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镇白石村是在下乡检查安全饮水的时候。一路上,虽然窗外阳光灿烂,鲜花盛开,绿意盎然,但是,我还是无心欣赏大自然用尽心思描慕的美丽风光,一直在遐想,那个叫白石的小村模样:那里的人家该住在潺潺流淌的小河边?有很多的白色石头?
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爬到半山腰,在丛林密布的一处地方停下,同事说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就在眼前。我好奇的跳下车,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像个孩子似的四处开始寻找白色石头,前来陪同检查的村干部老李得知后,哭笑不得,他笑着告诉我:“你看看,我们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梦中的世外桃源呢!哪有什么石头!”对于老李的话,我还是半信半疑,就这样,我们边向要去的水源地走去,边欣赏沿途的乡村美景。
雨过天晴,天空湛蓝透亮,如铅洗过一般,对面的群山绵延而舒缓,郁郁葱葱间点缀着或粉或白的野花,恰似一幅徐徐拉开的泼墨画,清新、生动。远远望去,灰白的通村水泥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绿树掩映中的的民居更是焕然一新。漫步在村子里,我奇迹般的发现,这里几乎家家都有用废旧木料搭建的呈长方形的玉米灌篓,还有整整齐齐的木头篱笆墙,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兀自开放,隐在偏僻一隅,安静、自我,美丽而朴素,空气中荡漾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处处流溢着浪漫和诗情画意。随行的同事情不自禁的惊呼道:“哇塞,好漂亮!”
在老李的带领下,我们终于找到了水源地。那是一眼清澈见底,碧水盈盈的水源,出于工作原因,我还是仔细询问可供多少人口饮用?全村人是否都能吃上自来水?想不到,老李侃侃而谈:“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且水质很好,各项指标都很好,我们家的水壶用了很多年了,从没有生出水垢来,你们城里人利用休假的闲余时间还特意到我们村来取水呢!”接着,他又告诉我们,因为村子地处陕甘边界,和甘肃省崇信县相邻,距离县城40公里,往年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吃水比吃油还难,民间流传着“有女不嫁白石村”的说法。自从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陇州大地后,村里换了新颜,乡亲们在政府的帮助下想法设法发展产业,变得越来越勤快,这给致富奔小康插上梦想的翅膀。
看着老李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的模样,我便问他家是不是贫困户时,只见他黝黑的脸上挤出一抹微笑:“我家的日子过得还好,再说,我也不想当贫困户呢!”接着,老李饶有兴致的给我们讲起了他的故事来。
原来,他们一家是从祖父那辈,沿甘肃一带逃难到现在的白石村的,因了祖父心地善良,为人和蔼,且独有一门用荆条编制篮子、背篓、簸箕等农具的手艺。虽是外来户,但他的祖父经常无偿帮助村上的人们编制简单的物品,在农村来说,这些东西既实用又精致,美得无可挑剔,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久而久之,祖父的根就牢牢扎在白石这片深情、肥沃的土地上了。自然,老李的父亲也继承了祖父勤劳、善良的家风,将编制的手艺在村里发扬光大,还利用“二月二”交流会的机会带到县城去变卖,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样以来,老李编制的手艺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遍了全村。
和老李聊天的时候,不知觉间就到村中央,他指着路边一幢镶着白色瓷砖的三间平房说:“那就是我家!定睛一看,时尚、气派的新房子在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轻轻掀开门,堂屋中一张古香古色的供桌上摆放着两位老人的照片,不用说,这就是老李的父母亲了。环规四周,墙壁上没有明星山水画,也没有引人注目摆件,全是他的父母亲放大了的照片。
照片的两位老人面带微笑,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粗布长衫中更显道仙风范,让人浮想联翩。老李看着我疑惑的表情,似乎懂得我心中的疑惑,他说:“父母亲去世已经有很多年了,我将这些照片贴在家里,每天看看,就好像他们未曾远离,还在身边一样!”
坐在老李家的院子里,我们品着香茗,闻着花香,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他发家致富的事儿,陶醉不已。此时,五月的白石村绿树成荫,野花烂漫,满树的洋槐花在阳光中欢笑着,簇拥着,冰清玉洁、摇曳生姿,自成一景。
老李的不依不靠,自食其力,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在偏僻的乡村一隅尽力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在白石,我虽然没有寻找到童话中的石头,却收获了美好、快乐和努力,心中顿觉恬淡从容,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