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岭下寻河源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老爷岭下寻河源

时间: 2019-02-22 09:40 来源: 常崇信

(一)

       2008年3月23日是个星期日,我第一次上凤翔老爷岭。

       3月22日是星期六,“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日子。乘着水事活动,本着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初衷,宝鸡市水利局机关30多人,在局领导的率领下到达老爷岭的脚下,踏访凤翔人的母亲河,凤翔人的父亲山。我做为一名凤翔人,老爷岭下涉山寻河源,更添了几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老爷岭下流淌七、八条南北走向的河。枣子河最长水量也最大,被水文水利专家称为雍水河的干流。可能是山上长满野生的酸枣的缘故,人们把这条河称作枣子河。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候,老爷岭的山山岭岭上成熟的野枣儿挂满枝头,不少年轻的后生,当地的农人们,背上背篓,拿着竿子和镰刀山上收枣儿。那枣儿是果子,又是药材,到集市上还能买个好价钱。

      枣子河从中老爷岭下发端,流淌了不知多少年。50年前的1968年,迎来一个历史上的发展机遇。这条河从深山流出,向南沟口一带地形开阔。离陇海线不远,县内还有凤翔机场,这一优良的环境受到国家的青睐。经国务院总理批准,一个大型飞机研究所被定点在老爷岭下枣子河畔。1970年5月,飞机研究所正式破土动工,1972年,一栋栋大型厂房,住宿楼、办公生活场所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的飞机城,屹立于此。1971年暑假,作为一名在校的高中生,我和同学们唱着歌儿来到当时叫作801的工厂打工。每天干挖地基,混凝土浇水养生,拆预制板上的钉子等。活儿虽单调无味,但心里却十分快活。每日1.5元的劳酬,一月就是45元的勤工俭学,秋季开学的花消有着落了,是高中阶段最幸福的一个假期。

      1975年飞机城停工了,据说1973年飞机研究所有人提出飞机制造要与研究所结合,他们上书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所被迁往到西安阎良,凤翔的枣子河厂房闲置,被当劳教所而用。农民住楼房不习惯,几乎全部荒芜了,厂房多,用不完就成为当地百姓圈牛圈羊的场所。后来劳教所也因劳教制度被废止而不存在了。空空如也的一栋栋红砖楼房,能开进一座飞机的厂房,静静的躺卧在枣子河的山间河谷旁,回味着昔日人声沸鼎的场面,历史上的辉煌在枣子河畔擦肩而过,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大型飞机研究所所以选定枣子河,是否与除内外部地理环境有关外,是否与这是的山岭,河流有关呢?不得而知。迁出这里是否也与其有关呢?我们更不得而知。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陕西阎良飞机城的前身曾是凤翔的801工厂,曾在老爷岭下的枣子河畔。

      十多年前的雍水河河源考察队30多人,分乘几辆越野车,从宝鸡市区出发,9时30分就到达枣子河进山口,凤翔县水利局陈勇锋局长,县河道站杨会元站长(我的大学同学)在枣子河口等着。车开到无路可行的地方停了下来,兵分两路,一路年纪轻,体力好的由一名局领导带动,沿山岭考察,到中老爷岭。一路由作为局长的我带队,溯河而上,寻找雍水河源头。

      雍水古称牢水,《水经注  渭水》曰:水出雍山,东南流,历中牢溪,也渭之中牢水。”雍水横穿凤翔县境,被当地人称作母亲河。河流从河源出发,经董家河、范家寨、县城在众多支流的簇拥下到县城东南的三岔村,又经郭店、彪角在宋村出县境。尔后进入岐山县大营与横水河汇合后,被称为水(河)。《水经注  渭河》曰:“雍水又南迳美阳县之中牢川,合武水”,“雍水又南迳美阳县南,其水又南流注入渭”。《辞海》述:雍水东南流经岐山县西为水,又东经扶风至武功会漆水入渭”。从这点来说,雍水是众多河流的源头,它是雍水的河源,是水的河源,又是漆水的河源,关中西部渭河以北三条大的河的河源都发端于此。

      溯河而上,河谷越来越窄,几乎成了小小的溪流,没有找到作为河源标志之一的山泉,在几乎看不到流淌溪水的地方,土壤和岩石被浸润得湿漉漉的,手伸上去一摸,浸满了水迹。这就是河源之水,山隙,山岩,土层的水达到饱和度以后噙不住了,流出来了,就形成小溪,这就是雍水河的源头之水。

      从山梁上找山泉的同志反馈来了信息,岭上没有山泉之类的水源,中老爷岭上的生活用水,还要下到岭北麟游县境内去挑水。没有看到山泉等河源,却看到了深遂的老爷岭历史文化。

(二)

      全国叫老爷岭的地方不少,陕西千山陇山区就有不少。

      凤翔老爷岭,这几年我去的多了些。去老爷岭有一个情结,作为一位从事水利工作者,对踏寻河源一个不舍的追求。

      今年,市科协下达一个课题——宝鸡河湖制研究。凤翔河湖调研中,8月16日县防汛办一位年青同志陪同,从西老爷岭进河谷,再寻雍水河源。出发前两天宝鸡地区下了一场不大的雨,上山的路还是湿滑的,车行不到一半路程,难以前行了。无奈打道回府。

       10月3日,国庆假日中,先与侄子们去了趟凤翔血池考古现场后,又溯雍水河而上,找一个叫沙泥沟的地方,资料介绍那里是雍水河的源头。车过雍兴林场检查站,所乘座的车因底盘低,石头道路坑凹不平,车在路上搁浅动弹不了。救车出险境的空档,在原枣子河劳教所下的一片麦田里,遇见一位农夫。他是枣子河当地人,在种完小麦的田埂上歇息抽烟,这是次此行中唯一见到的一位当地农人。凤翔北部山区近几十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农村撤村并村,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少见人丁是一个普遍现象。山村静极了,见到当地农民是喜出往外的,这为我们野外调查找到鲜活的素材资料。攀谈中,老者告诉我们,今年夏季雨水多,雨也大,枣子河冲刷的很深,不少河桥,河床被冲毁了。问枣子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老者有些不可耐烦的说,“水从河道上来的,这你还用问”。老者没有领会我们的意思,我们问的是河里水来自哪里,是哪条小河或山泉中流出来的。弄明白我们的所问时,老者兴趣盎然的介绍他小时候的枣子河和老爷岭玩耍的故事。“枣子河的水是北边老爷岭山上土层中,石缝中,沙砾中渗出来的”。老人所答的河源情况,与我们十多年前考察的基本相吻合。老者还告诉我们,这些年山上树多了起来,河里的水也多了起来。但在冬季和干旱时间,河水减少,上游有些地方河床是干涸的。老人有个心愿,让河水再大些,不要断流,他说这是我们当地人们的福啊。寻问一个叫沙泥沟的地方,老人一概不知,看来寻河源还其不那么容易

 (三)

      12月7日,农历十月三十,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我们又一次来到中老爷岭寻雍水河源头,县府的朋友请了一位搞户外活动的王新文作向导。

      老王是个县政协常委,热爱户外活动,对凤翔的山山水水很熟悉,他正在筹备县上驴友们准备参加的元旦全市长跑比赛,却抽出时间给我们作向导。汲取前次交通工具问题的教训,我们准备了一台越野车,由水利专家、地质勘探方面的找水奇人张槐欧驾车,并做技术指导。先沿枣子河谷而行,到唐村林场管护站与驻站人员了解河源情况后,选择由801厂区西侧上山脊梁,走中老爷岭的路径。

      立冬月余后的老爷岭,山峦已脱去了绿色变成灰蒙蒙一片。上午10时多,飘起了雪花,不一会儿,山白了,路白了,树白了,我们的衣服上,头上落了一层层白雪。花白的头发与雪花相搭配,我成了一位白发老头了。大雪时节下大雪是自然巧合还是老天的有意安排,大家有些兴奋。向导王新文是个摄像爱好者,他把老爷岭山区的降雪过程和我们的考察制作成“踏雪寻访雍水源”视频,发到网上,不一会儿点赞的人数就过了千人。

      飞飞扬扬的雪片撒落在老爷岭的山岭河沟,让老爷岭更加妩媚多姿。老爷岭的地形是山梁峁状,河谷深切,雁形排列。山梁、岭脊、陡崖、石崖裸露,涧溪交错的地理形胜,雪为其搭了一个白茫茫的底色。青松翠柏和野枣树上干枣的红色形成色彩分明的对比。山道旁的酸枣树,红色、桔色的干瘪的、圆润的果子让人垂涎。摘几颗果子,放在嘴里吃了起来,酸甜香味浸入味蕾。儿时在山上玩耍,摘吃野酸枣的场景又重演在眼前。

      车在中老爷岭的土路上蠕动般的前行,下午13时多,到达山巅,这是凤翔县地理上的最高峰,海拔1678.8米。中老爷岭有片庙宇,叫中瓦庙,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叫杨仲山的人,辞掉县官在此修道建庙。1983年,张家店村李玺等人又重新修建。关帝庙南百米多,小山顶上有一小庙是黑虎殿,塑有灵官、黑虎。山上的神庙是保护大山和森林的, 尹家务护林站的几位职工身着迷彩大衣,坚守在守林守山的第一线,他们护绿守山,守望者老爷岭地区的安全。护林站的同志领我们到山巅旁的小平地上,指着周围的群山说,我们这里有东西中三个老爷岭,我们这里是中老爷岭,三座老爷岭信息相通,都是守护绿色安全。是啊,他们就是老爷岭上的守望者,是现代关公,用他们的青春年华守卫这绿水青山一方净土。

      中老爷岭关帝庙前,一通麻石刻的石碑是来此朝山观光和凭吊的人必去看的文物。人们驻足石碑前,默读着石碑里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干净,我们誓为人民建立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布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碑是中华民国十六年刻制的,由凤翔县长柯国藩立。看完这通石碑,我们心中产生了一种诧异,当时的执政者的思想和境界和共产党的主张并无大的差别。这通石碑是1926年9月16日,冯玉祥将军在内蒙誓师率国民联军进陕后,各县立的冯玉祥的训令,此碑立于1927年。站在石碑前思忖: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不在于你说的多么好,而在于你做的怎样。立说立行了,诺言实现了,就能成功。大话好话说的再多,但没有实施,一切都是白搭,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败北就是事例。

      凤翔县境内页岭从这三个老爷岭穿过,是凤翔、麟游、岐山等县的分水岭,也是渭流域的支流雍水、泾水和漆水的分水岭。雍水河干流上的东风水库纳流域的袁家河、枣子河、车沟河、蟠桃河、三里河、十里河、纸坊河入库。白家河、曹家河、涧渠河、川口河入白狄沟水库,进横水河称为湋水的一部分。

(四)

      凤翔县城以北是绵延的山区,当地人称北山,它是千山余脉南麓的一部分。凤翔境内595-1678.8米的海拔中,最高的老爷岭是群山中的领头者,支撑起了凤翔大山的脊梁和头颅,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秦雍文化。

       2019年元月中旬,我们从雍山开始,考察西老爷岭的山岳河流。车到柳林镇屯头村,村委会支书严文杰,村主任张剑辉在村口迎接我们。在冬日的寒风中,宾主见面几句寒暄后,两位村官就情不自禁的介绍村里的历史文化的风俗习惯。“我们的村子叫屯头村,别听不太时髦,历史却很悠久”。唐宋时期,这里经常打仗,领兵的军头们大多住在前线,我们这里就是前敌指挥部。军队头目们长期在这里安营扎寨,村子就称为屯头村,几千年没有变化。支书严文杰说。

      村书记右手向西南方向说:“那个看得见的山叫雍山”,这是凤翔人的父亲山。山下曾有五个泉,那是史籍上记载的雍水的河源头。说话中眉宇间透出一股自豪和自信。顺着书记手指的方向,远眺横亘在西北方向的山。雾霭把这整个山头遮的不甚清楚,只能看见山的轮廓概貌。东汉学者应劭说“四面积高曰雍”。雍山没有高耸的山巅,倒像一个直立的瓮。山顶略有平坦,庙宇沿山顶展开,白中带灰的庙宇外表,与冬日中不甚清明的空气让雍山懵懵懂懂。

      雍州道观在腊月时光,进香拜谒的人并不多,显得有几份冷清。同行的县政协张明堂就出生在这个村,从小到大在这一方山域里成长,现在是一个雍秦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当地的一位文化学者,他对家乡的山水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们,雍山也叫庙山,瓮山,因山上有庙,形状如瓮,就被叫庙山和瓮山。山不高,海拔1200米,也不是凤翔山的最高,但它名气很大,故天下有九州,雍州是其中之一。作为行政区域的雍州管辖范围是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的一部分。有了雍山,雍水才能称之为雍的城池雍城,才有了雍州。雍山雍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雍山属于凤翔柳林镇屯头村的沟南自然村。屯头村有沟南、窦家湾、张家湾、阳湾和冯家山等有5个自然村内,18个村民小组。张家湾顶上的孟家岭就是雍山,山上的雍州道观就称大庙、庙山,30多亩庙的庙宇有大殿7座。地理标志中的雍山,“四面”,像一个竖立着的瓮。站在雍山顶上的眺望,北望屯头村各村,分布在山下的河谷中,白色的房舍,灰色的屋顶,显现出山村的风姿。向南雄伟的灵山道观,祭天遗址血池锁在一片雾霭之中。

      出雍州道观,向南行1公里多,是雍山的最高点,它像一个倒置的大瓮,人们把它称作“冢圪塔”。高5.2米,直径23.5米的大土丘,底部周长300多米,传说这里埋葬着一位“大鸿”的黄帝的大臣。传说大鸿是4500多年前的人,他帮助黄帝治理民众和部落,深得黄帝的宠爱,它死后以山为坟,埋在雍山上,并派雍父在此祭祀守灵。雍父在此安家立命,黄帝赐雍父为姞姓,并建雍国。从黄帝开始到秦汉,建有五畤,祭白、赤、黄、青、黑五帝,雍山作为敬天祭祀的圣地,开创了中华祭祀文化的先河。站在雍山之巅,环视周边的山岭各祭祀场所,顿生敬畏之情。雍山之巅的冢圪塔旁,一片片冬日里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白色的芦苇芦花的在风中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告诉着历史的辉煌。雍州道观的沉沉的馨声,悠长的传向远方,好像告诉人们,勿忘历史,不忘初心,奋发进取。

(五)

      雍山山腰下,几条深切的大沟,长满了杂草,村民尚玉贵已经七十多岁了,这里是他儿时嬉戏的地方。那是这里有五个泉眼,泉水分别从两个山峪中淌出。那五个水泉,就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雍山有五泉,即雍水之源。”老尚告诉我们,他在儿时那5个泉水还是非常茂盛的,村上的人畜饮水全都用这些泉水。泉水形成溪流,从两条河川中流了出来,进入雍水河干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泉水日渐干涸。曾为“茫茫禹迹,化为九州”的沟南村,只有雍山巍巍,而没有了雍水五泉淙淙。

      听说考察队员们要到五个山泉处实际踏勘,尚玉贵老人从家中拿了一把砍刀,带我们上了路。他知道,在雍水五泉的路上布满了杂草和荆棘,设有砍刀开路是行不走的。五泉早已没了水流,沟溪被杂草树木遮挡得难寻踪迹。老尚从昔日泉水常年累月冲刷出来的沟壑辩清走向,带领我们前行。昔日依泉而建的村庄,地上的房舍早已倒塌,只有孔孔窑洞,睁大眼睛注视着这此探访者。泉水淙淙,五泉汇集,形成雍水河源的昔日美景已难觅其踪。爬上雍山庙北的山梁下眺,村民们在舌扇形山梁上,绿出一片约500多亩的柏树林。严冬的雍山一切都是灰白色,只有这片柏树林,成就了一片绿色。雍山庙西侧二个山泉冲刷出一个沟槽(道),雍山庙东侧三个山泉冲刷出的另一条沟槽(道),它们分别先由南向北,再由西向东奔向雍水干流。曾经流水潺潺的山泉干调了,由泉水冲刷出了两道干沟。上世纪八十年代,屯头村的村民在两条沟汇合的地方修了一条过沟路,以路为基础建成了一个无水淤淤地坝。雍水五泉成了人们记忆,被史家吟唱的雍州五泉干涸了。按现代河源理论,唯长、唯大、唯高的“三唯”观点,季节性河流不能成为河源,干涸的泉更不能称其为河源,尽管历史上它被人们称为河源,并演绎了不少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但昔日干涸的山泉只能称作为曾经的历史文化河源。泉水叮咚,溪水淙淙,雍水泱泱只能是昔日美景的记忆。

      中老爷岭下,枣子河畔,人们对雍水河源研究得并不甚清楚和深透。千山南麓发育的众多河流,是雍水河的河源区不容置疑。精准雍水河源头,还在进行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