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条“红旗渠”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陕西有条“红旗渠”

时间: 2018-01-10 10:03 来源: 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李剑锋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黄龙山群岭悬崖间,澄城县农民用钎钎和铁锤在坚石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长七点八公里输水渠道,无论施工难易,还是建设者展现出精神风貌,都可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相媲美。

      石堡川水库深藏黄龙山,是渭南最大的水库,黄龙山莽莽苍苍,地形复杂,上为黄土覆盖,下部尽是坚硬岩石,一库清水要浇灌澄白大地,从黄龙山腰凿渠送水出山成为最佳途径。在缺乏大型施工机械,在铁锤钢钎为主和炸药辅助的年代,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黄龙山石头再硬,也没有建设者“山高动手搬、沟深齐心填”的精神硬。冯原、西社、王庄、交道、刘家洼、善化和韦庄七个营民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苦战三年,山腰凿渠,谱写一曲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时代之歌。

      这群渭北汉子身着粗布衣衫,头戴竹制安全帽,腰系麻质绳索,悬吊在山崖半空,一人手扶钢钎,一人手提八磅锤,叮叮当当,面无惧色,两人合作在石崖打眼,眼打成后爆破组放炸药,一声炮响,乱石腾空,待硝烟散尽,排石组用长棍将活石剥离,其它人清理碎石,清理完后又开始新一轮打眼炸石,周而复始,等山腰清出工作面,他们用铁锤钢钎在石头上凿,硬生生凿出一条宽6米深4米长8.3公里的渠道,修建两座跨沟渡槽、四个隧洞和一座土填方,移动土石方一百五十万方,成为库水出山的唯一渠道,至今这条石渠被渭北人骄傲称为陕西的“红旗渠”。

      开凿对这些汉子来说困难重重,但衬砌也同样艰巨。材料要从山下运到山腰工作面,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路窄坡陡,脚下随处可见的小料礓石,让没有任何负重的人也难于前行,更何况还要背负三四十公斤的建筑材料来回往返。交道营北社连承担着50米的衬砌任务,需要砂子150多立方米、水泥15吨、白灰8吨和2000多担水,还要开选出20多立方米的石料,累计折算起来足足超过45万公斤,每人每回负重40公斤,就得1万多个来回,运一次料来回要走两三里,折合起来足足超过一个“万里长征”。运输组有的背,有的扛,有的担,大家脚板磨破了,肩膀压肿了,没有一句怨言,没叫一声苦,在崎岖小道上,奋战二十多天,完成运料任务,没有让用料耽误施工进度。

      山岭隧洞是石渠段的“咽喉”工程。由冯原营和庄头营承担建设任务,面对坚硬岩石和复杂地质结构,他们却有着一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施工第一天,大家争着抡锤扶钎,不知手上起了多少泡,扶钎挨了多少锤,没有一个叫苦喊痛。下工后,谁也不愿意离开,都想听听第一声炮响,看看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但一通炮声过后,只炸开了七、八块石头。这群汉子没有气馁,越是石头坚硬,他们越是豁出命来干,不相信凿不穿黄龙山,硬是凭借手中的铁锤和钢钎一点一点向前推进。在后来洞子掘进中,洞顶滴水似雨,洞底水深过膝,塌方落石随时出现,特别是洞内灯光昏暗,容易走锤砸伤掌钎人,这些原来只会扶梨和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子,不仅在昏暗光线中学会了抡锤掌钎,而且想出了“拔心炮”“连环炮”,个个变成了穿山英雄。三年多时间,山岭隧洞投工五十九万多个,移动土方一万多立方米,清理碎石近四万立方米,箍砌混凝土3500多立方米,终于在海拔1140米的黄龙山腹凿出了宽3.3米、高3.3米、长1863米的隧洞。在隧洞掘进中,诞生了樊焕芳铁梅班和王成风钻排等英雄群体,有6名民工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冯原营叩卓连获得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优胜红旗。

      在修建聿津河双曲拱渡槽时,要上预制薄壳渡槽,需要大量钢丝网,去外地买,成本大,又难以满足工程进展需要,预制厂的民工们自力更生闯着干,艰苦奋斗抢着干,领导、民工和技术员紧密配合,自制机具,土法上马,边设计,边试制,边改进,半年时间就织出钢丝网32吨,满足了工程需要,还节省资金6万多元。

      石渠段是澄城人民凿渠兴水改变命运的过程,引石堡川水要浇千年旱塬,激发了他们上工地兴修水利的热情。雷家洼营64岁老人雷杏珍,不愿在家享“清福”,干起活来不输年轻人,在石渠段会战中,一班最多抬石152个来回,常常是下班后衣服能拧出水,她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休息一个班,被评为甲等模范。还有一些年轻娃娃,他们稚气未褪,浑身充满干劲与活力。严卓连女民兵李能花是第一天哭,第二天笑,第三天干活得了窍,第四天要求去石渠段放炮炸石头;十六岁的小民工王兴寿更是豪言壮语:别看我是小娃娃,敢到虎头去搬牙,誓与高山战到底,水不上塬不回家,这些话语在石渠段不知激起了多少民工大干水利兴修工程的豪情壮志。

      石渠段也是一个锻造英雄的工程。西社营韦绪堂把正在初中二年级上学年仅十七岁的三儿子忠锁送上了石堡川工地,小忠锁在工地,碰到难关他先破,遇到危险他总上,大家喊他“石渠段上小英雄,革命事业好苗子”。七三年三月,在一号洞口的石渠段清理碎石中,韦忠锁献出了他十八岁的生命。他的父亲韦绪堂将560元抚恤金捐献给生产队买牲口,并动员老大百定和老二忠定立即上工地,要求他俩任务不完不要回家,谱写出了一曲悲壮而激昂的乐章。在石渠段施工中,由于山体破碎,地质复杂,落石、蹦石、塌方时有发生,有四十多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引水浇地的美好愿望,也改写了渭北旱塬千年靠天吃饭的历史。

      而今走在石渠段,看着一库清水顺着石渠段绕过黄龙山的群岭沟壑一路欢唱向东南方向奔流,滋润着澄城和白水两县四十万亩农田,耳畔响着一曲《水利人牵着龙王走》(石堡川局歌),石堡川人豪迈地唱道:深深的沟,大大的山,古朴沧桑的石堡川,碧水情谊连三县,秀美山川赛江南……厚厚的地,高高高的天,改天换地的石堡川,筑坝开渠战旱魔,万倾碧波浪花翻……长长的水,源远的泉,为民造福的石堡川,条条渠水润田园,五谷丰登牛羊欢……千年的梦,万年的欢,豪迈不息的石堡川,水利人牵着龙王走,绣得大地金灿灿,石堡川旧貌换新颜……,这歌声怎能不让我们想起石渠段上牺牲的英雄们,怎能不为当年建设者“冰天雪地抗严寒,骄阳似火战酷暑,山崖峭壁劈顽石,黄龙山腰凿隧洞”的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激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