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艰苦岁月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难忘的艰苦岁月

时间: 2017-12-05 09:17 来源: 李剑锋

       一九六九年国庆,洛川县史家河一声炮响,石堡川水库动工建设,祖祖辈辈备受干旱煎熬的澄城和白水两县群众热血沸腾,自带干粮和劳动工具,纷纷从乡镇村落风尘仆仆奔赴百十里外的石堡川工地。

      水库选址在石堡川河下游洛川县界头庙盘曲河村,这一带村落疏散人烟稀少,困难没有吓倒这群渭北汉子,他们一镐一掀在山崖沟坡凿洞挖窑。这些土窑没有门窗,出入口仅容一人猫腰而进,门口用破草席或牛毛毡遮风挡雨,每个窑洞住着五六个人,晚上下工后脱掉外衣他们戴着棉帽钻进单薄的铺盖卷儿,相互挤靠取暖休息,天亮后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擦把脸吃口干粮就上工地,七二年工地最多上劳超过两万人,这样土窑洞就有四千多个,密密麻麻布满了大坝周边的沟沟茆茆。

      同年十一月大坝基础清理工作全面铺开,此后多半年,白水县两三千名民工铲除杂草、荆棘、灌木,清理运走积土碎石十四万多方。七一年九月施工导流洞打通,十八日大坝合拢,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齐国庆和白水县指挥部指挥孙宏录、王录元率先跳进“龙口”,四十多名普普通通的白水民工组成突击队纷纷跟进下水进行堵流,仅用一个多小时,成功合拢。后经过一个月的突击回填,长300多米、宽近70米的龙口顺利筑起。

      七二年初大坝枢纽工程拉开帷幕,大坝主体由黄土填筑夯实而成,930高程以下由白水县承担,930以上由澄城县负责完成,指挥部机械队统一负责大坝碾压。此后两年多时间,两县群众冒着炎热酷暑,顶住数九寒天,硬是凭借铁锨、钁头这些原始的工具,从相对高差近百米、直线距离三里多的土场,用架子车累计拉运黄土337万立方米。大坝高峰期在七二年,日最高出动劳力超过两万人,动用架子车近万辆,架子车穿梭如飞,挖土装土的挥汗如雨,重车下坡时踩着车尾护送,空车上坡时前拉后掀,车来车往,络绎不绝,大坝西坡拉土道路宽八九米,远看大坝西坡,架子车密密麻麻,像流水一般。

      幸福缘于无欲无求,勤劳让人快乐。澄白两县民工白天上工下工,拉土挑土,腿跌伤了,仍然坚持在工地,腿跑肿了,肩膀脊梁压肿了,磨烂了,流出脓血,轻伤不下火线也不下火线。晚上下工,大坝工地搭戏台,台上是活跃在工地的文艺宣传兵,自编自演,剧目多是反映工地上的劳动英雄,台下掌声起欢声呼,斗志一波高过一波,明天又是一场对手赛。

      劳动本是件快乐的事。大坝两头结合槽和机器碾压不到的地方要用夯打,瞧那打夯:一个夯,十个人,八人拉,一人扶,一人叫号子。八人拽绳齐声和,与其说是劳动,不如说他们在艺术创作。随着一声高亢的号子,围成一圈的八位女神一齐拽起绳子应和后仰,在圆圈的中心就突兀升起一块夯土的方石。站在高处俯瞰,仿佛是有节奏开合的花朵,又像戏台上的舞蹈造型;闭上眼睛倾听,仿佛有男声领唱与女声伴唱的和谐,那咚咚夯土的响声,正是架子鼓打出的铿锵节奏。还有那双手扶着夯柄的掌夯人,就像手握如椽巨笔挥洒丹青的画家,正在绘制美好的图画,那一排排密密扎扎整整齐齐的夯印,正是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自然大气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最令人赞叹的是站在一旁的叫夯者,眼盯夯脚,打着手势,舞着蹈着,引吭高歌,既像总指挥,又像歌唱家;他唱出号子,节奏明晰,押韵顺畅;即兴编唱的内容,突出政治,宣传政策,鼓励鞭策,幽默诙谐,唱得大家满面春风,唱得社员心花怒放。

      在工地,参加民工有老有少,六旬老人比比皆是,他们忆苦思甜,感恩新中国,在工地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已暮年,壮心不已。在工地,劳动女英雄比比皆是,她们是铁姑娘排和铁梅班的骨干力量,年龄基本在十七八岁,她们个性顽强,不爱红妆爱武装,越是艰险越向前,甚至干得更为出色,白天她们在工地上与青年突击队开展对手赛,较量中她们一次次领先,晚上她们是大坝戏台演出剧目中的主人公,她们用勤劳与汗水让青春在张扬,在石堡川工地谱写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战斗凯歌。

      头雁高飞群雁起,一马当先万马奔。在工地,凡是民工干劲大、工程进展快的营连,一般都有一个作风过硬的带头人。王庄营营长张永前将政治思想工作做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在第一线,带头大干在第一线,解决问题放在第一线,他是一般活经常干,重活脏活主动干,困难危险冲在前,关键时刻连轴转,在工地的五年里,每年平均劳动都在二百天以上,经常满脸汗水满身泥,大家称他不像办公室司令,是和大家同壕作战的一员兵。

      瀚海阑干百丈冰,风掣红旗冻不翻。七三年二月,一座坝高58.9米、坝顶长380米、坝顶宽8米的拦水大坝展现在渭北旱塬。同年五月截流蓄水,白水县指挥部千余名劳力组成两个突击队,经过五个昼夜苦战,截住进洞水流,进行洞内排水清渣,六月八日石堡川水库正式蓄水,投入运用。大坝下游坝坡用600多方片石砌成的“石堡川友谊水库大坝”,每个字宽高各五米,站在山顶远望石字煜煜闪光,眼前满库清水,在阳光下碧绿如境,在黄土高原,在黄龙山深处,宛如一颗明珠。

      澄白旱塬自西向东被孔走河、马村河、长宁河、县西河和大浴河纵切,形成南北走向的三条梁五道沟。特殊地理决定了石堡川干渠工程设计之艰难,工程类型之多样,工程规模之宏伟,施工技术水平之较高,澄城交道、冯原等八个营,动员民工参加三万多人参加施工,后勤支援达到两万多人,陆陆续续用了六、七年,先后修成九座渡槽,十四个土填方和两个倒虹,这些重点工程有多项工程创陕西水利工程之最,横穿黄龙山的二号隧洞长达1800多米,无支架吊装双曲拱渡槽在全省首创,北彭牙西沟96.96米桥式双曲拱渡槽跨度之大属当时陕西省境内之最;干渠上长宁河倒虹高水头现浇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时属全省之最大,让石堡川工程有了“集陕西境内水利建筑物大成”之美誉。

      石堡川工程不仅是民办公助,还是个边设计边施工的综合性工程,澄白两县民工不但没有干过,各方面技术人才都很缺乏,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由老工人、技术员传作风、带技术,培养出大批的石匠、钢筋工、混凝土工、机电工、风钻工和测量施工技术人员,先后涌现出贺敬安、党福堂等大批技术员,他们好学钻研,技术渐渐娴熟,成长为石堡川工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在施工中坚持质量,一丝不苟,为营连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在工地,两县群众开展“比政治思想、比团结协作、比革命干劲、比数量质量、比增产节约、比技术革新、比安全生产、比劳动纪律、比生活管理、比领导作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迸发出了人民群众无限创造力。在聿津河渡槽建设中,设计者与建设者群策群力,三次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改渡槽斜跨为直跨、石拱为双曲拱、满堂脚手架为活动脚手架,节约混凝土500多方、木材700多方,用增产节约验证了“人民智慧是无穷的”这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些渭北汉子,敢让王屋太行汗颜的澄白儿女,迸发出极大热情投身到石堡川工程建设之中。他们冰天雪地抗严寒,骄阳似火战酷暑,盘曲河上筑大坝,黄龙山腰凿隧洞;他们腰系绳索,凌空打钎,在险峻山崖打钎炸石,硬生生凿出4.9公里的石渠段,遇山开凿,逢洞架桥,绕黄龙山腰开凿渠道7.8公里,移动土石方150多万方,其建设难易程度与工程量,堪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齐名;他们食不裹腹,住在土窑,深山峡谷架渡槽,敢叫岁月换新颜,展开了一场同自然开战的伟大战斗,在战斗中他们“誓叫大地换新颜”,在石堡川工地,这些汉子赢得了斗争胜利,斗争又锻炼了他们,在建设十年中,有108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因伤致残者1300余人,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悲壮而激昂的乐章。

      在石堡川工地,不受益也要修水利工程。醍醐营在山后石渠段开山劈石,韦庄营降服“马鞍梁”,寺前营箍砌内信洞,业善营治理西孙家山东沟土填方,赵庄营为洛雁隧洞箍砌开石备料,尧头营给孔走河倒虹运石子,向山后运砂,随后渭南地区水电一队和二队、省机电安装队、省水电四队风压机组、西安铁路总局风压机组给予了无私支援,分别派出技术人员和大批工作人员参加到石堡川水库建设,他们与广大民工并肩作战,在修建四个双曲拱、两个大倒虹和聿津河渡槽以及泄洪洞,龙江精神在工地开花,工农并肩战斗,同建友谊桥梁,英雄诗篇遍布张石索,胜利凯歌响彻纵目塬。

      水库要建成,能顺利移民就是对水库建设的最大支援。水库设计蓄水位936米,对936高程以下水库淹没区群众搬迁,是确保水库正常蓄水的关键,移民涉及黄龙和洛川境内两个公社、三个大队和十一个生产队,搬迁人口165户775口人,这些移民先后搬迁到白水县史官镇和澄城县冯原镇等地,随后白水组织人力炸掉窑洞和房屋,清理建筑垃圾,对库区内树木杂物进行清除,为水库蓄水做好了准备。

      放眼石堡川一库清水,经聿津河渡槽和枣园沟土填方,穿史家河隧洞至石榴沟入空心坝,挨次通过山岭隧洞、后寨隧洞和落雁隧洞,库水出黄龙山,向东南奔流。其后库水经过张索渡槽、石索渡槽、北彭衙西沟、东沟渡槽和郭家庄渡槽,用土填方跨越十一座沟壑,东至孔走河入倒虹,翻沟进入澄城县境内,库水经过长宁河倒虹,穿越内信隧洞直至县西河倒虹过沟,库水流遍澄白旱塬,澄白两县人民实现了库水浇旱塬的梦想。

      放眼石堡川灌区,状如畅游大海的巨龟,头枕黄龙山,躯躺黄土塬,脚蹬大浴河,安态似神仙,那碧波荡漾的水库、条条渠道和座座工程,正是澄城和白水两县民工铭刻在渭北旱塬上的碑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