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个火笼好过冬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提个火笼好过冬

时间: 2020-01-13 10:55 来源: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 喻东平

      “火笼”这个东西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无可考。但是“火笼”一词,南北朝时期就有。南北朝诗人沈约的《咏竹火笼诗》里这样说:“……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火笼虽然是可以入诗的物件,在我的印象里,它并不金贵,也就是陕南乡村人家房旮旯里不起眼的普通家什。但寒冬腊月天,只要有了它,贫困的日子就是暖和的。

      火笼大都采用传统竹编技艺编制而成,朴实简约。有手巧的匠人用细篾做成收腰型上面留口的痰盂形蔑笼,低部像花篮,上面像灯笼,里面安放着一个陶钵子或者废铁盆,草木灰垫底,红火炭卧上面……一个温暖的火笼就像一块磁石,把寒冷的人们牢牢“吸附”在它的周围。

      做好早饭,全家人就能享用火笼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煮饭炒菜,均以木柴烧大锅灶,灶膛内有的是红红的炭火。炭火是贫寒人家过冬的“灵魂”,正如山歌里唱的:“不怕外面雨雪天,有只火笼赛神仙。”大妈大婶们用火笼很有经验,掀起腰间蓝布白花的围裙,盖住火笼,让热量高度集中,可充分利用热能温暖身体;大伯大叔们则直接把火笼夹在两腿间,腿暖身不凉。

      家庭主妇们会准备一个敞口坛子放在灶门口,每顿炒菜做饭期间,用长长的火钳把绯红的火炭夹到坛子里,坛口盖上木板,将火炭捂灭后就得到“稃时子”(陕南方言,即木炭)。竹篾制成的火笼见不得明火,可燃并且没烟的“稃时子”就是火笼的绝配。有条件的还可在炭火中间放上一两块“钢炭”(陕南方言,炭窑里烧出来的干木炭),再撮上些草木灰盖上,火笼的炭火能保热半天。

       火笼可当“烘干机”。每遇到连阴雨,大人的衣服没法晒干事小,可小孩儿的尿布或衣裤是得经常换洗的。妈妈们便会及时架好火笼,放在篾织的烘笼子下面,烘笼上便可以烘尿布了。能烘干又可杀菌,是妈妈们的好帮手。火笼内还可以煨红薯、焙花生板栗吃,给小孩子解馋。有抽旱烟的老汉,铜烟锅里装上烟丝,长柄烟杆伸进火笼中,对准火炭,猛吸一口,那烟就点着了,很快房间里便弥漫着呛人的旱烟味……
1980年前后,我在甘坪读小学。虽然是乡里的完小,但当时条件很差。小学校修在一个山嘴上,冬天风大雪急。买不起玻璃,用塑料布蒙住的教室窗户千疮百孔,一阵狂风吹来,几扇窗棂都关不住。“小寒大寒,冷水成团”。二十几个学生娃听课时牙齿打架,写字时手指发抖,也只能咬牙坚持。有老师看我们冻不过,就这样说:“一个人体温37度吧,班上二十几个人加起来将近800度,都可以把铁熔化了,你们还嫌冷?”大家算一算,是这个账哦,身上的寒意也减了几分。

       为了将就我上学,母亲总是预先备好一只小火笼,里面埋些“钢炭”,让我早上提去学校。上课时,放在课桌下面暖脚,课间休息或不写字时,可用来焙手。虽然那时生活贫困,我的哥哥姐姐们仅穿一件夹衫加几件单衣,但是作为老幺的我,身上却有线裤穿,是姐姐们拆了白手套的棉线给我勾织的。任凭户外雪花纷飞、寒风凛冽,就算“桐油冰凌”再厚、冰雪冷冻再大,线裤在身、火笼在手,我就感觉舒服暖和。

      相比较篾匠师傅制作的竹器火笼,学生手里的火笼就要简陋得多。自己找个废弃的铁盆甚至搪瓷碗,盆(碗)沿儿上钉出四个对称的小孔,铁丝鼻过孔洞再上绕做个提手,一个简单的火笼便做成了。口袋里揣包火柴,捡些干树枝放火笼里点燃,提上一阵疯跑,是我们放学回家路上的乐事。

      这当中,同学之间还发生过许多糗事。为了让火笼的火燃得旺些,我们都练就了一项本领。下课后跑出教室,提着火笼,甩开胳膊轮圈子,呼呼生风。轮上几十圈,炭火就红得像刚出炉的铁水……有一次杨克军同学在轮火笼时,不小心磕到其他同学的腿上,火笼改变了运动轨迹,钵子里的炭火兜头倒下来,头发顿时冒起青烟。几个同学扑上去帮着拍打,还是免不了头焦发枯、灰头土脸,棉袄上也烧出几个大大小小的窟窿,几天不敢出门见人,让我们笑了他好多年。大我两岁的胡斌同学最有创意,偷偷从家里抓了几只红薯带到学校,放在火笼边上,想吃烤红薯。上课时,烤红薯的香味越来越浓,弥漫了整个教室,诱发起全班人的食欲,好多人直流口水,纷纷勾头找“香源”,根本没有心思听讲。杨宗录校长觉察以后,虎着脸,忽然放下课本和教鞭,逐个检查学生的火笼,很快发现香味所在,于是提起火笼就扔到教室外的雪地里。下课后,冻得淅沥哆嗦的胡斌把火笼捡回来一看,糟了!红薯半生,盆钵稀烂,哪还有半点热气!从此,再也无人敢把红薯板栗花生豆子拿到教室来烤了。

      在农村,许多家庭铺陈简陋,只是在床板上铺一层稻草,褥子极薄,被子也破旧不堪,顶多再加盖蓑衣。天寒地冻,晚上难以入眠时,只得将火笼提上床烘被窝。有小孩尿床的,更是要烘尿褥子,整个房间尽是尿臊气,倒也习以为常。不过火笼上床,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某年雨雪交加之夜,国庆七队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独居一室,晚上睡觉床上放了火笼,不知怎么弄翻了,房塌人亡,烧得惨不忍睹,令亲人痛心不已。

      有句俗话说:“脚踏火笼窝,手捧包谷砣,除了皇帝就是我”,形象地描述了火笼对农村人的重要性,因此火笼还曾是陕南青年男女结婚时必备的嫁妆。作为娘家人,在置办嫁妆时,一定要找会做火笼的师傅定做大小火笼一双,寓意夫妻成双成对,家里大大小小都有。师傅做火笼时除精心特制外,还要在火笼篮的中间位置织上几圈染红的篾线,以示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再后来,人们生活越过越好,电暖器、空调机取代了经年累月摸得油光发亮的火笼,曾经须臾离不得的火笼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眼下又是一年隆冬时节来临,不经意间,我又怀念起当年的火笼。不仅因为那通红的火光、舒适的温暖,更是因为那小小的火笼里有一个少年生命里最温馨的时刻,深藏着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冬天里,想到火笼,我的心,就暖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