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热的出奇,没有一丝雨的影子,陕北却暴雨洪水频发。
我在新闻上看到,榆林、绥德、子州相继发生暴雨洪水,视频中骇人的洪水把多辆汽车冲的随流而下,原本的水泥路面被洪水冲成了壕沟,很多商铺都进了齐腰的洪水,街道上恶浪滔天、流速很快、水量很大,城市中间涛涛的水面起伏汹涌,水中飘动着汽车、家具、财物等,子州的洪水都漫上了高速路。
洪水猛于虎,洪灾给人的教训是惨痛的。最近报纸上频繁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的字样。我在思索着,是人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出了问题?还是对大自然的不尊重?亦或对环境的破坏出了问题?让大自然如此无情?不管怎么说,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了。
我是水文职工,我曾经从事过多年的河流观测,虽然没有太多理论和专门的研究,但从感觉上去判断,之所以会产生灾害,原因有五。一是盲目开发,与河争地,缩窄行洪河道,在洪泛区搞建设,有的甚至改变了河道行洪路线。一旦遭遇洪水,泄洪不及时,洪水就会泛滥。在陕南的很多地方,由于改变了河道,新修的河堤被洪水冲垮,洪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河道行进路线。二是很多河流被拦腰截堵,建起了拦砂坝、橡皮坝、水电站、景观水域,挡住了洪水的去路。不仅如此,把河水截成一段一段,时间长了,河流生态完全会被破坏,生物圈和生物链会发生改变,原来河堤上的蛇,水中的青蛙、鱼类、王八等随处可见,现在杳无踪迹了。三是植被大面积破坏,从根本上动摇山体植被拦蓄雨水的功能。树木、农田、植被面积减少了,水的涵养功能大幅度锐减,特别是在楼房林立、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水的涵养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很多地方在山上建休闲公园,破坏了森林植被等等,所以普通暴雨都会致灾。四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地表硬化大面积增加,雨洪产流汇流提速。五是大量矿山的开发,尾矿的排放,导致江河水质每况愈下。这些因素更加凸显了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
自然界的各种物种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编织着错综复杂的生物链条。每一根链条的断裂,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可能招致一些未知的灾难,生活在这个互利共赢的世界,每一个物种都有着它独有的价值,不要等到它濒临危险的时候在想着去改变他。只有尊重大自然,保持自然生态和生物链,建设的时候多考虑水利观点,多考虑水文概念,少一些人为干扰,普通暴雨绝对不会致灾。
我到过一些地方,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城市建设和乡村改造。旧建筑不断被拆掉,郊区和农村不断被“圈地”。原来的小麦、玉米、水稻地都给填平了,不是变成了休闲公园,就是变成了林立的楼房。但是如果保持原来的自然河流生态,保持原来的杨树、柳树、核桃树、柿子树、油菜花,保持原来的田园、麦地、玉米,至少生物圈、大气圈、水环境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人永远都要尊重大自然的。人本身就是要顺天应时,冬天接受寒冷的刺激,夏天体验炎热的考验,让身体出出汗。而如今我们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太舒适了,身体迟早会出毛病。同样,当城市大面积变成混凝土地面的时候,降雨无法正常补给地下水,城市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城市地表不仅会出现不均匀沉陷,还会出现用水危机?要让城市地表有一定的“呼吸”面积,用耕地或者绿地来接受雨水,城市雨水下渗能力提高了,就不会出现大面积积水。地表、河道、大气都形成了原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内涝就会减少。
我们的确要尊重和珍惜耕地和泥土地,尊重河道里的生物圈,尊重湿地,尊重水文规律。终南山道家始祖老子说过,道法自然。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我认为我们的建设规划应该进行一次革命,一次回归自然的理念。要将自然重新带到我们的面前,让生活、生产、建设回归自然,永远不受暴雨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