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从诗经里走来的情人节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三月三 从诗经里走来的情人节

时间: 2019-04-10 15:25 来源: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 喻东平

      4月7日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也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但后面一句“三月三,生轩辕”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三月三”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上巳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后代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所以各地都会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在岁月流逝中得以传承,但也有很多像“上巳节”这样美好的节日正在渐去渐远,让人深感遗憾。当我们看到日本的女孩子会在“三月三”庆祝属于她们的“女儿节”时,别忘了这样的温馨浪漫其实来自于中国的“上巳节”。

      也许时光可以暗淡,但诗行却永远鲜活。先秦《诗经 郑风 溱洧(zhēn wěi)》: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一章)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二章)

      这首《溱洧》像一副淳美的古代风俗画,把我们带到了《诗经》时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美好节日——上巳节。河中春水荡漾,岸上青草茂密,青春萌动的男男女女涌向河边,人人手拿兰草和芍药,兴奋张扬地去赴一场春天的盛会。姑娘遇到了心仪的小伙子,大方地邀请“我们到那边看看去吧。”木讷的小伙子紧张地说“去过了,不过我愿意陪你再去一次”。欢悦的爱情从漫漫冬眠中苏醒,在暮春的阳光里恣意的飞扬着……

      古代将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恰好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到魏晋时期,就正式把“三月三”定为“上巳节”。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中国古代的生育之神“高禖”。后来从单纯的祭祀逐渐演化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祓禊(fú xì)”。农历的三月三正是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们心中的种种美好的愿望相互唱和。《论语》有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春天来了,换好春装,和青春少年结伴而行,到小河里沐浴,在祈雨坛上迎着春风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是多么闲适和谐的美景呀。唐代诗人崔颢在《上巳》中写到:“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可见,祓禊的习俗在唐代也是极为推崇的。

      以农业为主的华夏先民冬季很少活动,到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人们以草药薰汤沐浴,不仅除去了整个冬天的尘垢,也有利于预防春天流行的疾病。水是天地之灵秀,水边芳草萋萋,在古人看来,高洁的香草不仅能清洁身体,还能除晦驱邪。三月三,成为一种祭祀仪式,人们在水边举行祭礼,以洗去不详,祈求安康。这一天,男女都手持身佩兰草,周身散发着异香,男子把采摘的花朵赠给自己喜欢的女子,女子接受馈赠后表示感谢。古代三月初三这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可惜,如此优雅浪漫的情景,被冰封在时光的冬季里了。

      三月三这天,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除去虫害,藏在衣服里以防虫蛀,妇女们拔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的特别香甜。荠菜又称地米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采食荠菜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南宋诗人陆游最爱吃荠菜,在《食荠》一诗中写到:“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但是想要了解“三月三”的盛况,我们还得从盛世唐朝的诗句中寻找那令人向往的春色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杂曲歌辞 丽人行》唐 杜甫

      这首《丽人行》是杜甫记录上巳节的名篇,描写了三月三杨国忠兄妹在曲江池边游宴时的情景。诗圣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绘出一群体态娴雅、姿色优美的丽人。她们服饰华丽、头饰精美,在笙箫鼓乐中尽享山珍海味。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当时杨国忠官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了此景。杜甫通过这首诗,对杨家兄妹骄奢荒淫生活的描摩,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君王昏庸、朝廷腐败的社会现实。

      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对女性和婚姻的禁锢日益严重,汉族地区浪漫张扬的“上巳节”失去了存在的环境,逐渐为世人所淡忘。但各地少数民族以他们的方式,装点着大好的春色。如朝鲜族的“三巳节”、土族的“三月三”,白族、黎族、侗族等都过“上巳节”。如今依然可以从彝族的跳月,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依稀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xū)节”。

      壮族的“歌圩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刘三姐是唐中宗时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这一天,正是三月初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三月三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由此形成。在歌圩上,男女青年对唱山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经过对歌后相互接触,相约下次歌圩再会。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为“歌圩节”文化艺术节。

      毫无疑问,“上巳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内蕴最为深厚、形式最为丰富、沿承最为广泛的一个节日。更值得玩味的是,由于文人的钟爱,“上巳节”的浪漫风姿在岁月洗礼中演绎出愈加传奇的精彩,成为中国传统情人节。但在当今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让我们在辛弃疾的诗句中期待下一次与兰亭群贤相遇。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新何叶 上巳日》宋 辛弃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