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西岸边(二)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行走黄河西岸边(二)

时间: 2017-10-26 17:45 来源: 常崇信

    (四)黄河右岸观蛇曲美景(9月19日)

      离开壶口瀑布,车子在黄河右岸的公路一会儿紧贴右岸,一会儿又离开右岸而行。离开黄河在延川县一个叫咀山的小集镇上吃了碗捞面条,大家又赶路去位于土岗乡的乾坤湾。去乾坤湾的公路旁,山岗上种满了枣树,红彤彤的大枣在绿叶的掩映下,像美丽少女躲在树寇中窥笑。延川县是陕西大枣生产基地,这一带秋季枣儿成熟期多雨,来不及采摘的果子易烂。县枣业办的同志,为了帮助枣林,就给每户分发一些遮阳的白色雨伞,支撑在枣园中的杏树上,枣树撑伞形成了一大景观。满山的白伞成了杏树的保护神,也成了进入乾坤渡的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蓝天白云下的红色的枣果、绿色的枣树林、白色的遮雨伞让乾坤湾多了秀丽。这是政府为果农脱贫致富做的实事好事,也让初秋的乾坤湾更加妩媚多姿。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雄奇的黄河以弯折多而著称。中国人习惯用九字代表数量多,黄河何止九曲呢?在沿黄公路旁,有诸多蛇曲,它是河流冲刷后形成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延川黄河蛇曲是黄河干流上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有五个湾如有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盘龙湾)、乾坤湾、清水湾。乾坤湾我是第三次前往。第一次是2011年,那时途径景区的几公里是小道,越野车可通过,有段路得步行。第二次是2013年,通往乾坤湾的路正在铺设中。今年是第三次,通往乾坤湾的道路已全部标准化了,按一流的风景区建设,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应有尽有了。离开了壶口景区,下午2点多到达蛇曲公园的乾坤湾。

      初秋午后,来到乾坤湾,站在乾坤亭目远望,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此湾蛇曲弧度在320度以上,被人们称为黄河第一湾,湾的小岛上,民房、树木历历在目。整个湾内的岛屿、酷似略塌陷了一顶草帽。河湾西侧有一个沙洲小岛,被称为鞋岛。传说当年女娲在这个河湾中洗澡,被岸上的一个小孩看见了,女娲一怒之下用她的一只鞋相掷。鞋掉在河中成了一个小岛,小岛不高,但不论黄河水再涨多高,也没有淹没过。现在发展旅游业,为吸引游客开发者把这个小岛称作爱情岛。黄河在流经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和伏仪村一带时,形成的这个大转弯。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山林地带,黄河像一条巨龙在其间奔流不息,“S”型的黄河河道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村,就像黄河巨龙怀抱中的阴阳鱼,黄河古道是乾坤湾,也像传说中玉皇大帝把“河图”和“洛书”丢落在人间。更像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乾坤湾景区山顶乾坤亭里地面上,用大理石铺就的太极图,与山下的乾坤湾相对应,几份相似,几份合拍。一个在山顶,一个在河谷。乾坤亭立柱上“天地造化乾坤湾,伏羲推演太极图”的楹联,传说中三皇之一的伏羲在这儿居住,常来“S”型的湾道仰视天象俯视河山,创造发明八卦图和太极阴阳学理论,开创华夏文明的先河。据《延川县志》道光版本记载,今伏义村,清代以前称作为伏羲村。“羲”和“义”同音,意思相近,人们为书写方便,就把“羲”改为“义”。在地形图上看“S”的拐弯形状,河怀村和伏义村所在的两个山头,恰似两条平行的阴阳鱼,这是现实,也可能纯属巧合。下午6时,太阳的余辉染红了大地山川,乾坤湾被抹上了嫣红色,乾坤湾更加妩媚了。乾坤湾河缠着山,山抱着河,河里有山,山里有河,山河相连,水山相映,一阴一阳,结合紧密奥秘无穷。郁郁葱葱的青山上,几户农家升起袅袅炊烟。山坡上的男人女人,在掰着玉米棒子,打着枣树上的枣儿,乾坤湾,不仅秀美,而且是一幅美丽的初秋图画。

      太阳落山了,晚霞降临了,与收工的农人一起,走进程家大院,这是今晚我们下榻的住处。乾坤湾大舞台的文艺演出正在开始。先看演出,享受陕北文化的精神大餐。

      (五)神奇太极湾(9月20日)

      20日早晨,吃过早餐,采风团队又踏上蛇曲公园的行程。先到清水湾。清水湾在乾坤以南8公里。清水湾北面有条清澈见底的清水河,湾以河而得名。清水湾被乾坤湾略小一些,但被乾坤湾秀美些。据说清水湾是大禹生活过的地方。明清之际,清水湾店铺林立,有水陆码头是方园数百里的物资集散地,当时称清水关。1936年5月2日,毛泽东从清水湾渡口西渡黄河到达陕北。使清水湾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重要一笔。清水湾,采风困没有久留,以车览的形式走马观花的看了看。然后去弯曲度为310度的盘龙湾和旋涡湾,一睹湾的风采。

      旋涡湾离开沿黄公路向东约3公里。穿过一片枣林来到延川县延水关镇北村,村支书刘正樊带领我们向村北又行1公里多,又穿过一大片枣林来到旋涡湾西岸。旋涡湾北、西、南三面都是高约50多米的山崖,东方敞开,黄河水在湾里形成了一个“U”字型,由于道路阻碍,旋涡湾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开发和认识的处女湾。在湾的两岸拍照观赏1个小时后,我们返回上北村。刘支书领我们去旋涡湾时,已在家中安排人员给我们造饭。我们进入他的家中,观赏他家3孔大窑,2间平房和他家12口人的全家像时,饭做好了。刘支书给我们准备的是陕北饸饹面条,虽算不上美味,但饥肠辘辘的我们,每人都吃了两大碗,有些人还吃了3碗。吃完看表,已是下午3点。从早晨到下午3时吃中午饭的时间早过了,加上大多数人早晨未吃饭,饥不择食的吃2—3碗面条,吃完午餐,每人付老刘10元钱,全体采风团成员与老刘在他的窑洞前合影。李长纪老师又给老刘照了几张单人像,老李答应回宝鸡后洗出老刘的照片和合影照片用快递发过去。乘风团的旅人们给老刘出主意。旋涡湾风光这么美,村上把路修一下,开办一些农家乐,把旅游搞起来,不是件好事吗?老刘笑着说,我们也想过,只是没有那么多资金。老刘又说,现在政府让发展全城旅游,政府会支持的,我们也等着这一天呢!老刘“你办了农家乐,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会来你这儿旅游的”。在一片言笑中,我们离开老刘家,去下一个点——太极湾。

      太极湾,在清涧县王家河镇赵家畔村。村的东南边是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太极湾西窄东宽尾部园满,宛如葫芦状两面基本对称的。此湾像太极图,阴极是弯曲的黄河,阳极是黄土高坡,黄河靠着秦地的清涧,黄土高坡是山西石楼。人们把太极湾与乾坤湾相比美,南有延川乾坤湾,北有清涧太极湾,太极湾最佳观赏点是黄河西岸的寡妇坪村。村上有一寺院,据说是一个寡妇修建的,这个寺院已经破败不堪,有些沧桑感。清涧县为了发展黄河旅游,正在大兴土木建设新的寺院。站寡妇坪向四周瞭望,虽不能看见太极湾全貌,目击之处见其远窄近宽,远低近高,水流酷似园圈,山体象个馒头。山上枣林密布,成熟的枣儿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黄河太极湾清秀婉约,雄浑豪迈,磅礴大气。凡是到太极湾观光者,大多对寡妇坪这个地名颇感兴趣,我们也颇有同感。问建筑工地一位60多岁的当地农人,他告诉我们相传很久以前,太极湾上只有3个人,一对夫妇和夫妇的儿子,有一天,山上放牛的儿子摔到悬崖下的山沟里,在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时,夫妇两想到了上天。他俩祷告神灵,救救他们的孩子。并许愿,若救得了孩子,就给神仙修一座寺庙,天天侍奉。在神灵的帮助下,孩子得救了。夫妇俩从此搬石不止建寺庙。后来男人累死了,女人不忘诺言继续搬石修庙,直到寺庙建成。一个妇女为了一句诺言,修成寺庙,人们把这个村子就叫寡妇坪。

      中共中央前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欣然为太极湾题词:“黄河奇湾”太极湾——一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湾。
太极湾还在修建景区,修建者都对太极湾的理解更为深邃,正在建设的“太极圣境赋”,让人们对太极湾更加了解。

      《太极圣境赋》:
江河汤汤,日月消长,天地悠悠,古今杳茫,千年一瞬,一念八荒。
河水滔滔,昆仑滥觞;群山攘攘,止于高莽;虬龙奔突晋陕,峡谷漫溯。天成太极图,造化大罗盘。三山入环毂,二鱼跃涛间。仰观行云旋转,鸟瞰流水如环。秀色葱郁,瑞气氤氲,浑如蓬莱仙境波光潋滟,惊涛拍岸,若似碧霄云端。
河水之韵,非琴瑟可奏,峰峦之魂,非丹青能染。沙燕闹春,演绎百鸟朝凤;灯火宴夜,照彻秦宫汉轩。老鹰岩,十王殿,传续神话不老,讲述遗存悠远。
嗟夫,龙马河图,伏羲蓍例;神龟洛书,大禹分水;文王厄而演周易,陈抟隐创无极,茂叔理而臻太极。众妙之门,妙在太极。太极无极,一切皆在穹碧;太极有极,万类皆于圆内。星河灿烂,若出其内,洪波涌溢,还囿其里。相长相继,张弛因袭。经文历医,源出其间,儒道墨法,其后分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凝眸太极湾,赏河水曲突之美妙,悟太极哲理之要义,领易经爻辞之精髓,巡游八卦陈图,仰岫岩伟岸之雄奇,感人生胜败之相对,观前路伸曲之迂回。
嗟于!易有太极,极生两仪,而仪成四象,四象渲八卦,周而复始,九九归一,万物衍生,阴阳和谐。
诗曰:大道无形,全凭一心。胸怀大道渲太极,放眼长空志凌云,尽览古今英雄事,壮哉我泱泱中华!

      (六)黄河险滩虎口碛(9月21日)

      黄河有五大险滩,二碛是险中之首。位于山西面临县碛口镇和陕西吴堡县丁家湾乡。沿黄公路在二碛险滩旁通过时,凿山石修建了一个二碛公园。高筑在黄河右岸提防上,竖立着黄河二碛的天然大石碑。我们到达时是早晨九时30分。

      “碛”是指砂石积成的石滩,当河流经过石滩时,会形成起伏飘摇的景观,黄河二碛为仅次于壶口瀑布的险滩,其状观气势也略逊于壶口,所以被称为二碛。站在“黄河二碛”的石碑前观望黄河,左岸一条支流湫水河汇入河中,形成一个顶冲段。河水连年冲刷,河道被冲为碛,上下落差达10米左右。黄河从上游流经此处是300多米的河宽急收为50米左右,黄河干流中的水与湫水河的顶冲水汇合,河流湍急,骇浪翻滚,状如万马奔腾,涛声如雷震天,令人震撼称奇。过去二碛上行船被称为鬼门关,有不少船夫命归二碛,成为黄河行船最险的区段。我们到达二碛时,湫水河的支流水量不大,黄河干流上的水也不太丰盈,二碛段的险势看上去不算太奇险,干流上边没有大船行舟,也未感到二碛的奇险和船行的艰难。沿二碛公路旁的石台阶下到河床近观,情况马上与前观不同了。黄河右岸是天然的崖石,岩崖上是沿黄公路,公路南侧开出了一块空地,是可容纳约10辆中小型车辆的停车坪。河床右岸是高低略有些不平的巨大岩石,岩石下方是日夜奔流的河水裹挟的泥沙冲击的激流。站在河床右岸岩石突出的前端望河,脚下是呼啸着奔流着的黄河水,水扑打着岩石,能感受到岩石在水力作用下震颤。如果一个木船行在此处,就是行进在危险的风口浪尖。离开突出在前端的岩石向后退去,游人顿感到安全了不少。同行的女士们,拿出早已准备好丝巾,挥动在二碛岩石上摆出不少优美的动作,与黄河共舞,与二碛共舞。

      黄河二碛,又称虎口碛,大同碛。二碛是与壶口的奇险相而言;虎口碛是以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图腾和霸气与险峻来命名的,大同碛则是秦晋两省从历史到现在若即若离情投意合,“奉晋之好”为意称其名的。相传二碛同红龙城,军渡暗水浪,川口高石岩、黑脖子崖,并称黄河五险滩。因为有二碛这个最险的险滩,才成长起了碛口古镇。明清至民国期间,为避二碛的凶险,西北各省大批物资在碛口由水路中转到陆路,由骡马、骆驼共运运到太原、京、津、汉口,回程再把当地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可以说二碛盈育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碛口。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后,准备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在距离黄河二碛15公里的川口渡时曾深情的说过“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毛泽东讲的这个藐视指的是谁人?是帝国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派,还是什么?毛泽东以黄河作为人民和正义的化身,足见毛泽东对黄河的热爱和敬畏。古人曰:“不登泰山,不知天地之大;不登黄河,不知华夏民族之精魂。”不了解二碛的奇险,就不难理解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毅力和信心和实现中国梦的决心。

      在二碛黄河西岸,听吴堡人介绍,黄河二碛漂流今年5月25日试验成功,黄河二碛漂流成为挑战艰险,彰显中国人精神一张名片。

      (七)白云山听领袖故事(9月21日)

      白云山,一个著名的道教圣地。1997年夏公干来到佳县,曾到白云山道观。今天到此时间已过20年,那年仲夏,陕西省政府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宝鸡市一位副市长率市上有关部门参加,会结束后这位副市长率我们上了趟白云山,在山顶的真武大殿,他鼓励同行者抽签算卦,试试手气。时过20年恍如一梦,我们这些人大多退休了,我已退休3年,成为一个闲人。

      从黄河二碛出来,11时达到白云山下,景区管理人员看见我们的车上有“宝鸡市老年大学采风团”的牌子,查看身份证大多年过六旬,就格外照顾这批老同志,让我们直接开车到白云道观山顶,避免爬618级台阶之苦,而是由高处向下游览。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也叫嵯峨岭,因此山上终年白云缭绕,称为白云山。《佳县志》记载:明万历33年(1605年),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此山,观山势景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普济众生,被百姓尊为玉凤真人。在李玉凤的主持下,修建了白云观。明万历46年(1618年)神宗皇帝朱翊颁皆给白云山,并亲授《道藏》。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经历代修建,已占地200余亩,各类建筑物100多处,8万余平方米,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站在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巅上眺望。秦晋大峡谷从道观前穿过,峡谷中的黄河像一条巨蟒在峡谷奔驰。蓝天上飘荡着鱼鳞般的白色云彩。松柏苍郁下的庙宇,拜谒真武大帝的善男信女和旅游观光客,成了黄河右岸道观上的美景。徜徉在白云山的殿、亭、阁、楼间,看道家风韵,听道教故事,领略着道家文化,不少人更愿听中共领袖毛泽东在白云上的故事。

      毛泽东1947年8月来到佳县三次登上白云山,第一次是毛主席看到宫殿被砸得稀烂,部分壁画被涂挖,就对当时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说“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除牛头马面外,都要保存下来,不要毁坏”,并说:“你不信神,我不信神,老百姓还有信神的,毁坏了后人不知道这就是神”。毛主席要求张俊贤,你明天出个告示,要把这些文物保护起来。第二次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在白云山主庙真武殿与群众看晋剧《反徐卅》。看戏时,由于毛泽东个子高,他主动给群众让位子,演出后毛主席给群众剧团题词——“与时俱进”,以示关怀,鼓励和鞭策。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省委副书记蔡竹林,在考察这段历史事实后,把这段佳话制成一个石碑,立在真武大殿的西侧,以警示后人,学习毛泽东一切为民的思想。第三次是毛主席兴致勃勃来到真武殿打卦求签。得四十三签——“日出扶桑”。该签这样写到:“日出扶桑万里明,贵人喜气自享返。求财谋望称心意。若问求官定有名”。“几番辛苦起二更,只为平生利与民。喜得太阳出东海,光明无处不享返”。毛主席得此签后东渡黄河,率中共中央机关奔向西柏坡村,去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毛泽东白云山的故事,是历史史实,还是传说掌故,坊间,官方都有说法,真伪就由人们猜想吧!

      (八)黄河头顶上的古刹(9月21日)

      在被称作为石头城的佳县寻找香炉寺,生人还真有些不好找。我虽然是第二次来佳县县城佳芦镇,但与2011年4月的县城相比变化确实不小,高楼多了起来,大街小巷比原来规整了不少。县城不少地方在修街道,旧迹难觅啊!找一车子将我们拉到东城巷,终于找到进入香炉峰的街区入口。街口不宽约3米多,两侧是石头砌成的民居。沿着石板修铺的路面,在“之”字型的路上行约5分钟,老远就看见了香炉峰屹立在黄河西岸。佳县县城佳芦镇建在三面峭壁的石山上,一条不宽大的山梁像脖颈伸到黄河西岸,脖颈在向黄河岸边延伸中,好像被突然而来的外力所作用,在2米以外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石柱。柱与四周不相连,而是一个独立的20多米高得巨大石柱。可能是其形似香炉,这石柱被称为香炉峰,整个香炉峰寺庙形状如黄河上飘动的扁舟,两宽东窄,呈葫芦状;更像一个琵琶。靠县城的那一部分是琵琶尾,细小处是连接香炉峰5米长1米宽的人工天桥,把山城与香炉峰连接了起来。整个寺院分两部分,西边是龙王庙、娘娘庙、姬傲亭。东边是独立成峰一根高20米左右,周长15米左右,形似香炉的巨石,巨石建有一观音庙。2011年初夏来到香炉寺,香炉寺是绛红色的外墙,它掩映在初绿的山城之中,庄重而秀美。这次到香炉寺,寺庙成了乳白色,掩映在初秋的深绿之中,多了些清秀活泼。站在人工天桥上或观音庙上,东看吕梁山连绵起伏,如骏马奔腾,山西境内的村庄,城镇历历在目。回望佳县县城,被称为中国卢王堡的佳芦镇与天际相连。俯看黄河,蜿蜒从天际而来,波澜壮阔,有些进入仙境之感。过老县城城西门洞沿着“之”字型的旅游步道,逐阶而下,来到黄河岸边香炉峰的根脚下,抬头仰望,香炉峰巨石南是悬崖陡壁,下面是黄河水面。巨石顶似狮子头,香炉峰观音庙就建在狮子背上。修于明万历11年即公元1583年,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香炉寺道观,可以说是高悬于黄河之上的古刹。400多年后的1947年10月17日,毛泽东来到佳县县城后到香炉寺,看娘娘庙、空心寺壁画、碑文后,又过天桥来到香炉寺观音庙,面对黄河,深有感触的说:“黄河替我们挡住了帝国主义,只它这一条,就应该减轻它的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 毛主席站在香炉寺的天桥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构想开发黄河的愿景。

      下午6时多,太阳挂在西边的天际间,余辉照遍了秦晋大峡谷的一草一山一水,也把香炉峰照成了剪影。“香炉晚照”这一佳州八景之一出现在眼前。站在香炉峰脚下看黄河如涂抹了一缕金黄,蜿蜒曲折向前流淌。黄河上的桥梁,左右岸的公路也成了“金光大道”。山城的夜降临了,城区的路灯亮了,住宅楼灯亮了,跨黄河的桥上灯亮了,县城主要建筑物和香炉寺霓虹灯闪烁,裹着山城成了不夜城。一群摄影者用长枪短炮把县城的夜景,把香炉夕照和晚霞定格在相机的硬盘里,成为永久的记忆。

      (八)未看完的沿黄美景(9月22-23日)

      出佳县县城的佳县宾馆,沿黄河两岸继续北上。今日的日程是府谷县,主要是沿黄河的古代长城。领队考虑这段路程长,早晨7点就把大家喊起来出发了。车出城沿黄河右岸一路观景,走走停停2小时后过天台山景区,再前行十多分钟,沿黄公路上推起一大堆沙石土挡住了去路。好端端的公路,为何没土堆阻挡呢。没有人告诉这是何故,也没有指示说明牌说其缘由,看来这个阻碍物堆积的时间不行长。众同志下得车来,越过阻碍物——大土堆,向前行约半里地,一位挖掘机停在路当中,工人兄弟正在修这台掉了履带的施工机械。这里的路面上也堆了一大堆山体垮塌的渣土,大约有数十万方。一台挖掘机还坏了,停止了作业,看来清理路上的障碍物,短时间是难以完成的。带队的两位头儿与大家商量,怎么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有改道,另避蹊径。沿黄公路榆林市段,大多是新修的路,此处路断,绕是绕不过的。原来没想的由佳县到府谷,到达墙头镇,走完828.5公里的沿黄公路是困难了。

      离开黄河主干,到榆林市,这是大家一致的选择。到达榆林市后,可以绕行神木,再到府谷,达墙头镇。但这段路离开黄河主干,太偏了。大家是沿黄之行,离开黄河主干,大家都有些不同意。在无奈之下,领队将大家返回到佳县,上佳县到榆林的高速。住榆林市,在红石峡和镇北台游览,结束了不算完整的沿黄之旅。

      未走完的沿黄之路,待有时间再践行,这是次行旅行者的共同愿望。未看完的沿黄美景,我们还会再来的,等着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