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拜谒拔仙台
在大爷海边停留了1个小时后,开始向太白山最高峰—拔仙台进发。
大秦岭(广义秦岭)西部是昆仑山的东支西倾山和青藏高原毗邻,东部入大别山与黄淮平原相融;南部与岷山、大巴山一起构成四川盆地北部的屏障,并向东南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岭贯穿中国大陆中部,跨越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河北等省市。秦岭地理上有西秦岭、中秦岭和东秦岭。西秦岭为白龙江山岸的南支迭山山脉,最高峰为措美峰,海拔4920米。太白山所在地在地理上属中秦岭,是大陆东段东径105以东第一高峰,人们狭义上说的秦岭是指这一段,它的海峰为3771.2米。华山以东人们就称之为东秦岭了。
中岭最高处是拔仙台,上拔仙台有两条道可走,一是由大爷海东边的山坡上而行,这段路几乎是在石缝中前行,没有成形的路径。第二条路是穿过大爷海西边的肩坎,先向西再各向东北方向而行。两条路上升高度都是181.2米。第二第路线路长,坡度缓,我们选择了第二条路。从大爷海两侧到拔仙台,曾经到过此处的驴友们,在石头上留下红色的箭头指示着方向,那是一个叫狼峰的驴友队留下的标记。攀上大爷海西侧的肩坎,瞭望拔仙台,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缓坡的山体,西窄东宽,面积约8.4公顷的不规则三角锥形。
前往拔仙台的路先面向西南,再转向东北。由西南而行的这段路,右侧是高山草甸,不时有不大的小水潭子,一汪清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左侧满山坡的石头与草甸相连的石海中,有潺潺流水声,水向西流去,形成了不少的小溪。由西向东北而行的这段路,先在拔仙台南缘边行进至三官殿,可看见二爷海、三爷海和玉皇池等。转向东北后,在石海穿中行,直奔拔仙台的峰端。
如果说秦岭是横亘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条巨龙,那太白就是巨龙的颅,拔仙台就是龙首上的龙角。下午18时后,西拔仙台上变幻最大的是云海。云海图腾,一会儿似棉絮一团团变化着,一会儿似丝状薄云向天际边集中,一会儿又像整体队伍齐刷刷向一个方向行进,一会儿在向拔仙台顶行进中,变公成白色的瀑布,从高空中做跌落状,一会儿又似散开的团队,由集团变化为展舒的散云。
拔仙台由北向西南倾斜,三面陡峭,台面东北,有数间用石头堆的庙宇。这些庙宇建于明万年间(1573-1722),清道光年间重建。大约在2013年,拔仙台庙宇遭雷击。庙顶着火后,又被风揭翻,留下残亘断壁,现有遗存200多平方米,还有封神台1处。铁瓦当遗存散落在拔仙台上,看不清字迹的石刻,散落在地面上。远远望去,拔仙台顶像个古老的城堡,猎猎作响的彩色旗帜,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老庙毁了,成了遗迹。当代人用石头在拔仙台西南方向,重新垒起了一座小庙。庙不大,不到10平方米,庙不高,不到2.5米。庙的顶上用的铁瓦当铺着,那是老庙香火的延续。达到拔仙台的游人在遗址前拜谒,在新庙前上香顶礼膜拜。我们也随俗,在山庙前驻足行注目礼,汉成帝建太白神祠,唐玄宗信任太白山道士李浑,始封太白山为神应公,众多道士隐于山中。孙思邈太白山采药行医,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梅询等登山赋诗,太白山道家圣地,诗家满山。把我们对太白山的崇拜,对太白山湖泊尊崇之虔诚奉献出来。
相传,太白金星是东方之神,也称为启明星。他与天宫中的皇娥结合,生下了儿子少昊。少昊是秦人始祖称为白帝,太白是白帝少昊的称谓,其父的神仙名称叫太白金星,太白山实为秦人的祖山。查史籍,太白山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成书的《魏书 地理志》。《史记》称其为嶽山,取其形势高大之义。《汉书 地理志》称它为“太乙山”。太白金星为驱妖降魔,阻妖气南侵,坐化为白如美玉的山峰,故名太白山,也是坊间的一种说法。
太白山从唐代开始,宋、元、明、清皇帝都给其封号,始“神应公”“灵应公”“福应王”等地位已达至尊。拔仙台是传说中姜子牙封神的地方,论功行赏有功之神仙以封爵的地方。高高的拔仙台上,受封有功之士,实现天下大治。这封神有点像现在的组织部门选择任用干部,拔仙台是宣布任用的讲坛。居高临下,不受人为干扰、公正提拔使用贤能,乃国之大幸也。否则小人当道,混迹于世俗之中,突不破的关系网,人情风,你能任人选贤吗?只能把世风搞坏,把国家搞乱。站在拔仙台上,圣贤们的,视野和胸境似乎就更为宽广了。愿当今的当政者能站在拔仙台的高度上,选用贤能,那将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也。
古人对太白山是很神往的,《尚书 禹贡》述太白山是“终南惊物”。《汉书 地理志》曰:武功,大壹山,古以为终南,垂山,古以为惊物。《水经注》“大乙山,亦日太白山……不知其高几何”。“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浩然。”《魏书 地理志》曰:初有金星圭峰西,共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时有紫气覆之,故名太白山。太白山尊崇白帝,白帝是少昊,是东夷人的首领,秦人的祖先。在拔仙台上敬太白之神,就是敬白帝,我们秦人的先祖。
晚霞染红了太白山主峰被称为“绝顶”的拔仙台,阵阵晚风吹来,凉爽袭遍体肤。拔仙台,台面上的石海,建筑物和我等游人,都被晚上涂抹上了嫣红,也成了风景,成了太白山主峰上的景物。山风吹拂,余辉映照,天人合一,我等与太白山同高了。
六、夜宿大爷海
傍晚时的拔仙台,是秦岭峰最美的时候,拔仙台及拔仙台的建筑物,石头、草甸、庙宇都被太阳的余辉染成了粉红色,太阳跌落在云霞中,太白山落日与太白山日出同样美不胜收。欣赏落日中,不觉已天色暗了下来。下山,成了当务之急。游行不走回头路是普遍遵守的常规,我们选择从拔仙台东北下山。这里坡陡,路况差,但距离短,我们几人在手脚并用,跌跌撞撞中回到大爷海的简易住处,已是20点钟了。
大爷海住宿的房子是简易房,三角铁做框架,木工板墙,玻璃钢层顶。老板姓陈是山阳县人,在大爷海搞饮食服务已经20多年。最近上太白山的人多,大爷海住宿紧张有点一床难求。朋友介绍,到大爷海找陈老板,他会给你安排好一切。陈老板不老,不到50岁,现在已把户口从山阳迁到眉县,在眉县买了商住楼,一个子女已工作,一个正在上大学。他们夫妻两人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大爷海搞住宿餐饮接待。自从天下索道开始试运行这一个多月来,上太白山大爷海的人数多了起来,特别是双休日有些爆棚。最近他请了几个帮手,一个负责从山下购食材,一个帮妻子料理食堂。我们从拔仙台回来后,陈老板已让妻子把晚饭做好了。
晚饭安排的还是吃汤面条,每碗30元。这里海拔高,食材能从山下运送到此比文庙还要费事,价格高点也不可厚非。吃着由干挂面下的汤面条,就着带上山的烧饼、鸡蛋,这顿晚餐照样吃的津津有味。晚饭就在厨房里吃,乘着不太明亮的电灯,看清了陈老板年近5旬,穿着带毛领子的防寒服,与实际年龄不太相符。在大爷海这一带工作,上山下坡是家常便饭,体能消耗大,身体难以胖起来。
山里空气好,吃的是大爷海的水,水质好,难怪他显得年轻。陈老板的妻子,带着个大口罩,几乎盖住了整个面部,这是女士爱美,怕高山紫外线损伤了皮肤的原因吧。吃完饭,陈老板说,这里的电是自己发的,只点亮电灯到10点关灯,早晨6点开灯。吃过后,可以看大爷海的夜景。山里早晨气温低,你们可以多睡一会儿,等太阳出来后就不太冷了。
听说大爷海还可以看夜景,大家有些喜出忘外。吃过饭已是快21时了,大家按陈老板的安排,看夜景。无电的山区夜晚漆黑一片,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并不为过。望苍穹满天的星斗,比关中平原渭河谷地不知要多多少,亮多少。陈老板在大爷海发了电,住宿的寝室有了电灯。游客有人在整理行装,有人在记旅行日记,驴友们聚在一起商量明天的行程……。出了寝室,屋内的光亮把夜空点燃了,像是一团火把在燃烧。寝室的光亮照在大爷海上,有些海市蜃楼感觉。站在大爷海北口外远望,远处一片灯光,把山外照得通明亮闪,有人说那是汤峪镇和眉县县城。纵横交织的街道,框架式的点亮网格都看得清楚。白天在此北望,是崇山纵岭。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却可以看到海拔400多米渭河河谷夜色中的城镇,让我们情绪为之一怔。
看完夜景回屋,准备上床睡觉。手摸床铺,有些湿呼呼的感觉。同行四人,都没有脱掉袜子就和衣而睡了。大爷海的气温有些低,大约已到零度左右,脚有些冷,浑身也有些凉爽。床垫太薄,被子也有些薄,钻进被窝有些瑟瑟发抖。老白提议,把空床上的被褥借用一下,二床合一床,被窝慢慢的升温了。被窝中有了热度了,大家却都难以入睡,大家纷纷议论白天看到的美景,也议论如何把景区打造得更为完美。
老白说3511米高程后的路段,线路长,道路窄,石头路硬硌脚,要向木栈道方向发展。另外,景区道路旁,要设些垃圾箱等让游客,垃圾有个放归之处,并要组织人员及时回收保证景区整洁。阿春提出景区要未形成环形道路,游客要不走回头路。一是双向游人不安全,二是易发生审美疲劳,搞旅游环线,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让景区挡次大大提升。
老田作为老领导看的更深远。他说海拔3511米高程后,是高山灌丛和草甸,可以再投索道,让登拔仙台更为便捷,特别是体能不强的游人,也能登上山顶。要组织人研究太白山旅游线路,使其几条线路更合理。在讨论中,夜深了,入睡了。大爷海的夜很静,偶然有人上厕所的行走声,也听得清清楚楚。在大爷海边,我们在宝鸡境内最高的地方也睡了一个甜甜的觉。
一觉醒来,已是早晨7点。上拔仙台看日出的人已陆续回来了,大爷海旁遛弯的人准备吃早餐。早晨大爷海的气温有些低,山溪旁的小河边挂上了薄冰,溢在路上的水,结成了冰花。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山上冒出金色的光芒,青草、花朵、湖水、薄冰形成了大爷海早晨的生物和天象景观。
早饭安排的是包谷珍子稀饭、软饼、咸菜,吃了早餐,今天的行程开始了。
七、拜水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的湖泊是东径105度以东最高的湖泊。太白山孕育了长江、黄河主要的支流水系。这二天在太白山主峰上徜徉,拜水寻源。
穿越文公庙的4公里石河石海路边,崖石土层中点点滴滴渗出水珠,把下层的石头浸出崖卵大小般的水窝。点滴之水,由小集多,形成河流,形成江河支流的源头。太白山南麓属汉江流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有22条,其中发源了太白梁南坡,海拔3524米的东太白河,发源于鳌山东南坡,海拔3476米的东太白河发源于鳌山西南坡,海拔3476米的太白河南源是褒河源。太白山的北麓属渭水河系的支流有37条,发源于鳌山北麓海拔3476米的石头河。发源于太白山文公庙梁北侧海拔3666米的黑河,发源于太白山南侧二爷海,海拔3616米的黑河,发源于太白山拔山台东坡的大蟒河等,这些河形成了陕西关中渭河,还有发源于秦岭南坡的嘉陵江源头,长江流域的汉江等重要支流。
太白山顶拔仙台周边,有大爷海它是石头河的源头。太白山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湖泊最多的是南麓有: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佛爷池等。二爷海海拔3650米,比北麓的大爷海海拔还高70多米,水深10米。三爷海在二爷海之南400米,海拔3458米,湖面呈梨形,湖面的尾部是沼泽,虽然湖面比过去小了不少,但有18328.5平方米,是太白山顶面积最大的湖泊。三爷海以南120米的玉皇池海拔3370米,水面26767平方米,水深8—11米。傍晚时分不甚明亮的光线,仍依稀可辨。古人对高山湖泊都比较崇拜,它是高峻山巅的河源上天的赐予,建庙以纪念和拜谒。
二爷海庙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有小庙一座,庙址80平方米。三爷海有小庙一座,60平方米。玉皇池庙,海拔3370米,建于清光绪年间,建庙1座3间房子,面积150平方米,有铁钟、铁磬等文物。三清池庙位于三清池东北,海拔3063米,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庙址50平方米,三清殿三间,有大铁钟和神龛神象3尊。
佛爷池曾经是湖泊,现在只有雨季有积水,作为湖泊基本消亡太白山湖泊上的庙宇,守奉崇尚自然,重视环境,敬重生命的道教仪规,基本控制着太白山的宗教。太白山北麓大爷海畔的两座庙有道士执守外,其它太白山上的庙宇太多无人执守。我们到达太白山拔仙台时,是下午19时多,到达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的庙宇去祭祀时间不允许,只能以注目礼祭祀太白湖泊的神灵,献上对太白山山神和湖泊的崇敬之情。
15日早晨吃过早餐,第一件事是拜谒大爷海庙并汲取湖中圣水。大爷庙上下两座,距湖近的庙大一些,敬奉着一尊铁铸的神仙,高约50厘米,身上披着红色的锦锻,一个残破的钟挂在一旁。大爷海此庙建于康熙年间(1622——1722),原来庙有290多平方米,现有庙7间,有一道教人员守着。来人上了布施,道人敲一声磬,捐钱数量50元以上赐一毛线织成的红色布条,上印吉祥平安,幸福之类的语语。捐款数量小的(5-10元),赐几根红头绳,道士说些祝福的话语。我们拜完第一个庙,走出庙门,一位游人和我们搭讪。他是昨晚到大爷海的,晚上就在大爷海的,阁楼上。阁楼很低矮,便温度不低,住上去很温暖。当问我们昨晚住那里,住宿费多少后,他笑嘻嘻的说,住一宿50元,比你们便宜一半。我们与大爷海的神同居一屋,很是欣慰。
大爷海的水是游人和大爷海住宿人员的生活用水,庙里的道士和食宿点上的陈老板等水管理的很严格,游人只能在湖边游览观景,不能在湖边洗涤。早晨起来,有人到湖边洗脸,都是被严格禁止的。阿春要去湖边取湖水,先给陈老板说一声。阿春站在大爷海的石碑前,恭恭敬敬的面向拔仙台站立着。拔仙台向南,有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他等高山湖泊,在大爷海取水,就是取太白山死火山口的水,阿春恭敬的半蹲着,把瓶子伸时湖水中用一个半斤装纯净水空瓶子,像半坡遗址古人取水那样,倒置瓶子,罐满一瓶水,又罐好几次水,装了一瓶2000毫升的大爷海的水。
取水过程有些庄重原始,还带着点神圣。取水的人一般有个习惯,每到江河湖泊,大都采一些水样带回去,有些人把取之全国主要的江河河源头的水,混合成溶剂,制作一个人物雕像等。人物雕像,用全国不少江河湖泊和源头的水来作,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呀!过去人们到大爷海取水祈雨。今天我们取大爷海之水,为宝鸡祈雨祈福,也有拜水太白山,让人民安康幸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