,陕西省水利局长李仪祉视察陕南水利时,为解决汉中军食民用的巨大粮食缺口,提出改建褒河引水工程的计划,但久议未决。1937年,南郑、褒城、城固三县人民再三请愿,国民党政府才决定修建褒惠渠。1938年陕西水利测量设计队初步勘测设计,1939年进行复测,9月组建褒惠渠工程处,1940年冬全面动工。总工程师刘钟瑞、桥涵工程师张锷主持修建。一期工程主要为渠首枢纽和干渠的修建。建浆砌石滚水坝一座,长135.3米,宽8.55米。沉沙漕一段,长443米,渠首砌护三段,总长1212米。干渠自渠首经河东店、宗营、李子沟、付家庙、狮子沟、洪沟河入城固文川河,全长32.3公里。灌区布设支渠3条,斗、分渠46条,总长61.6公里。1942年3月,褒惠渠成试水。6月15日举行落成放水典礼,当年灌田8.4万亩。国民党鄂陕甘边区警备总司令兼汉中警备司令祝绍周参加了典礼,并手书篆体“水到渠成”四字刻碑立于渠首。

      成语“水到渠成”,出自宋代苏轼《答秦太虚书》:“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意思是指水流所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褒惠渠修建之时,正处中华民族危难之机。日本疯狂侵略中国,国共两党内战频繁,工程实施甚是艰难。在历时一年半,终于落成之际,祝总司令送这样一幅字并命令刻碑勒石,我猜想,他除了表示恭贺渠成之意,一定也希冀长期困扰国民党的“剿共”难题迎刃而解,梦想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瓜熟蒂落;更幻想美式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大军到处,共产党尽数被“剿灭”,中华大地遍插“青天白日”旗帜……历史证明,他的痴心妄想,不可能如愿。

      祝绍周,1893年生于浙江绍兴市。家贫,自幼随母在杭州长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后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随陈果夫等赴武汉策应革命。次年入清河第一军官预备学校,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入伍任下级军官。他在军校期间,学业优良,很得教育长张治中的赏识。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时,祝绍周正带兵驻军上海,奉命解除了闸北、吴淞等地工人纠察队的武装,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士沦落为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工具。1932年,中日“一 二八”淞沪会战爆发,该祝被任命为第五军参谋长,协助军长张治中率部抗日。卢沟桥事变后,他任保定警备司令兼新兵训练处处长。1933年,任洛阳中央军官分校主任。同年10月,调任第四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西安事变时,任国民党陆军中将的祝绍周曾指挥部队率先占领潼关,并请派飞机控制西安上空,后又参与谋划囚禁、审判、“管束”张学良事宜。抗战军兴,率部担任黄河防务。

      1938年秋,祝绍周率部移防陕南汉中,任鄂陕甘边区警备总司令兼汉中警备司令。1944年3月,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迫害进步人士,卖官鬻爵,搜刮钱财,坏事干尽。1947年,该祝曾随胡宗南部队一起进攻延安,是国民党剿杀共产党的“急走狗”和“恶屠夫”。仅1940年9月底的一天,李华春、张书行等15名中共党员在汉中警备司令部被害,祝绍周手上沾满了共产党人的献血。1948年,他任京沪杭警备总部副总司令。1949年退逃台湾,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1976年3月病殁于台北。

      军阀祝绍周不仅剿杀共产党心狠手辣,而且以滥杀无辜出名。在驻守陕南时以查禁鸦片为名,敲诈勒索,横征暴敛,为非作歹,有“陕南活阎王”之称。曾采取栽赃诬陷手段,杀死黎坪垦区管理局局长安汉;逮捕并杀害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杜斌丞。2004年,《纵横》杂志曾登载一篇文章,辑录了祝绍周滥杀无辜的若干史实。

      1941年,祝绍周在汉中任警备司令时,有一天下午他同妻子刘宦散步到北教场,他的那匹洋马正在那里放青,忽然跑到他面前点了一下头,回头就跑开了。他对妻子说:“这是马在告状,一定是喂马的人尅扣了马粮。”随即走到马号去查看,刚巧马长也不在。第二天,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把那个马长枪决了。
1942年秋末冬初,武乡镇附近一个给地主放牛的15岁少年,将公路旁一棵树扳断后扛回。祝绍周知晓此事,令武乡第8保保长杜连科召集公路沿线群众,在扳树之地,祝绍周训话之后,南郑伪县长孙宗复宣布对放牛娃“判处死刑,就地执行”。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一棵树而消失了,祝绍周对普通民众的暴戾与冷血可见一斑。

      历史上一些佞臣奸宦,也曾是书画名家。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现代的康生,都是有名的书画大家。“活阎王”祝绍周典军治政之余,也常寄情翰墨,尤工于画梅,自号冷香室主,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退逃台湾后,淡出政局,常以书画为伴,久而久之,竟小有名气。其书画作品也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不菲的价钱。汉中市著名古迹——拜将坛遗址内的一块石碑上,还镌刻有祝绍周所留七绝一首:

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
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祝绍周一定没有想到,褒惠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手中,经过逐年维修改善,渠系面貌大变,设施效益不断提高。1975年建成了石门水库,重建褒河引水灌溉渠系,原褒惠渠所灌溉田亩尽纳入石门南干渠灌区,干渠全部实施了砼衬砌。为调节灌区水量,还陆续新修八里桥、狮子沟、黄坝堰、段家沟等16座水库及塬上、武乡、洪沟河、焦山庙等多处抽水站,使灌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引、蓄、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0.7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9.5万亩,灌溉规模和保证率都有很大提高。日照红桔金闪闪,风吹稻穗浪悠悠。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汉中人民造福,不仅实现了“水到渠成”,而且见证了中国国富民强,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

      民国时期国家积弱积贫,“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中国被置于更危险的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境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修建褒惠渠极度艰难,财力物力人力甚为拮据。作为驻军最高长官,祝绍周肯定在筹集资金、征调民夫、运输材料等诸方面施以援手、大力支持。公允的说,他对褒惠渠的修建是有功劳的。但是,这点功劳在他剿杀共产党、残害老百姓,领导反动派助纣为虐、倒行逆施的黑背景下,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特别是他把名字刻入石碑,高高在上,想求“不朽”,实在是“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必定遭到人民的厌恶和唾弃。寒天饮冷水,点点记心头。我们把他钉在反动军阀的耻辱桩上,那是他咎由自取、理所应当。针对该祝留在拜将坛内的诗碑,汉中人民这样作诗回复他:

古今屠夫皆贪财,利欲熏心无忌惮。
岂知帝业灰烟灭,何谈淮阴肝胆悬?
聚敛民脂西湖楼,冤杀忠良安杰三。
荼毒百姓神鬼惊,将坛击鼓讨祝奸!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与祝绍周之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钟瑞、张锷、李蕴之等老一代水利工程师,情系劳苦百姓,把心血洒在祖国大地上,默默为人民造福,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刘钟瑞,别号辑五,生于1900年12月21日,河北省南皮县人。1922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曾任陕西省水利局测量队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师,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渭惠渠工程局、汉惠渠工程处主任工程师,褒惠渠工程处、湑惠渠工程处总工程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调任陕西省水利局总工程师、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工务司、基建司司长,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贵州省第一届科协副主席,水利电力部基建司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1976年5月23日病逝,享年76岁。

      刘钟瑞先生任内能勤政恤民,一生致力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先后参加了黄河后套八大灌渠的测量及永定河、潮白河、辽河和黄河中下游的勘察。1940年,40岁的他临危受命,到汉中工作6年,先后担任汉惠渠工程处主任工程师、褒惠渠工程处总工程师、湑惠渠工程处总工程师,主持修建的“汉中三惠”工程至今仍泽被天汉人民,为陕西水利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水利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刘钟瑞先生一生著述颇多,有《褒河水利之展望》《美籍水利专家巴里特视察记》《陕南新兴水利事业概况》《汉江上游农田水利事业之概况》《城固县水利志》《褒惠渠灌溉工程释疑》《为汉惠渠清丈告民众书》等,还留有《陕西省水利》《褒惠渠工程设计》《湑惠渠工程设计》等多部工程著作,对陕西水利建设极有见地。他在《褒河水利之展望》中提出:“如在褒河山谷中,筑坝高达六十公尺,可产生水力四万八千马力”。在《美籍水利专家巴里特视察记》一文中提出:“陕南汉中盆地,所采用自流式引水灌田,故已发生很大效果,愿更进一步储蓄洪水,以调节全年水量……”是当时经世实学的楷模,为开发汉中水力资源指明了途径。其经世致用之学,思维超前,措施务实,技术精湛,对后世影响巨大。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样说,刘钟瑞先生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师,但他理所当然为民族的脊梁、中国的功臣。

      轻抚古山河堰条石上的印痕,那都是一代代筑渠人的记忆啊。我似乎看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英勇,在大雨滂沱中艰难地挡着洪水;他们不屈,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奋起;他们智慧,在江河治理中大展才能……他们就算最后化作了一抔黄土,也要给后人留下他们坚持不懈的信念,留下一片海晏河清。常言道:灰洒江河里,碑树人心中。即便没有为他们树碑立传,人民却把他们永远刻在心里,一直感念他们!
我想起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