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那条路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故乡的那条路

时间: 2019-10-30 14:51 来源: 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赵军政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行,从生到死,从青丝变白发,走过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四季,前行的路一直在脚下,一路风景就在眼前。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时过境迁,让人不禁感慨,无论我们走多远,或身处何方,乡情是我们内心一缕温暖如初的情愫,回乡的路总维系着我们的亲情、乡情,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永远的牵挂。

      耀城之东,巍峨雄伟的宝鉴山下,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

      孩提时,回家的路,是村子到土窑洞的距离,一条黄土色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凹凸不平,路旁不知名的野草儿点缀两侧,土崖上的酸枣树肆意生长着。

      村子最宽阔的路叫“官路”。向东一里是小学,再朝东则是耀县水泥厂的“矿山”,向西下坡三公里则通往县城。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绿油油的色彩铺展开来,宛若一幅不需任何雕饰的风景油画。这条“官路”是乡亲们生产与出行的要道。长年拉石头的四轮车,上街的人,走亲戚串门的,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晴天,人行其上,若遇刮风,尘土飞扬 ,行人则掩鼻盖脸,快速躲避,即便如此,也落下蓬头灰面的模样,苦不堪言。下雨天更甚,一路风雨,一路泥泞,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中学上学要翻越涧沟,依然不变的是羊肠小道,山路泥泞走过,冰雪覆盖的路也走过,暴雨如注时也走过,其间所受的艰辛不言而喻。那时候感觉孙塬村通往县城的炭渣路很神奇,至少下雨天脚下可以不沾泥呀,那是多么轻松而欢快的事情!

      长大后,远走他乡的我仿佛是父母手中牵引的一只风筝,无论飞多远,依然要义无反顾赶路回家。每次都要步行三公里多路,必经“高硷坡”,坡长而陡,路坑坑洼洼,人行走倒无所谓,四轮车行驶其上则格外颠簸,驾车者的模样更不用说,灰头灰脸。每逢暴雨季节,道路几近中断,年年总要反反复复去维修,冲毁了修,修好了又被冲毁,年复一年。那些年,四轮车、架子车、自行车、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尽管路况不好,土路上人却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熟人见面免不了寒暄问候,平添几分温暖。记忆最深刻的是八十年代的一次,拉石头的四轮车载着乡亲们回家,不幸发生翻沟事故,多有伤亡,让人们无不扼腕叹息,唏嘘不已。这条路承载了家乡人太多的期盼与渴望,一条让家乡人牵肠挂肚的路,一条浸透家乡人汗水与泪水的路。一条让人爱恨交织的坎坷路。

      当耀县城周边所有道路都硬化,耀石路重新拓宽的时候;当玉皇阁大桥、移寨大桥等纷纷建成,天堑变通途的时候;唯独遗忘了这条“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乡村路,乡亲们百思不得其解,乡亲们每每提起这条世世代代的土路总会黯然伤神,乡亲们多么渴望一条致富路呀!在出租车满大街、满乡下到处跑的时候,唯独这条路和这个村子,司机不愿意去。走在街道拦车,司机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掏钱多少不去。更有甚者,给村上小伙介绍个对象,女方一听这条路便灰了心。虽说离城近,但这条路分明是一道无形的隔离墙,硬生生把县城与乡村之间远远隔开。

      适逢国家开展一系列精准扶贫,镇政府针对村情,对症下药,要致富,先修路,下决心修这条通村公路。2016年2月份开始动工,从此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人们走土路旳历史。记得当时我欣喜写道:“忽闻桑梓修正道,几欲起身相庆贺。热心群友传视频,村妇欣喜舞翩跹。党建领航奔小康,精准扶贫出实招。承蒙多年志未消,一朝改写世代梦。路通创业有盼头,共谱宝鉴新蓝图”,虽然词不达意,但可以想象当时激动之情。
自此,乡亲们告别了世世代代的土路,上街经商,上班务工,送孩子上学更方便了,路平坦而敞宽,人们的心儿也亮堂了许多,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如今,村子离县城不到十分钟的车程。村里巷道也用水泥铺设了,路边安装了路灯,乡村的夜晚亮如白昼,广场上不时传来欢快的舞曲,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故乡的路,不时有锻炼的城里人行走其上,享受这满眼黄芩花开的景色,乡亲们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逐梦前行奔小康,农村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美丽,衷心祝福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