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水 纪 行(三)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泾 水 纪 行(三)

时间: 2017-11-17 09:28 来源: 常 崇 信

六、乾坤湾畔谒公刘

      出彬县县城上西兰公路,深秋的田野麦苗青绿,路旁树木金黄,一派高原秋日景象。龙高镇是彬县的一个镇,历史上曾是古豳国的领地。《史记 周本纪》记载:“不窋末勾,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窑卒,子鞠元,鞠卒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间,复新后稷之业,多耕种,行地易,自漆、诅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稷积,民赖共庆,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贱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公刘开始经十代经略,为周王朝打下了基础,龙高镇一带是古豳国的核心区域,后稷曾孙公刘,数年间在今甘肃庆阳至陕西彬县一带的泾河上游活动,“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即建立了豳国。              

      此一举措,为后人“越漆诅,至于岐下”挺进渭河流域,建立周王朝打下了基础。

      龙高镇凌滩村,周人的先祖之一的公刘就安寝在泾水河畔。公刘墓呈长条形,又似一座山,墓冢上树木茂密,秋日里也是翠绿一片,与周边树叶坠落,树木枯黄形似强烈的反差。公刘墓周边四山屏合,群峰揖拱,中间平坦。北枕山谷,南控泾水,势如伏龙。整个墓冢一头大,一头小,形似一条金鱼游戈在金盆之中。当地人称是“头枕高山,脚登盘龙的风水宝地。墓前的石碑,所见之物为最早是明代嘉靖年间而立,最晚的是清代乾隆年间所立,当代的石碑中华民国所立。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历代祭祀,纪念的事仍然可寻见。当代人为纪念这位周人祖先,中国农业文明的奠基者公刘。于2010年后修建了庞大的建筑群,开始了大型公祭活动,公刘墓建成为省级文保单位,成了人们拜谒的地方。

      公刘在豳期间,致力于泾河流域的开发。他遵循了一个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中,从中小河流起步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初期,抗御自然的能力有限,掌握大江大河还不能做到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于是就从身边的中小河流开始,创造经验。公刘率领族人选育驯化良种,如大枣、小麦、彬豆,实行旱作雨养农业。制造锹耜、刀剪等生产工具,改善生活和生存条件。确定初始农业节气,筑土堰修渠,引泾水灌田,改进纺织和酿造技术,提升农业文明水平。公刘的实践,使泾河流域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泾河流域的开发,使周人进入渭河流域的先行准备,为周王朝立国奠定了基础。

      《说文解字》中说,有豳山,从山入豕。豳是会意字,豳为形声字,山为形,豕为声。从字面上说,山中有豕,说明此地山体形胜,豕即猪,畜牧业发达。做为古国,有发达的古代农业和畜牧业。从地形地貌上看彬县山,山体从新堡子乡姚联段开始,曲折迂回,形成了犬牙交错,山绕水环的地貌,泾河在山谷间像龙蛇般缠绕,在此处形成了泾河乾坤湾的胜景。人们根据地形将这里的山命名为龟蛇山,蝎子掌山,牛头马面山,伏龙山等,这些山是人们意念中保护公刘墓的门神。龟蛇山位于龙高镇富仁村泾河岸边,距公刘墓约5公里,从泾河北岸山原上俯看,酷似龟蛇的两道山梁由南向北奔入泾河,泾河河谷在此形成几乎快要闭合为300多度的转弯,成了环绕山体一周的泾河曲流,人们称其为泾河乾坤湾。民间传说龟蛇大战于此,大战完毕都成了公刘墓的守护神,是上帝派他们俩在此执行守护任务的。

      公刘离开人们已经3000多年了,人们在纪念他,怀念他在人类洪荒之初所做的贡献,为他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折服。泾河乾坤湾,公刘先贤精神在激励着后人,让泾河更美好,泾河流域更富裕,是当代人人的目标和梦想。

      七、浊兮清兮今昔辩

      “泾渭分明”之成语,说的是泾河与渭河的交互处两水一清一浊,颜色差异较大,分界线清晰,绵延数里,颇为壮观的自然现象。“泾渭分明”除了用于两河交汇时的情景外,常用作事物界限清楚是非分明,常用于人品清浊,对待事物表现的不同态度。

      在泾河流域,但凡有水库等水利工程时,水库放出的水是清澈清亮的,当与河道中的浊水相遇时,一清一浊,流过一段后清浊支汇,彼此难分清浊。《诗经 邶风 谷风》中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说明那时泾水清,清水浊。唐代杜甫、杜牧等人在诗句中,多作浊泾或清渭。在南宋陆游的诗中,亦称清渭。说明在唐宋元明时是浊泾清渭。清代乾隆皇帝派陕西巡抚秦承恩实际考察,其结论是“其流与汉江诸川相似”,而渭水“其色与黄河不堪相远”,“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浊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泾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尚见清流,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这次考察得出了与唐宋文明时代不同的清浊观。乾隆皇帝对此结论不太放心,又下旨给平凉知府胡记漠到泾河考察,胡到老龙潭和泾河主干考察后写诗“鼎峙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见冰壶.汪洋千顷无沉滓,不到高陵不受诬”,说明泾河是清的。

      从地质角度看,泾河是一条下切的河,泾河从黄土高原流下来,比降大,流速快,很早就下切到基岩里了。河底是石头的,不能通过河床自己供给泥沙,故泾河在山区段常是没有或少有泥沙,只有在雨季和汛期,降水通过浸蚀黄土高原获得大量泥沙,所以这一段泾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利用含泥沙水而灌溉的最早地区之一。古代民谣中有“既灌既粪”的记载,用含泥沙水治盐碱肥农田,与世界其它河流如尼罗河一样,所形成的河水泛滥三角洲,形成良田,发展农业。泾河彬县段以上的为白垩系红色沙石岩及第四季黄土,质地疏松,极易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在张家山水文站的资料中,泾河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44公斤,每年输入黄河泥沙3.1亿吨,是输沙量最大的二级支流。张家山站1932-1970年,实测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1430公斤(1958年7月11日)。1971-2003年多年平均经流量为13.02亿立方米,输沙量2.16亿吨。泾河泥沙年内分布不均,90%的泥沙集中在汛期(7.8.9三个月),1933年8月7日-12日,张家山站输沙量为8.4万吨,占该年度泾河输沙量72%,“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是古人时泾河泥沙的描写。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秦山忍破碎,泾渭不可求”的感慨。一个外国河流专家在40多年前看到中国河流泥沙时曾说:“中国黄河流域泥沙含量大,水土流失严重,这不是微型血管破裂,而是大动脉出血。”形容何等严重。有资料表明,黄河每立方米中含泥沙量35公斤,渭河42.8公斤,泾河达144公斤,高于黄河4倍,渭河3倍多。

      泾河含沙量大,泾河流域特殊的土壤地理因素复杂是主要原因,但千百年来治沙治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径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平凉,大力治理市区泾河段。河床不易建橡胶坝,水利人员就建低堰,既阻水土流失,又种植水上水生植物。120米宽的泾河芦花飞扬,流水潺流,成为城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甘肃省泾川县田家沟村流域,总面积56.3平方千米,有3个乡镇,15个村1.7万人,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从上世界80年代开始,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程度达82.6%,发展水平梯田,营造防护林带,发展经济林,人工种草,建设淤地坝等,形成了塬面景观生态系统、坡面景观生态系统、侵蚀沟壑景观生态系统、沟道景观生态系统和庭园景观生态系统。先后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水保科技示范园、国家4A级风景区,实现了水保治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几十年来,泾河流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最大限度泥不出沟,整个流域泥沙含量由每立方米171公斤,降低到144公斤,出现了许多环境友好、生态优美的示范区。

      在甘肃平凉,陕西渭南、咸阳一些地区,泾河干流流淌在泥沙沉积的平原上,这段泾河却具有冲积河流的特性。不少干流与支流的交汇,它能够自己给自己造泥沙,供泥沙,这段这流大多数时间是浊的,如泾河与纳河、泾河与颉河,几乎很少看到清流,而是两河皆浊,只是浊度不同而已。地理学家史念海认为泾河、渭河的清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历史变化、植物保存与毁坏,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关系。渭河在中下游是一个冲积河流,它既冲刷又淤积,通过河流淤积的泥沙自己给自己供沙,河床只要有一定的流量,总要满足一定的携沙能力,渭河平时是浊的。渭河水流所经过的土壤所含矿物质成份,当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河水就变成赤黄色。工业污染、重金属等排入河水中,水的混浊度虽然不含太高,但呈黄中带黑色,这是工业文明对渭河的污染。卫星图片显示,泾河流域生态变化正在好转。2000年以来,陕西版图色调由原来大面积黄色区域渐变成浅绿色,最后变成深绿色。近10年间,绿色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左右;生态环境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转变。泾河流域涉及陕、甘、宁三省区,生态环境正在向好发展。

      在陕西高陵县榆楚镇吊北村,滚滚的渭水浊浪一片,一股清水从泾河河床上缓缓注入渭河,渭水与泾水交汇处,形成了长约20多米的分界带,渭水浊,泾水清。可能是渭水量大,泾水量小,两水交汇处没有形成一个长几公里的过渡混合段,只过十几米,两水就混合在一起,分不齐彼此了。我们所见泾清渭浊,有些胡知府诗中所讲的:“不到高陵不受污”的情形。当为这一现象高兴得几乎要跳跃起来时,却怎么也与一路所见的泾河水浊与目前的水清怎么也联系不起来呢?按科学数据说话,泾河泥沙每立方米144公斤,渭河42.8公斤,从浊度上泾河远大于渭河,这渠清流是从何而来的呢?

      古郑国引水口北的张家山,在李仪祉修建经惠渠时的栏河大坝前,高大的水工建筑物,锁住了泾河。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湖泊。滚滚的泾水在大坝前停住了脚步,打了几个旋儿,抖落了身上的征尘,混黄的泾水变清了起来。泾惠渠不引水的时节,从坝上放出了生态水,从河床中泻下的水是库中沉淀过的,那水是清的。当泾河河床上流淌的是未经大坝沉淀的水,在泾渭相汇的北吊村,只是两个浊度不同的水相遇,而出现的现象就不是泾清渭浊,而是两水均浊,只是渭河的浊度低于泾河而已罢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在当今,在它的原生地几乎难以寻找到了。要让泾渭分明的现象真正重现,需要下洪荒之力。

      八、要让泾水再辉煌

      水流域作为周人的发祥地,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代农业文明,成为挺进渭水,入主关中,振兴周王朝的基地。公元前240年,秦始皇花十年时间,建成郑国渠,引泾河水,灌2.8万余顷土地,由于郑国渠采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即用含沙量较大的泾水灌溉,增加了土壤肥力,改造盐碱地,让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变成富庶甲天下之地,为统一六国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张家山以下的河道右岸的碑林里,可以看到历代修建郑国渠的碑文。历代取水口的遗存,和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的渠道展示在眼前。汉代有民谚: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郑国渠遗址修泾惠渠,1930年12月动工,1932年6月建成放水,可灌60万亩,解放后,经过3个防段的挖潜改造,有效灌溉面积达134万亩,郑国渠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十二五”期间,在泾河支流黑河上建设2.47亿立方米库容的亭口水库。实行政府控股, 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现在泾河上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东庄水库正在建设。坝位于礼泉县北干镇,淳化县车坞镇泾河峡谷段,库区全长97公里,水库库容30亿m3,坝高230米,相当于90层楼高,电站装机11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6亿度,建成后将是陕西的三峡工程——库容量大,坝最高的陕西水库。东庄水库建成后的效果如何呢?指挥部的龙副处长告诉我们,建成后可拦截泥沙20.53亿吨,采取泄大拦小,适时造峰锋错、调水调沙运行方式,利用调节库容,人造洪峰冲刷河道,可以保持水库长期1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通过水库50年的运行,可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6.73亿吨,使渭河降低流量高程,解决渭河洪涝灾害,下游河道累计淤积厚度由2.68米,减少为1.18米。渭河下游堤防30年不降低。

      东庄水库枢纽工程可以控制泾河水为主的洪水,使水库下游移民围拦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又将渭河下游10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为50年一遇。

      东庄水库供给泾惠渠灌区水量年达3.18亿m3,使灌区保证率达5%,为西咸、三原、铜川新区、富平县城及工业园区提供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2.3亿m3,供水保证率达95%。

      东庄水库可维持泾河张家山断面生态流量,改善泾渭下游水生态环境。还可形成60多万m2的水面,有助于改善渭北区域性气候,打造世界级的水利风景区。

      东庄水库是陕西人民奋斗争取60年的成果。50年代论证,从60年代开始5次规划,4次方案调整,2010年,省上地方前期工  作,2013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6年11月5日,当我们一行登上东庄水库施工工地的吊桥,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观看前期工作和大坝坝址,深深为这个宏伟的工程而震撼和自豪,陕西人民盼了60多年的工程上马了。127亿的总投资,工程95个月(近8年)的巨无霸的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它将屹立在泾水上,这是当代水利的骄傲,创造着泾河的新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