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堡村探北源
泾河北源在泾源县大湾乡苏堡村。平凉市水利局毛副局长告诉我们,但苏堡村的河源状况,他们也未曾探访过。
孕育泾河北源的大湾乡在历史上有名的萧关附近。古代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构成了拱卫关中的四大关隘。历史上的萧关在何处,总体上有七、八种说法。专家们研
究萧关的历史变迁,总体上认为萧关是一个“带”。泾源县三关口至瓦亭一段的险要地段,就是萧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1月3日凌晨7时半,我们起了大早,来到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曾经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古战场。在修复的萧关古遗址和残垣断壁的古城旁,寻找守关将士和文人志士描述的遗存。新修古关内百余篇诗作,记述着古萧关的雄伟,古战场厮杀的激烈和曾经的辉煌。古关前的河水是从泾河北源颉河流过来的。瓦亭峡沿泾水往三关口而行,山峰对峙,泾水中流,蜿蜒东去的泾水至三关口时,声如弹古筝般清幽荡远。金佛殿中杨五郎、杨六郎的故事,传颂着宋代将士在此保卫国家的故事。三关口东南直驱中原,北过黄河直到草原,向西通达甘肃兰州等,足见泾河畔萧关的重要。穿三关口而过的公路候车亭上,“泾河之源,避暑胜地”的宣传牌,向人们告诉这里曾经的辉煌。
泾河北源流过的大湾乡苏堡村,是六盘山东麓山尽原始的村庄,村子原来是回汉杂居,这几年搞移民搬迁,回族村民集中搬到另外的地方,这里成了清一色的汉族村,他们是北源第一村。秋色中的金黄包围着村庄,田野的苗圃里正在起苗,成车的树苗被运往外地栽植。村上的年轻妇女们,晒晾着金黄色的玉米,一手牵着孩童,一手拿着晒扒,宁静又温馨。田野中的秸秆,地埂上的枯草,都染成了黄色。麦苗已有寸高,绿色盖满地垄,使泾河北源除有几份萧瑟外,也多了几份生机。从北源流淌出来的河叫颉河,是泾河的一个支流。颉河从村中通过,沿村向南而流,河水细如一个丝带,在宽宽的河谷中欢快的流淌着。越向村后,越靠近山,河谷越深。河谷的树木齐谷而高,不十分充沛的源头之水,流过村外被一个引水工程截了过去,源头河谷几乎干涸了。村民们告诉我们,过去这里河水不小,因为搞了引水工程,水被引走了,河源地段少就少了许多。离开河源村,来到三关口处,颉河的水大多了,这是北源河水的基本样貌。
四、曾经的泾河源
翻开发黄的历史,你会发现泾河还有一个历史上的河源,它就是如今的马莲河源头。马莲河上游属古豳国北地。公刘在此劝农耕,教稼樯。行地宜、定村落,造房舍,驯畜禽。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因以兴国。临纳水,聚游民,垦荒芜,辟田亩,使粟黍种植之术,教来耜,制作之法,彰人伦,化民风承周道,启文明。甘肃庆阳西峰、崇信,陕西长武等多地建公刘庙,歌颂公刘在马莲河等泾河上游的开发功绩。
马莲河,古你湟涧,汉代称泥水,说明那是此河就是一个浊度大的河流。北魏后称马岭和。马莲河有两个源头,一条是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的马鞍山,另一条是发源于宁夏盐池县的麻黄山,其走向是南流至宁县政平注入泾河,河长375公里,比现在的泾河主干还长150公里。马莲河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星4.8万立方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输沙是1.34吨,最大是含沙是每平方米1050公斤。马莲河北段环县段以上,水味苦,矿化度高,不能饮用和灌溉。
《山海经 海内东径》述:泾水出关城北,山在郁郅长垣北入渭。这里所说的长城是战国秦郡王所建长城,途径马莲河上游的环县,华池境内。郁郅,战国时城名,属义渠戎国,而汉时置郁郅县,即今庆城县。上述记载证实马莲河上古时为泾水正源非今六盘山的老龙潭。平凉的这段泾水,古称焉支水,又称乌支水。今泾源是这段泾水,仍保留为胭脂水,焉支与胭脂同音。东汉《汉书 地理志》将原来的泾水,记作为泥水,而将原来泾水主要支流的焉支水,写为泾水,《汉书 地理志》北地郡,郁郅泥水处北峦中,有牧师苑宫,该志在安定郡下记泾阳,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流至杨陵入清。过郡三,行千六百里,雍卅川。汉代的泾阳县,即今平凉市区,县治在泾水北岸。鸡头山,今为崆峒山。至此,源出泾源,河流平凉的泾水,由于史书的记载,才固定了下来,相沿至今。
马莲河因河谷中马莲丛生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泾水正源,与它是先秦陇东的政治中心有关。受政权设置,经济、文化及自然条件左右。夏商时周人先祖不窋。公刘发迹于此流域。春秋战国时义渠国的都城在此流域,秦、西汉地郡治在义渠道,即今宁县。武斋元鼎3年分北地郡,就设安定郡。北地郡治马岭也在马莲河流域,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秦代修直道,经马莲河流域东边的子午岭,直通九原。东汉末年,马莲河流域大部分被胡羌所占,从此陇东的政治经济中心才得到河流的泾川,平凉一带。
按照现代的河源确定的水量唯大,河长唯长,流向顺畅等为本的原则,马莲河应为泾水的正源。历史上也曾被当作正源对待。只是由于政治和疆城变化等,源头才得以变更。从全流域的角度来透视,马莲河是作泾水正源,也应当是一个考虑因素。如今的马莲河,源头不少泉干涸了,不少上游的支流为季节性很强的河流。而季节性的河流,不能做为河源头对待的。泾河的河源,让位给现在泾源的南北两源,也是有道理的。
五、问道崆峒泾水畔
泾水由东向北方流来,与西向东再转向南于后峡的胭脂河汇合,两河交汇处是崆峒山,是历史上的道家名山。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的9宫12院的庙观布局,是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一个著名的风景区。
秋日午后,我们溯河而上,首先进入眼帘的崆峒山水库。1971年建设,1980年建成,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为崆峒山增加了水的灵气。站在崆峒山上眺望,群山秀峰,陡壁悬岸,层林尽染,成为黄土高原上一 个绿色的奇葩。2003年在崆峒水库大坝前的河谷地带,建设了崆峒山国家水利风景区,形成了山上山下,河流湖泊项链式的美丽景区。历史上皇帝问道,秦皇,汉武帝效法皇帝登临崆峒。曾任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此山,并题写山名。历史上文人墨客,官佐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歌颂泾水畔的这座名山。怀着拜渴泾水名山的心态,我们拾级而上,观巍崆峒山,望悠悠泾河水。寻觅泾水畔上道家们给人们留下的无尽思索。
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记述:“北戴斗极为崆峒”。崆峒是周代一个强大的民族部落,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崆峒,遂以国为姓。今崆峒是一个山名,崆峒也是平凉市一个行政区名。崆峒山主峰海拔2123米,此山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临问道于广成子被尊称为“天下道家第一山”。黄帝,姓姬,号轩辕,有熊民少典之子。相传曾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打败炎帝,蚩尤后被尊为部下联盟首领——天下共主。黄帝听说崆峒山上有高人广成子,道术高明总想一访。于是就职19年后的一天,来到崆峒山问道。如今崆峒山前峡,有黄道向广成子问道处——问道宫。此宫建于唐代,元代至后多有重修,《重修问道宫》一通,记述了问道这一事件。崆峒山所在的山脉是六盘山的支脉,胭脂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惠台乡海拔2840米的山岳,是径河的一级支流。泾河老龙潭以上自山坡海波2850米,河流由西向东北围绕崆峒山于泾河主干汇合。
有人把道家的哲学称之为水哲学,把水比作道的化身。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最早记载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庄子 在宥》一书。书中所述,是历史,还是传说或是寓言,史家们众说纷纷。道家们有一个特点,先虚构一个故事,然后依据故事打造实景,用于宣传其思想或主张。黄帝问道所宣扬的思想,是治国之道与养生技艺,不论是否历史上真有皇帝问道其事,道家们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他的目的。记载中问道时黄帝40多岁,不顾路途遥远,风尘仆仆,来到泾水河畔,向广成子讨教治国理政和长寿养生秘诀,应该说是一件具有意义的事。《庄子 在宥》中记述的黄帝问道的记载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表达为黄帝与广成子说:“我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我摄取天地之精华,来助成五谷,带养育人民。我又想起管理阴阳,来顺应万物,怎么样?”广成子回答“你所要问的,乃是万物的原物,你所要管理的,乃是万物的残渣。自从你治理天下,云气不等待凝象就下雨,草木不等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更加失色,你这佞人的心境这般浅陋,又怎么至道呢”?广成子这番激烈的话语说的黄帝有限坐针毡。广成子认为黄帝的一些作法违反了自然规律,天地之精华不是随便想取就取,天地之阴阳也不是可以改变或号令的,你所管理或者能管理的,不过是物理的形质和残渣,其中的道理不能被任何人所左右的,人们是能利用它而不能改变它。
这番话对话后:“黄帝退,指天下,筑特罢,席白茅,间居之间,复往邀之”。黄帝居陋室闭思过,心领神会,检讨自己的施政方略。黄帝尊重自然,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伟业。传说中文字,养蚕、舟车、音律、医学、算术、婚姻、丧葬等发明和制度,均始于黄帝那个时代。当黄帝深思治国理政的方略后,第二次拜访广成子如何养生。那天,广成子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叩头拜礼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我按你所讲的治理天下,但怎样修身,才能长久呢?听到黄帝的问话,广成子顿然起身说,此话问是好。广成之告诉黄帝,至道的精粹是深远暗睐,至道的极值是精默沉潜。视听不外闻,持精神的宁静,形体自能康健。清神静虑,不要劳思你的形体,形体才能长生。持守你内在的虚静,弃绝你外在的纷扰,多智巧便要败坏……,广成之讲:“我持守“至道”的统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我修身一千二百多岁了,我的形体都还没有衰老。”广成之又说:“至道”没有穷尽,深不可测。得到时我的“道” ,上可以为皇,下可以为王。丧失我的道,在上只能看见日月之光,在此则化为尘土。万物都生于土而复于土,至道不与日月同辉。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问道广成之后,治国理政水平提升,养生治国两不误,享年120岁。黄帝崆峒山问道,体现了贵为天下共主的领袖,礼贤下士,听取人们意见,科学治国理政。而广成子不因来者尊贵而敷衍塞责,而是口出真谛纠偏务正。黄帝,广成子泾水河畔的这次论道,奠定了华夏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基础,意义深远。国家兴盛,需要明君良臣贤士。黄帝,广成之及明君贤士也。泾河流域的崆峒山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这是泾水对国家、社会的最高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