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紧要关头之际,陕西关中东部交口抽渭灌区蓄势待发,麦田里到处充满着新生的喜悦和希望;地气升腾,虫鸣鸟舞,复工复产紧张有序,灌区一年一度的春灌拉开了序幕。
“胖子”送来“救命水”
曹小安是灌区任家站一名灌溉管理员、党员,因为年纪相仿,也因为他的身材,我们戏称他为“胖子”。这会儿他正在东二支给不能到场的群众开口浇地。今年的特殊情况让他有些猝不及防,“因为疫情,今年的春灌较往年推迟了近半个月,目前是小麦分蘖的关键时期,春灌关系着分蘖多少,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现在村里都封闭着,不准外人进入,这也给我们春灌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为了让群众及时用上“救命水”,他积极利用手机、电脑开展远程工作,在管辖范围内实行“一户一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聚集与流动,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户仍可以浇地,为灌区群众解决了春灌难题。“农民想着今年的小麦都浇不成了,没想到咱站上的人还都这么负责任的,在这疫情期间还能把水要来,还给咱把地浇了。”正在浇地的一名群众高兴地说道。
爸爸,你啥时候回家?
他叫胡涛,我称他为“涛哥”,从正月初七返岗值班,时至今日,已有20余天。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灌溉组长,在返岗之初就迅速投入到南王站疫情防控与春灌准备工作之中,消毒、巡渠是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两项工作。这两天春灌开始,他更忙了。在行水前,他徒步对干支渠进行巡查,清理柴草,确保行水畅通;行水中,分段分水,严格渠长制,确保渠道安全运行;用水中,严格控制,各斗申报用水前先确认行水、用水是否顺畅,防疫条件是否满足,确认条件成熟方可用水。
“看着农田里的小麦得到灌溉后,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咱这心里感觉美滋滋的。”和他在一起,能深切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向上感,特别能带动周围人的情绪。因为疫情,他和不到四岁的女儿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因为工作忙, 只有在晚上才有时间和孩子视频聊一会儿。“思思,吃饭了没?今天有没有听妈妈话?”“爸爸,我想你,你什么时候回家啊?” “思思乖啊,爸爸忙完这段时间就回家去看你和妈妈。”看着孩子殷切的眼光,涛哥的眼眶湿了,对工作他冲锋在前,对家人他却永远心怀愧疚。正说着,配水点电话来了,“今天南王加水了,我到底下看一下去。”说罢便挂了视频,骑上摩托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支队长”就是办法多
陈伟博是蒲阳站的灌溉组长,他有个绰号叫“支队长”,“对着呢,就是管支渠的浇地服务队队长嘛,就是支队长,哈哈”面对这个绰号,他欣然接受。今年的特殊情况也让这个有着十年灌溉经验的“老”管理员犯难了。“疫情防控期间,由于辖区内部分村组、渠岸道路封锁,导致我们在巡渠、行水的过程中不能正常通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主动打通协调联络“微循环”,积极与所管辖区村委会联系协商,为渠道安全行水和春灌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部分村组封闭这一现实,他充分发挥年轻人思维活跃的特点,建立了有序灌溉机制,排出各村灌溉“路线图”与“时间表”,组织群众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确保大家防护安全情况下,积极推进春灌工作稳妥有序进展。同时他充分利用手机开展远程工作,基层协会同志每天将巡渠、开斗状况及时拍照上传工作群,每天下午组织微信群视频会议,沟通交流、申报流量、结算水量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我给你说,得亏你嫂子年头里给哥买了个新手机,你看这下不是发挥了大作用了?”他一脸骄傲的说道。
牛组长闲不住
他叫牛健,是灌区辛市站灌溉组长,因为私交,私下里会叫他“老牛”或者“牛师”。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一边协助站长做好站内日常值守、消毒,慰问一线村镇工作人员,一边又要做好春灌各项准备工作。“今年春节是让我最记忆深刻的一个春节了。”他感慨道。今年春灌,在渠道各路口封堵的情况下,他采取电话办公方式,用水申报、水量结算等工作全部通过电话、微信工作群联系,“现在有些人在城里回不来,都是采用微信预约的方式,我们帮他把地一浇,灌溉时间给他一报,浇地费用微信转过来,这也算是特事特办嘛。”
在辛市镇大李村的一块农田里,老牛正在帮一户群众浇地,看着汩汩渠水滋润着长势喜人的麦苗,他笃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不远处,村民李超也在自家的麦田里忙着灌溉,老牛关切地嘱咐他要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并询问他有无需要帮忙的地方。“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不能耽误农活,这就是咱普通老百姓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好让农民们都安安心心生产。”看着村民们抓防疫毫不松懈、抓春灌热情高涨,大李村书记兼11斗斗长李天海满怀希望。
疫情防控还在继续,春灌也才刚刚开始,有关灌区青春的青春故事还在续写。疫情面前他们不惧不怕,勇挑工作重担,彰显新一代灌区水利人的责任担当,用炽热的青春,把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融进了他们热爱的充满希望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