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的“红飘带”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巍巍太行的“红飘带”

时间: 2017-08-17 09:52 来源: 省引汉济渭办 田晓钟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战太行,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这首《红旗渠》纪录片主题歌《劈开太行山》的豪迈词曲生动体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干群一心、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至今听起来都感人脏腑,催人奋进。在“红旗渠”参加培训的3天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正如习主席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一条哺育林县人民生命的清流,穿越巍巍南太行的悬崖峭壁,宛延曲折1500公里滋润着林县大地,织出了一个“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的美丽画卷。水是生命之源,涌动在“红旗渠”的这股生命清流,绝不是造物主的恩赐,它是共产党人带领群众前赴后继,埋头苦干干出来的。十年间,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七上太行,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修渠的千难万险,林县人民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削平1250座山头,钻透211个隧洞,架起152座渡槽,在当时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条件下,建设这样宏伟的工程没有意志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党性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周总理把红旗渠称赞为代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两个奇迹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人们把红旗渠比做“人工天河”是名符其实的。

      古有精卫衔太行之石以填东海的传说,今有中国林县十万开山修渠者的活愚公。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解决林县人上千年来干旱缺水、雨大洪涝的局面,林县县委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于担当,敢想敢干,决定向大自然开战,在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叠生的太行山上兴修水利,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英雄气魄。红旗渠修建之初的叫法是“引漳入林灌溉工程”,为体现修建红旗渠的革命精神,为鼓舞修渠大军的斗志,为体现党的领导无处不在,1960年工程指挥部把该工程正式更名为“红旗渠”,从此“红旗渠”就有了革命精神的内涵,真的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了太行之巅,影响着当代人,激励着现代人。今天,每个到过红旗渠的人都会为它的壮美而感慨万千,这种感慨既来自于对他伟岸的惊叹,我想更深的层面应该是他蕴藏其中的精神内涵。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党群一心,干群一心,越是困难越向前,相继涌现了“铁姑娘营”、“青年突击队”、“李改云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邱少云突击队”等无数个英雄集体,他们就像迎风漫卷的红旗指引着修渠大军勇往直前的方向。我站在红旗渠上看着这雄伟的“人工天河”,脑海中情不自禁浮现出了当年十万大军战太行、万面红旗迎风展的壮观景象,面面红旗连接起来多像一条舞动着的“红飘带”,舞动在太行,闪烁着集体主义的精神光芒。

      易经中有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县人民就是要在绝望的大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常言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生存环境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但是,人也可以改造环境,大自然永远厚爱那些为命运苦战的人们。上世纪60年代修渠之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各种困难接踵而至,数不清的困难没有吓倒林县人民,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等,宁愿流血、不愿苦熬,凭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迎难而上,开始向大自然宣战,没有工房住岩洞,粮食短缺野菜补、工具坏了自己修、石灰没有自己烧、炸药没有自己碾、仪器没有土办法。甚至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也毫不退缩,据统计,修建红旗渠共有81名干部群众牺牲,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才17岁,施工负伤的人数不胜数,无论是空中除险英雄任羊成、放炮能手张买江、救人英雄元金堂,还是为了烧石灰掉进火坑烧伤不休息的范景库、爸爸牺牲了儿子接班修渠、哥哥牺牲了弟弟接替顶上,绘制第一张红旗渠工程设计图的吴祖太新婚在工地上、牺牲在隧洞中,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感人至深。当在体验教学点“青年洞”前,实际观看了当年凌空除险,铁姑娘们双手扶钎,凤凰双展翅的实景再现后,联想《红旗渠纪录片》中的影像和《红旗渠纪念馆》中的图文,使我深深体会到红旗渠的建设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箴言,可以说红旗渠流淌着的每一滴水都凝结着干部、群众和英雄们的心血和汗水。汩汩流淌着的清流,就像是浸透着英雄鲜血的“红飘带”镶嵌在太行之中,永不褪色,令人感怀。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看过《红旗渠记录片》和到过红旗渠展馆的人最耳熟能详的几句话应该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以一锤一钎的愚公精神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话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党和领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党员干部和人民的鱼水关系、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不能无限高估精神的力量,但也决不能低估时代背景下精神力量的可贵,那个年代毛泽东思想就是人民心中的“粮食、武器、方向盘”。修渠过程中,许多人是背着毛主席著作战斗在工地,白天吃着野菜,抡着大锤、爆破岩石、开山凿洞,晚上借着煤油灯光学毛选,学黄继光、董存瑞、长征精神,那是一种何等的精神情怀。杨贵书记、李贵县长走在修渠大军队伍的最前面,决不会有人质疑他们在做秀,“二贵闹太行”也决不是调侃,是人民群众对他们最朴实的赞扬,因为人民群众相信他们是造福人民的领路人,有了他们就有了主心骨。正如杨贵书记说的那样“那个时候啊,千人千双手,万众一条心,群众和党一条心”。李贵县长一个人掌管着修建红旗渠的几千万资金,十几年里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人民相信他不会谋半点私利,临终没有为子女留下任何资产,却留下了良好的家风,是廉洁自律的真正楷模。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个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们精神境界却很高,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就是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听一听那时的口号“红旗飘飘迎风扬,我们意志坚如钢,那怕悬崖高万丈,漳不入林不还乡”,“寒风呼啸万丈高,姐妹高山把心表,不怕石硬冷风吹,定叫漳河把地浇”,“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窟窿”。再看一看那时给各建筑起的名字“创业洞,团结洞、青年洞、夺丰渡槽、曙光渡槽……”。总之,处处体现着难而不惧的正能量,无不令人震撼。听课中,当老师讲到修建红旗渠十大建筑之一的曙光渡槽(长550米、高16米、顶宽3.5米、底宽5米)时,万人大会战,仅用了56天就建成的事迹后,发出了一片感叹声,当年人民群众那种为革命修渠的冲天干劲,黑夜当成白天干的工作热情是当代青年人想都想不到的。百闻不如一见,没到过红旗渠的人也许认为他只不过是一条渠,只有真正到过红旗渠以后你才会体会到,是在根本不可能修渠的悬崖峭壁上建成的径流量那么大(25立方米/秒)的渠,令人叹为观止。千年期昐,一朝梦圆,英雄的林县人民修建的红旗渠,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设计获国际经典大奖,事迹感动了无数后人,而由此孕育出的“红旗精神”更具有恒久的精神魅力,是党的优良传统的升华和积淀,必将载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必将成为激励后人的楷模,必将成为凝结在人们心中永远的“红飘带”。

      长渠如歌、高山为碑,英雄涅槃、日月同光。英雄的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定格在了太行山上,从此林县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离开红旗渠那天,走在笔直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上,看着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郁郁葱葱的绿化林带,花团锦簇的园林景观,处处彰显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坚信林县人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一定会在“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新征程上创出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红旗渠作为上世纪60年代农业战线的模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作为水利建设史上的典范被世界公认,作为当代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之无愧,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未来,作为水利人都要把红旗渠精神这座精神丰碑作为榜样,传承发扬,作为陕西水利人,就是要在“水美陕西、水润陕西、水富陕西”的征程上砥砺前行,作为“引汉济渭”人就是要在洞穿秦岭、综合难度世界第一的宏大工程面前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发扬红旗渠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十六字”方针,把刚性治水、柔性治水、系统治水的科学理念贯穿始终,为陕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助力加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