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山记(二)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登太白山记(二)

时间: 2018-01-05 10:55 来源: 常崇信


三、穿越文公庙

      过3511米高程,穿行在文公庙景区。游人在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路况中行走,这里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管辖区域(简称太保局,太保局是1965年由陕西省建立的,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最低海拔为1060米的眉县黑虎关,最高是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跨眉县、太白、周至,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4.5公里。

      8月14日是第三伏的第一天。今年7月13日入伏,8月23日伏满。中伏为20天。时至今日虽已入秋,但夏日的酷热仍然笼罩于秦川大地。高山草旬,灌丛绿菌如毯。15—30厘米的草丛,绿菌菌的分布在山脊的两侧,叫不上名称的花朵,有拇指般大小,红、黄、紫、蓝色彩在绿海中摇曳。路像一条长长的灰白色锻带,搭在山脊上,山腰间向前伸展着,从天园地方到文公庙这段路基本是行走在山脊上。一个木制长方形路亭,横亘在山道的中央,路亭既是游人休息的地方,也是人们行走的路标。广袤的山野,一个漂亮的木制亭阁,让行人老远就有了前行的目标,到路亭可以休息一下,加些水吃些食物,是不少游人的选择。坐在亭内小憩,文公庙就在眼前。

      太白山是全真教龙门派的36小洞天中的第11小洞天,太白山陡峭高峻,气候寒冷,且温差大,历史上没有形成大的宫观群落。金代以后从山口到山颠,二十里有一庙宇,登山的路径就是道家的庙宇连接起来的。汤峪河登山路径中的大小文公庙、玉皇庙、八仙庵等是道家活动的场所。文公庙是纪念唐代韩愈的。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呈文公,河北昌黎人。韩愈是唐贞元进士,曾任国之博士,刑部侍朗等职。韩愈一生为官几十年,三上三下坎坎坷坷,受尽颠沛流离之苦。韩愈多次上书皇帝,对供迎舍利多次进行抨出。因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事不可信而被贬。韩愈提倡儒学,开理学之先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曾游历太白山,有诗云:“林柯有脱叶,飞鸟惊急救”,“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闲簉”。秦岭山区,太白山文公庙不少,在海拔3500米左右,就有大文公庙和小文公庙两处。民间传说韩愈被贬赴潮州途中,在秦岭关蓝古道上路遇侄儿韩湘子。玉帝封韩愈为太白山神,后世人在太白山上修庙是祭祀韩愈和他的儿子韩昶的。一个山峰上,有两座庙祭祀同一个人或祭祀父子两人,在我国庙宇中是不多见的,足见人们对韩愈及韩氏家族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天园地方到小文庙,从海拔3511米到3405米,走了一段下行路线,高程上降低了106米。小文公庙建于清乾隆16年(1751),原庙遗址150多平方米。一个高10多米的台阶上,不太大的一平地是原文公庙遗址。几间并不宽敞的房子门锁着,扒着门缝向里窥望,未见安放神龛的地方,在小文公庙中未见韩愈和他的儿子韩昶的神像,总觉得小文庙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在小文公庙中有韩愈和韩愈父子的神像,应当是小文公庙和应有之意。

      上山之前,朋友介绍到小文公庙找李月华老板,他在那里搞经营服务,使你吃上热乎饭。在小文公庙见到他的妻子。李妻在小文公庙经营食宿,她告诉我们小文公庙现在是游人休息,吃饭的地方,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寻找庙在哪里,你们是游客中不多的几位。小文公庙中未见神仙尊位,问小文公庙的神庙在那里,不少游人瞪起异样的目光。不管这些了吃饭进食成了当前的主要任务。要了一碗面条吃了,早晨出发时带的鸡蛋和烧饼,一顿午餐就将就了。

      小文公庙吃一碗汤面条25元,加一杯水5元,我们付钱,李妻死活不收,推搡之中,把钱放进筷子篓里,李妻寻来退给我们。她说,朋友之托,吃碗便饭,这钱不能收,一收就见外了,说着把钱塞进我的摄影马夹之中。在太白山搞餐饮服务是件艰苦的工作,食材运输困难,成本高,工作条件差。李妻的朴实无华与我们饭却付不出钱的无奈撞击着我们有内心,好在我们要返回,到那时吃饭,一定把两次的钱付给他们,我们的心才安然一些。

      出小文公庙,行走在山腰间,从小文庙海拔3405米到大文庙的3480米,路途约3公里,路虽然平坦些,但这一路实在不好走。太白山海拔3400米以上是古冰川作用和寒冻风化形成的石海石河,留下的锥形石块如石瀑般从山顶倾泻而下,布满整个山体,场面极为壮观。在石海石河中行走,坚硬的石头道路无弹性,行走其中有“挺”的感觉脚裸、脚掌困乏没有一点舒服感觉。走一段石头路,总想躺在一块草地上,伸展四肢,朝天而仰,看蓝天白云,深呼吸新鲜空气,来一个全身心的放松。

      老白在小文公庙去了趟洗手间,等他半个多小时也不见踪影,我们与他失联了。走遍不大的小文公庙,连厕所都找了,就是寻他不见。不见了老白,我们心里有些发毛,老白能到那儿呢?走丢了?有游客说前面有个游人与老白的特征极像,阿春手端方便面,与老田边喊边追老白。在前为1公里多石海旁,终于追上了老白。吸取老白失联的教训,我们调整了队形老田作为领导,前引开路,阿春摄影照像,一路走来大汗淋淋的我当最后的收容队。长我5岁的老田,在我们前面远远引领而行。他走的不慢,我们一路没有追赶上他。

      大文公庙在山凹处,庙后是一个比较陡峭的山体。处在风口位置的大文公庙,其它地方无风时,这里也是风吹草动。阵风吹干了身上的汗水,顿觉凉爽宜人。大公庙东西两侧是深邃陡峭的山谷,北侧是高大的山岭,《封神榜》电视剧中的绝龙岭就是以此为背景。传说中殷朝贤相文仲太师在此绝命。大文公庙位于山体南侧,建于清乾隆六年(1736),曾有遗址180平方米,石头垒的房子两间。老庙宇已经不见踪迹,只有老庙旁的石头墙还遗存在那里。新大文公庙正在建设中,主体已基本完工。一个40多岁的工地负责人拿出施工图纸,向我们介绍了工程的概貌。

      正建的大文公庙,是在太白山上算是一个宏伟建筑物,仿唐式构造,建筑面积均100来平方米。工地负责人是当地人,脸膛被山风吹得呈紫铜色,问及工程情况,介绍得干练又清楚。说话间不时指挥工地的工人们预制文公庙上的构架件,疏导下山上山路经工地的游人注意安全等。他告诉我们,太白山气候条件差,现在是施工的黄金季节,十月份后就要停工了。我们要组织职工,利用这段时间,多干些活,力争早日把大文公庙建设好,成为游人祭祀韩文公,游览太白山的一个最佳去处。

      大文公庙工地后连着一座山,爬上去至少有100米的高差,路在山体的中间,两侧是布满石头的石阵石。石阵的空隙间是高山草甸,草虽疏稀但长的却比较其它地方茂盛,约有30厘米高,可能是这里土质厚一些,或者降水多些的缘故吧,出大文庙垂直爬升10多米,一座木制阁楼座落在路北,亭子由木头制成,地板是木椽拼合而成,四周的坐台也是木板。山风劲吹,坐在亭中,全身被吹得透冷瑟瑟发抖。我们在此不敢久停,身上的汗滴消失了,气喘嘘嘘平稳下来,又开始爬坡赶路。这段高程约百米左右的坡道,是大文公庙到大爷海之间最艰辛的一段路。上山前老朋友老于告诉我,老常呀!大文公庙后那个坡道是考验你们的坎,许多人在那里打了退堂鼓。你们一定要坚持,要慢爬,少停(停的次数可多,每次时间少)按照朋友的叮咛,我们终于过了这个坎。

      路虽然艰辛,但沿路的风光却很美丽,并独具特色。道旁的石头被人们捡了起来,堆成一个柱状石塔,石塔上大下小,像我国藏区的玛尼堆,但又不是藏区的圆锥体,还是单柱体。路两侧的石塔很多很,远远望去,布满整个山坡,活脱脱一个石塔林。石塔的单体上,有挂着衣服,也有写着xxx到此一游的,形形色色好不壮观。山坡上的草很茂盛,花开的多而鲜艳,是一片很美的高山草甸区。爬到半坡居高临下,回眸大文公庙,却不见了踪影。大文公庙到那儿去了呢?原来,大文公庙后边的山体陡峭,山体遮住了庙宇,连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都悄然无息了,大文公庙隐匿在山体脚下了。老白戏言:此时不见,回时见。若是返程到木制亭阁,就有些猛见文公庙的感觉了。

四、徜徉大爷海

       爬完大文公庙被喻为最艰辛的那段路后,道路时上时下,不时越过不太陡峭的小山包。路平坦了,路边的风光却迥异起来了,第四纪冰川侵蚀形成的由石头组成的峰林地貌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任你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和杜撰故事。那峰林如人似仙,似禽似兽,千姿百态,目不暇接。有形似凤凰归巢的,蛟龙探海的,圣人凝思的,仙人石弈的、大公望月的。还有狮了峰、鸽子崖、石蛙等动物造型。沿路向西南方向眺望,最高的山巅就是拔仙台——秦岭的最高峰。仔细辨析,山顶上石头围栏、一杆迎风招展的旗帜依稀可见。大家惊呼,我们看到拔仙台了,快到拔仙台了。

      上山的路在太白山南坡,一个山包旁峰转路移,拐到山的另一旁,路又在太白山的北坡上了。在这段路的一个制高点上,驻足擦拭脸颊的汗珠,搭凉棚一簇建筑物出现在灰色的山体上。建筑物白墙蓝顶,左侧椭园形的水泊,在夏日伏天的余辉下泛着金光。啊!大爷海在眼前,四位同行者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多想在制高点的山顶上跳跃、欢呼,大爷海我们到了,我们拜谒您来了。

       同行的四个人中,3个人年过六秩,只有阿春刚过40岁。老田说,高兴归高兴,激动归激动,但别忘呼所以。大爷海有铁碑上说“凡军旅经行不得击鼓鸣钟,鸣之风雨立至”。我们还是平静些好,我们毕竟是在海拔3700多米的高山上,年龄也逾六秩了。控制着兴奋和激动,阿春轻声呼喊:太白山,我们来了!其它人附和着,声不大但铿锵有力,呼喊声传出很远,太白山顶可以听见,荡起大爷海上涟涟回波。

      14日16时的大爷海,阳光洒在湖面上。湖南的拔仙台,湖西的高坎,倒映在湖面上,湖面静谧极了。大爷海也叫大太白池,是一个高山湖泊,称为冰斗湖。湖面海拔3590米,湖泊的周长293米。湖泊东西南三面为山崖环绕,坎口向北。大爷海像一把椅子,南侧的拔仙台呈椅子状,后背是40-55度的坡度,东侧刃脊与红河谷槽谷相邻。西侧是高约70米的鞍垭与三官殿下槽谷相依,东西两侧是椅子的左右扶手。整个湖面6818.8平方米,在太白山高山湖泊中面积不是最大,但位居第三。

      大爷海东侧肩坎平台上,堆放了一堆铁瓦当,是大爷海老庙宇上的瓦当,庙塌了铁瓦当被当作文物码在那里,见证着昔日大爷海的辉煌。大爷海庙建于清康熙年间(1622-1722),原庙290平方米,现庙7间,站在铁瓦当的堆放地旁,支起三角架,把大爷海的尊荣和四位游人拜谒大爷海的风姿,永远留存在影像中。

      大爷海朝北敞口处,堆积着不少第四纪冰川遗存的大石头。湖的周边,用石头修筑了环路人行道路。石头大小不一,环湖路坑凹不平,很是难走。敞口北“大爷海”的石碑,是游人到此留影拍照的地方,此处湖水拔仙台山崖、大爷海庙等尽收镜底。传说和文献上记载,大爷海上有一神鸟,专门衔掉入湖中的杂叶草枝等。此鸟是个爱情鸟,他的情妹妹被地主老财逼死跳进大爷海,他为保持情妹妹的容颜不被玷污,用衔树枝杂物保持水的清洁。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鸟并不是衔杂物,而是吃水面中的小鱼等生物,是人们给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以美好的注脚而已。大太白海的湖水有多深,多数游人发出疑问。本世纪初眉县上请来潜水人员,测量大爷海的深度,获得水深17米的记录。但这并不是最深数据,潜水员未到湖底就因水太冷返回湖面了。
 

       大爷海是秦岭山中最高的高山湖泊之一,历史上是朝廷官员取圣水祈雨的场所。宋代,清代官员上太爷海祈雨的故事很多,太白山上的石刻,铁器铭文多有记载最有名的是宋代苏东坡,清代官员毕沅等组织浩浩荡荡队伍,来大爷海祈雨。后来官员们认为大爷海山高路远多有不便,就在眉县清湫建太白庙,把祈雨这项公务活动放在不在大爷海的地方进行。关中一些县几乎每地都建有太白庙,以便就近祭祀太白山神,也进行祈雨活动。眉县清湫太白庙中几通石碑,记载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太白山祈雨活动,给现代的人们留下了历史的遗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