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西岸边(一)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行走黄河西岸边(一)

时间: 2017-10-26 17:31 来源: 常崇信

      (一)谋划观光行程(9月17日)

       8月28日,陕西开通了黄河西岸的沿黄公路,途经渭南、延安、榆林3市12个县(市),72个乡镇,828.5公里,这是一条颜值极高的公路。过去黄河陕西段的公路,大多并不沿黄河,基本上是所在县城相连接。如今开通的这条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华山脚下的公路,基本上沿黄河而行,是一条产业路、民生路、致富路、风光路。沿黄公路正式开通后,经新闻媒体的宣介,一个走中国“一号公路,看黄河风光”成了热得发烫的新词语。不少旅行者、驴友走沿黄公路,赏黄河美景,成了丁酉初秋的热门话题。

      宝鸡华夏老年大学摄影研究班组织学员去沿黄线上采风,出发的时间定在9月18日。历时一周。虽然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有些著名景点去了不止一次,沿黄河720公里的晋陕大峡谷观光考察,尚是首次。沿黄河西岸而行是一个富集的旅行观光带,有山岳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内容庞杂而纷繁。建议以黄河为主线,观赏黄河西岸陕西境内与黄河相关的行旅。黄河晋陕大峡谷历史上曾是秦晋两国的界河,现在也是山西、陕西两省的界河。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同样是陕西、山西人的母亲河,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曾不止一次到黄河,那大多是蜒蜻点水般的观览和行走,并没有静下心里,观赏其美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次行走黄河西岸,长时间、无间隔、零距离与黄河亲密接触,与黄河同枕而眠,听黄河的涛声入睡,与初升在黄河东岸的太阳同醒,顿时幸福感油然而生。这次沿黄行旅,要多拍片,多看景点,多观察,把黄河的雄弘、伟岸、深邃,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下来,成为永远的记忆。用那笨拙的笔锋,不太熟练的摄影技术把黄河美景记录下来,变成赞美黄河的文章、图片,成为献给黄河母亲的歌。

      (二)渡口要隘游龙门(9月18日)

      黄河古称大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流淌了160万年的黄河从源头青藏高原玛曲出发,在内蒙古托可托旗与山西偏关县接壤处突然来了个90度的大转折,由原来的由西向东的河势调头向南,在黄土高原拉开了深邃峡谷——蒙晋陕大峡谷。陕西省新开通的沿黄公路,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市的华山脚下,我们的沿黄之旅从陕西韩城市的龙门开始。

      车出韩城市,沿黄河西岸向东北方向而行,30多公里的路程,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两山对峙的峡谷口。岸边的山是龙门山,又名葑山,铧兹山,安国岭,因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山上多紫荆、又称紫荆山。峡谷口当地人称其为禹门口,传说中是大禹治水所凿。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如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称龙门,也称禹门”,中国人妇孺皆知的“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此地。相传每年三月,冰化雪消时,有黄河鲤鱼游集于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三秦记》载:“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

      禹门口两侧是高耸的山体,黄河夹在峡谷中,从北而来,河宽不到40米。黄河之水从青藏高原千回百转奔波到此,在龙门受到两岸山体的挤压,破山峦而经出,有些急不可待,争先恐后,直泻而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诵颂黄河龙门时用:“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来形容黄河之水急于出龙门的情景,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形容黄河之水在龙门前的气势。黄河从禹门口而泻出,河床陡然变宽,河水在40米到10公里的河而上摆动,像压缩的身躯在此间变成舒缓而放开手脚,在宽敞的河床上自由的流淌着,形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河势走向。

      2011年初夏,笔者公干从山西河津黄河东岸,来到禹门口下的黄河滩面上,观禹门口的雄险,黄河水出禹门口的自由潇洒。黄河由不足40米的峡谷破口而出,变成宽敞的大河。今日站在禹门口西岸半山腰上东眺,禹门口公路桥、铁路桥、铁索桥和正在建设的长4566米的——禹门口连接秦晋两省的黄河龙门大桥,是这里几乎成了中国近现代桥梁的博物馆,让不很宽畅且密匝的禹门口几乎有些喘不过大气来。禹门口黄河上的交通变化,折射出黄河交通由近代向现代变的历史印迹。

      溯河而上在两峡峙的黄河中逆水而行约5公里是石门,涛涛的黄河仅60米宽。黄河西岸一侧山体上“龙门”字样,镌刻在石崖上,繁体的“龙门”两字苍劲而有力。问及船老大这字是哪个年代的,船工笑而不语。后来他看看远处的山峦,看看近在眼前的黄河水,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知道是哪年月刻的,老辈们也不知道,看来是有些年代了”。一座乳白色的拱型桥横跨在“龙门”之上,拱型桥下的蒙华铁路黄河龙门桥,横跨龙门两岸陡峭的山体下,黄河之水从龙门流淌,龙门铁路桥钻山过涧而过,它是黄河上第27座桥梁,更像是屹立两山之间、黄河之上的一个艺术品,给险峻的黄河,增加了新的妩媚和美感。它是长1837公里蒙华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控制工程,也是人类征服黄河天险的一个艺术品,一个杰作。站在沿黄公路上看此工程,感到龙门上的美景不是人们建出来的,而是从两山之间,从黄河之上自然天成长出来的,它是人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力作,它给黄河增加了无限的魅力,它让黄河更迷人了。

      龙门不仅是水上要道,而且是秦晋交通要隘。历史上是秦晋两国的天然边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秦从禹门东渡出晋、虏晋惠公。唐高祖李渊在隋大业12年(公元610年),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靖康元年(公元1120年)金将娄宿越龙门冰桥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打翻了明王朝。抗日战争时,黄河是日本侵华的最大障碍,1938年国民党新编第八师,在龙门基层抗日,阵亡将士290人,烈士的忠骨就掩埋在龙门山南麓。就是在这些与日寇的战斗中,日军的火炮将千余年的大禹庙等,文物古迹、亭台楼阁摧毁殆尽。龙门有知,会感知中华儿女抗击敌寇的英雄壮举,也为文物古迹毁于敌寇而感到是国耻,禹门口下黄河东岸的“禹门抗战烈士纪念碑”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抗战故事,告诉人们不可忘却的国耻啊!

      (三)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9月19日)

      一般旅行者在晋陕大峡谷中旅行,大多选取顺河而下,先看壶口瀑布,再下行看孟门山景观,最后到龙门,观赏被称为黄河三绝的这三个景区。这次沿黄旅行是溯河而上,先到了龙门,上行约40公里到达壶口景区,再到壶口。

      下午6时,初秋的陕北高原已经有了深邃的秋色烙印。太阳已压在黄河西岸的山头上,再看景点已经不可以了,只好先住下来,明天再作打算。住宿在黄河西岸孟门山旁的假日酒店,虽还不是旅游旺季,住宿的客人还不少,不太宽畅的酒店门前,停了不少旅行大巴。住宿的房子很小,小到只摆两张床,一个很小的卫生间,两人在房间走动都需错位而行。在壶口景区来过几次,住宿还是头一次,能在黄河壶口住一宿,头枕黄河而眠,也是今生之一趣事。与黄河同呼吸,与黄河瀑布的涛声和睡觉的鼾声交织而眠,也是三生有幸啊!晚上睡了个好觉,清晨起来来到黄河岸边的孟门山。来壶口瀑布多次,上孟门山还是第一次来。晨曦从黄河东岸的山边升起,光束像一把把锋利射线,撒向黄河两岸的山山峁峁、沟沟汊汊,把大地染成了一抹淡黄色。黄河水的黄色与太阳光线相遇,河水更多了几份深深的黄色。旅行中的我们,衣着被涂上了淡黄色,景物和行人也显出了几分柔美和秀丽。

      顺着假日酒店向河谷的柏油马路,走进孟门山。孟门山原来是一座小山,古代称“九河之蹬”。此山阻塞河道,引起河水雍堵四溢。传说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璧为二。站在西岸眺望似山又像门的孟门山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是一个巨石型河心岛。河水被分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过了巨石后河水又合为一股,形成“十里龙槽”的一部分。

      壶口“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古诗有“回时雾雨迷壶口,雨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传说古代有位地方官奉调入京,乘船沿黄河而下,晚宿孟门山,观小岛夜景,看见明月高悬,映入河中,虚虚实实两个月亮分外好看。踏月赏景中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佳句。“孟门月夜”成为壶口美景之一。可惜昨夜入住宾馆,大家鞍马劳顿,未出来逛孟门,误了观赏“孟门月夜”的时光。今晨进得孟门山,见巨型神龟雕像,龟背上有大禹雕像。南面石崖上,清代雍正年间郡守徐洹瀛题写的“卧镇狂流”是黄河奇景的真实写照。孟门山千万年间,迎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昂首挺立,永立潮头,任水滔天,终年不没,显示出一种精神力量。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境内,河东岸是吕梁山,河西岸是黄龙山。壶口瀑布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北方富有特色的大型瀑布,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色瀑布。《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明代有诗人写《壶口》一诗曰:“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头,三鼓鲸鳞敢负舟”。黄河在秦晋大峡谷中流淌,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多米的河水突然收束为一槽中,形成马蹄状特大瀑布群,主瀑宽40米,落差30多米,年均1010立方米/秒的水量,从断层石崖上怒吼而下,几里处都可听见其水声,有着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气概,感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状丽景观。

      黄河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它是瀑布水力和自然侵蚀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尚书 禹贡》记载,约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着孟门山,而现在距孟门山3000多米。2700多年壶口瀑布以每年1.1米的速度上移。从地学的视角看,用1年做时间长度变化几乎微不足道,但在长百年千年的时间中考量,它却是惊人的。这就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持之以恒的力量。

      壶口瀑布是一个天然瀑布,我多次来壶口,从山西和陕西两个角度观瀑布。骤然被两岸束缚的黄河上宽下窄,在3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如同在巨大的壶中倾出,故有“壶口瀑布”之称。壶口瀑布美景千姿百态,随季节而有所变化,“谷涧响雷”是巨涛激起十米多高的浪花,远看“水里冒烟”,阳光下有时会引导出“彩虹天”的美景,“十里龙槽”是瀑布侵蚀切割形成的长4.2公里,宽30-40米的水槽;“石窝宝镜”是瀑布基岩上水流冲蚀槽及大大小小流水携带砂砾的侵蚀形成的坑。严冬时节,壶口瀑布会形成美丽的冰瀑布奇观。

      壶口瀑布落差大,水流湍急,给水上行船带来不变。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而下的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的龙王庙处停靠,将货物卸下,人力运到壶口下边的码头,再装船行船。在壶口上游到下游码头间,需要人力将船运到下码头,这就形成了一个旱地行船的景象。如今,黄河两岸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飞速发展,旱地行船已销声匿迹,留下昔日行船的痕迹。

      徜徉在壶口瀑布,在壶口瀑布上游10多公里处要修建一座古贤水库大堤的概念一直在缠绕着思绪,为何要修此大堤呢?是防洪、抗旱、水资源调配,还是防下游冲刷淤积,百思不得其解。本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水坝建设进行认真反思时,我国却掀起了大堤建设热潮。以黄河为例,有人做过统计,现在黄河主干上建的大坝,能盛满现有黄河的水量的数倍之多。2006年统计,黄河主干上有18座大坝,还在建的有7座。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9期刊文指出:黄河上游(鄂陵湖到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在已建成24个梯级电站的基础上,仍在17个项目规划及再建。黄河中游(河口镇到河南桃花峪)有万家寨、龙口、天桥、三门坝、小浪底等大坝,现在正在规划4个大型水坝,古贤大坝就是所有水库的一个。有专家认为黄河上现有的水库调节汛功能已经足矣,修这么多大坝,用来调水发电。仅用于水电,那么核电、风电等也可以用吗,何故盯上黄河呢。据有关资料,世界河流水资源利用率40%是极限,黄河早已过了这个极限,以至于断流的现象不时发生。在壶口瀑布上修大坝,世界唯一的黄色大瀑布将不复存在了。有人会说,人工调节的水库也可以形势瀑布。是的,它可以形成瀑布,但是它还可以把黄色瀑布变成清水瀑布,但同时也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然神、黄河魂变了人工神,那还能叫黄河壶口瀑布吗?那个激励中国人的黄河在咆哮的呐喊,将成为小绵羊式的声吟,这对得起我们这个以黄河而著名的河流吗?对得起历史责任和担当吗?有人会说,上游修大堤可以有限拦沙,这是事实。经过几十年的水保治理。现在黄河泥沙已大量减少,以至于不少专家学者说黄河清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显示,近20年来经过水保措施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黄河水沙变化研究”认为:降雨对泥沙减少贡献率为20%,生态水利工程对泥沙减少至为80%,减少量为年均11.06亿吨。把黄河的泥沙留在一些在中游河道或输入黄河入海口,那个更是有生态意义呢?在中上游泥沙已经大大减少的情况,有些沙留在下游、入海,并不完全是坏事。调沙调水,并不是不要沙,而是水泥比例合适。有沙成为建筑材料,也是必须的。让河流进黄海,每年造数万亩滩涂,以后变为良田沃野,也不是坏事。让滩涂变成海上石油的开发平台,也是一个理想选择。如果古贤大坝修了,壶口瀑布没有了,我们对不起黄河母亲,也对不起黄河儿女。我认为,黄河壶口上游的大坝还是不建的好!给中国人留些黄河文化的精髓和念想。有些人确实要在黄河主干上建大堤,那就在黄河壶口以下修吧!,只有黄河上,世界第一黄色瀑布在,中国人就能睡个安稳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