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湖——1958年建设的一座中型水库,库容9800万立方——如今有南京西湖之称。秋未不期而遇的是金牛湖流域的茉莉花,农家的院前屋后,白色的茉莉花果实正在晾晒收藏,湖区两岸飘荡着茉莉花的香味。勤奋的茉莉花茶的加工企业主,正在利用新鲜的茉莉花加工着茉莉花茶。手捧新鲜的茉莉花(干),喝着新出厂的茉莉花茶,人们不由自主的哼起百听不厌的《茉莉花》歌曲,听着民经典名歌茉莉花的源头故事,我们与《茉莉花》邂逅了。
波光潋滟,万倾涛声,空气清新可人金牛湖,珍藏着茉莉花的故事。过去所见的茉莉花是大片的露地栽培,成千上万亩连成一片,今天茉莉花摆放在史科馆每层楼的走廊,顺着墙角整齐有序的摆放着。它不像露地栽植那样,有了3米左右的个体,而是栽在花盆中,高约30—100厘米。白色的花盆,绿色茉莉花,枝叶顶端生长着白色的花蕾,高雅而清新,卓尔不凡。
金牛湖水利风景区的茉莉花史料馆是金牛湖水利风景区的一个三星级旅游景点,400平方米的展室面积,几百盆茉莉花盆景,收藏着千余件茉莉花的图文、唱片影像资料等,让这里成为一个茉莉花文化园。躬身仔细端祥茉莉花,一股香味冲进鼻腔,雪白的花蕾侵入眼眸。茉莉花,花中君子,高雅而素美。人们看茉莉花,听茉莉花曲调进入了神游般的境态。
茉莉花原产并不在中国,汉朝《史书》中记载,茉莉花原产于古罗马,汉朝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古波斯,天竺(即印度)。到达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之后随印度佛教传到我国的福州等南方等地开始在中国种植。宋代王梅溪诗云;“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道中华”。佛国印度,梵语在翻译时称“抹利”“抹历”等,中文写作茉莉。史志记载,汉初在广州称王的赵佗与汉朝分庭对抗礼,朝廷派大夫陆贾向赵佗归劝说。陆在完成使命回京后,著《南越行记》记载,百花不得,性茉莉素馨花特芬香,女子以彩线穿为首饰。按此记载算起,茉莉花在中国已有2千多年的栽培史了。唐代认为茉莉花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着士大夫的气节。坊间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从那时开始,茉莉花成为天香,与菩提作为佛家圣物。清代的慈禧对茉莉花和茉莉花茶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她认为肤如凝脂,肌如皓雪与其有关,于是规定旁人不可簪茉莉花,她把茉莉花认为是国花,常把茉莉花茶送给近臣和客人。茉莉花茶作为百姓的茶品,宋以后进入千家万户,它成了人们清热解暑的上等茶品。
茉莉花作为一种香料,在我国历史悠久。作为茶的配料,成为老百姓必备的茶饮也有600多年历史。茉莉花与茶交相互融合,成为一种茶品,发源于我国福建省等地。大约从宋朝开始,把茉莉鲜花和茶叶进行拼合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为一种新型茶品,这种配制的花茶香气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经过一系列工艺窨制的茉莉花茶,有安神解抑郁,健脾理气,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科学研究表明,鲜花吐香和茶胚吸香的过程是生物化学变化,成熟后的茉莉在酶、温度、水份、氧气的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质,随着生理变化,不断吐出香气来。茶胚吸香是在物理吸附,在温热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茶汤从绿逐渐变黄亮,滋味由淡涩转为浓醇,形成了较有花茶香、色味。从宋代始出口的茶叶中,茉莉花茶占到了出口总量相当一部分。
《茉莉花》作为歌曲,明代的《鲜花调》是雏形。原来的歌中有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后来突出茉莉花的特点。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中,收入《茉莉花》。现在广为传歌的《茉莉花》是1957——1959年,由何仿经过两次修改整理加工,最后定为《茉莉花》推向全国蜚声中外,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民歌之一,在国外有中国第二国歌的美誉。一位诗人写了首诗,记述了《茉莉花》从民间走向世界的过程。
“千载诗人无限,只道此种凡花,金牛山下歌一曲,唱彻海角天涯,芬芳人人夸。
曾经流落村野,终成乐苑奇葩,记得当年《鲜花调》,飞入寻常百姓家,万世吐英华”
1942年冬天,金牛山下一位十四岁的少年何仿,刚从新四军淮南中学加入到新四军大众剧团,成为一名抗日战士。他从走上军旅生涯就显露出文艺干才,从事着民族歌收集整理工作。那天,他随一叫小和尚的艺人徐圣田到民间采风,听到民歌《鲜花调》是优美的曲调和歌诗让他们惊呆了。世上还有这么好听的民歌,何仿用小半天的时间,用简谱记录了下来。1944年何仿成为中央党员,1952年后成为前线歌舞团(三野艺术剧院)音乐创作人员,院长等。在这期间,他把加工整理《鲜花调》成为矢志不移的一项工作之一。1957——1959年,何仿又对《茉莉花》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在全军文艺调演前,把这首江苏六合民歌定为《茉莉花》推向全国,获得成功。
金牛湖景区,有一座纪念碑记录着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文艺战士何仿等在六合金牛的开展反扫荡时,从民间艺人采得《鲜花调》而整理出《茉莉花》的这一历史事实。《金牛湖茉莉花采风纪念碑》,由六合区人民政府建立的纪念碑。
《茉莉花》,也叫《好一朵茉莉花》歌词为: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看花的人儿要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又怕别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又怕来年不发芽。”
1957年夏天,《茉莉花》在全军文艺会演,很快传遍全国。
1959年,在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时,作者何仿又将两首歌词作了修改,1959年公演后,很快唱红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形成了《茉莉花》热。
1964年4月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何仿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5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尼,总理点名前线歌舞团随行,演出《茉莉花》。《茉莉花》成为前线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唱遍全世界。
原前线歌舞团团长,抗战时期任新四军大众歌舞团的政治指导员张译易,为《茉莉花》的作者何仿作诗:“早岁传歌茉莉花,香飘万里进万家。疑是神曲偷下界,人间天上都唱她。”
茉莉花从民间到《鲜花调》传唱百余载。从1959年最后定型六十余年,歌不断,曲不停,历久弥香,展现出其魅力所在。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推荐《茉莉花》并确定为亚大地区音乐教材。
1990年初,美国著名演奏新肯尼基特《茉莉花》改编为长达8分钟萨克斯演奏曲,风靡世界。
美国发射的寻找宇宙生命飞船搭载《茉莉花》进入太空,《茉莉花》当飘宇宙,成为真正的天籁之音。
香港回归祖国的仪式上,国歌奏后,《茉莉花》曲声又起。雅典北京奥运会上飘落起《茉莉花》的神曲,被人们称为是第二国歌。在京举办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在外国首脑访问中国的仪程上《茉莉花》几乎成了必演奏的曲目。
时代成就了《茉莉花》,何仿成就了《茉莉花》。一年一度茉莉花还在,一年一度茉莉花茶仍旧飘香。在邂逅《茉莉花》时,见到了一群正准备演出的“茉莉花”的大嫂大婶们。觅寻何仿,却难相见。这位抗战老兵,伟大的作曲家,已于5年前而去世,他以87岁的高齡实现着为祖国歌的目标。在史料馆中的图片中,在影像资料中,寻找他的足迹和身影。何仿人已去,曲尚在,歌在唱,一曲《茉莉花》将成为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