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河 龙 王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泾 河 龙 王

时间: 2017-04-21 09:16 来源: 陕西省引汉济渭办主任 蒋建军
        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当我把为写这篇文章的基础资料搜集学习完,有点底气开始用键盘敲打第一个字时,时间是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这个日子恰好是农历丁酉年二月初二—中国传统节日“龙台头”。中国民间认为,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正是龙欲升天的日子。这时,我国进入仲春季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人们开始准备春耕、播种了。此时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关中有民谚“春雨贵如油”。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是热冷空气对流频繁、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传说此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于每年的这一天,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参与亲耕。以后历朝历代都承袭并延展其内涵。到了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时至今日,到了这天,全国各地还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来祭祀龙神,今年,西安就在汉城湖的大风阁广场举行了一场抖箜竹、舞长袖活动来纪念。我国北方很多地方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踏青、炒豆花等。

      从“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的传说和流传至今的民间习俗看,龙崇拜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追求。它顺应了中国农耕社会和水资源短缺的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讲:龙型来源于水型,受江河曲美之形影响,是江河之水的人格化。于其说民众长期对龙崇拜,不如说我们这个民族对水一直以来充满了敬畏和崇拜。而这一观念形成与发展,与泾渭流域有着紧密重要的关联。

      一、龙、龙崇拜起源、形成之遐想

       科学家说地球形成的时间大约在45亿年前,生命体的出现有十多亿年,而人类的出现大约在百万年前(到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是蓝田猿人,距今大约115万年)。从猿人进化到半猿半人人类用了大约100万年的时间,在旧石时代又用了20万年左右(20万年前到1万年前),从1万年到距今6000年前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参阅顾颉刚《国史讲话-上古》-上海人民出版社P9)。恐怕到了这个阶段,人才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的真正的人—有思想智慧的人。看来,人类的诞生和地球的诞生时间相比,是太晚太晚了。地球的演化环境是人类诞生成为必然,而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下来,必然要适应地球给他(她)演化出来的环境。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和地球演化出来的其它生命体一样,需要阳光、空气、水。想来,我们远古祖先当时享受的阳光和吸纳的空气不知比我们今天要好多少倍,而且是不需要净化器的,是不费吹灰之力、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能得到的。唯有水是要靠自己想办法找了,好在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这和一个成人体内的含水量比例相当,不知是否是天地的安排。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水起到了化学反应剂和润滑剂的作用,直接促进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当时只要是水就能用,不像今天好多水是看不得闻不得,更别说用了,而且当时是水多人少,找起来并不难,否则,地球上就不定有我们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致认为,先祖们是逐水草而居,过着鱼猎和依赖水的生活。然而,水有利害两个方面,在和水长期共处下,人们逐渐从单纯的依赖水,发展到崇拜水、畏惧水。由于生产力低下,对水害无能为力,到了“智人”时代,就受居住环境的影响,臆想出各种各样的神来庇佑自己,从而产生了许多与水有着密切联系、奇异虚幻的故事和传说,我们可以称之为“水神话”。这样也就形成了水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现象。你看:盘古氏开天辟地(中国的道教思想可能受此启发),他的血管变成了江河,血液变成了河水(今天我们还在说江河是大地的血脉),汗水成为大地的雨露。中国第一个水神共工氏被火神祝融氏打败,一怒之下撞坏不周山天柱,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情急之下,女娲炼成流质五色石,补全了天地、吸干了洪水,擒杀了黑龙(说是共工氏放出来的,我以为这个黑龙就是共工氏的化身,看来作人作事都要有底线呀),这也是最早出现在传说中的龙,它的出场就惊天动地、很不平凡,和洪水紧密相关,和中国的治水紧密相连(共工氏是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治水领袖,用堵的办法,失败了,罪名只能由他背上了),奠定了它在中国诸神,尤其是水神中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有意思的是传说伏羲氏和女娲是兄妹,他是在甘肃天水渭河边的八卦台上受河流的S型河岸和水的流动变化启发悟出了八卦图,而八卦的发明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人类的避灾—尤其是洪水灾害,这对以后龙的主干之曲线演变、内涵的丰富不无影响。

       现在,让我们第二个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出场。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共工氏所创之法--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 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 昭公十七年》)。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 海内经》)。

      禹是我们要说的中国第三号治水英雄,他是历史上直到今天的一个家喻户晓、充满正能量的一个人物,更确切的说是一个人神,是中国龙的化身和代表,到今天人们说起来还往往称其为禹龙。禹是黄帝的第五代玄孙,他比前人聪明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用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取得治水成功。且在这段治水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以自身为龙的优势解决了许多问题,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许多只兴风作浪的孽龙,使其转而帮助他治水。实际上龙这个形象来自部落时期的动物崇拜,每个部落有自己信仰的动物神。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史记》中有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木在五行中属东方),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龙也随因治水建立的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因“中国的历史此夏以来才开始清晰起来”,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开始生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神话,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生命史前状态的追忆,是对自己文明出发点的想像。它饱含了这个民族对生命创造与文明创造最原初的理解(参阅孙皓晖《国家开端-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水神话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治水的社会,是一个农耕的社会。它绵延了中国上下五千年,而且还在继续与深化。龙这个形像,我以为主干取此江河之形,鳞甲来此水的波涛,色彩得于水的斑澜,变化受启于水的丰枯,“九似”源于环境的不同。

       二、龙崇拜到龙王崇拜是从自然神到人神的崇拜

      陈绶祥先生在他的《中国的龙》一书中,将龙形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殷商以前为第一阶段,是类龙形象时期(龙的标志诞生在殷商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笔者想,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应是五花八门,主要是受各氏族所居住周边环境及所能猎食的动物或不能猎食动物的影响,形成自己氏族的图腾,这个图腾反映本氏族对生命、生死的朦胧认知,对食物、丰年、雨水、繁殖、土地的渴望,是一个渐渐向类龙形的灵物崇拜演化,祭龙祈雨是无规则、无时间表,应该是以个人或氏族为单元的随意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夏初之前的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全域出现的大洪水,治水把夏、商、周、秦四大氏族联结到了一起,这对四大氏族不同的图腾的融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治水的过程中,以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碰到的困难是巨大的,为凝聚人心、增强大家治水的信心,借助神灵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也应是经常的。又因治水是主要任务,水形、水势、水色对图腾的趋同演化有决定作用。这恐怕是殷商时期有了龙的标志的主要原因,而商人是最崇拜鬼神的,这也对龙的崇拜深入人心起到很大作用。是一个自然神的崇拜的期,神、龙还没有被人格化。第二个阶段是周末至隋唐,是龙形确立时期。还有好多学者认为,龙的大致定型--判断的标准是龙形为“九似之物”(鸡爪、猪头-食欲的象征;蛇身、鱼皮-性欲的象征;鹿角、羊须、麒麟尾-安全欲望;牛头、虎眉-攻击、自尊欲望。这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很相似)在秦汉时期。我以为这期间有几个事件促进了龙崇拜。一是周灭商后,迁了很多商民到周的境内,即今天的泾渭流域一带,这些人大部分是原商的贵族,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有文化的人,这必然把商的鬼神文化、祭祀习俗带到并深度影响周的京畿之地(周长处西垂,当时的文化应该并不发达)。二是周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农耕文明对风调雨顺有比商更迫切的需要,对能呼风唤雨的龙崇拜更真切。三是周族长期活动在泾渭,尤其是泾河上下,泾河的河型、水涨水落、日落日出时的色彩变化及周边环境是渗透在周人骨子里的,在融合商人的龙形、龙祭祀习俗时一定会将这些融进去。四是周人把自己的子弟、姻亲、朋友分封到全国各地,搞了很多封国,也就我们说的“封建”,这些人也是文化人,也要把他们骨子里的东西推广出去,他们本身就是决策者,做这些很容易。所以,这一时期,带着泾河气息的龙形对最终龙的定型影响很大。这一时期龙崇拜是从自然神向人神,即从灵物崇拜到神权崇拜的渐进期。唐代以后是第三阶段,是龙形完善和内涵丰富期。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是龙代表了皇权,被天子垄断。二是从龙进升成了龙王。不过很遗憾,龙王一词并不是我们自产的,而是来此于西域。是唐僧取经的伟大功绩之一(想来和周朝时在它的封国里推广有泾河气息的龙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文化交流的成果。是文化交流生命力一个具体体现。在这里,龙不但被晋升
为龙王,而且一下有了八个、十个龙王。第一次出现龙王的名称是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龙王有八大员。它们是: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随后的《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么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到了明清时,为了使这些龙王更本土化,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被定为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到了宋徽宗给龙王封王后,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名称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履行他们的职务。中国也从唐开始从龙崇拜走向龙王崇拜,从灵物崇拜走向神权崇拜。应该说,这使中国社会凝聚力更强、大一统思想更牢固、民族精神更丰富。

       三、泾河龙王与《西游记》

       泾河龙王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水神形象,得益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的《西游记》。泾河龙王第一次出现是在《西游记》的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因为袁守诚能够算出泾河水族的位置,泾河龙王非常生气也非常恐惧,就去长安城找袁守诚的麻烦,让他算下雨的时间点数。结果袁守诚算对了。泾河龙王就想了一个非常非常蠢的主意,私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结果被玉帝知道。触犯了天条。被魏征在梦里斩了。故事的大致梗概是: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这人的来头倒也不简单,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话说有一群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袁守诚在长安西门繁华大街上卖卦,生意自是十分兴隆,泾河龙王寻到卦摊前,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向袁守诚问上一卦。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随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泾河龙王自认身为司雨龙神,那凡人袁守诚怎么可能比自己还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时辰,这场赌赛,自己定是赢了。谁知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和袁守诚所言不差分毫。龙王虽然大惊失色,叹这世间竟有如此通天晓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泾河龙王次日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雨后,龙王又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私改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明日恐难免一刀!"。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徵处斩,那魏徵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王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王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唐王吃了一惊:"你是何人?朕当救你?"。龙王道:"臣乃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贤臣魏徵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唐王见它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徵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唐王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徵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翌日,唐王退朝之后,独留下魏徵一人,宣上金銮,召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徵有些坐立不安,唐王暗笑,又命宫人取过棋枰,要与魏徵纹枰论道,魏徵不敢不应,只能谢了恩,与唐王对弈。魏徵棋力高强,唐王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王已呈败象,不由低头陷入长考,待到唐王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徵,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唐王笑曰:"贤卿真是匡扶社稷之心劳,创立江山之力倦。"唐王任其盹睡,更不呼唤,眼见午时三刻已至,想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忽而伏案之魏徵,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王恐因天热,心疼贤臣,便亲自为魏徵打扇,凉风徐来,魏徵密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突闻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王起身观看,却是徐茂功,秦叔宝等人,秦叔宝手中提有一物,见唐王在此,便将那东西掷在地上,那东西滚到唐王脚边,竟是一个血淋淋的龙头!那龙头须发戟张,一双眼还未闭合,正正瞪着唐王。唐王吓得后退,惊问:"此乃何物?"秦叔宝答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魏徵被喧闹声惊醒,步至唐王身边,俯伏在地道:"臣该万死!适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恕臣慢君之罪。"唐王道:"卿有何慢罪?且起来,但看这龙头,却是何说?"魏徵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此龙是臣适才梦中所斩!"。唐王闻言大惊:"贤卿困睡,并未见动身,更无刀兵,如何斩却此龙?"魏徵答道:"此龙犯下天条,当被臣于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唐王心中一时悲喜不一,喜者,有魏徵如此能人豪杰相助,江山岂有不稳之理。悲者,梦中曾许救龙,岂知竟致遭诛,魏徵更是借自己三扇凉风之力才斩了龙王。无奈,唐王强打精神赏了魏徵,众人散去。入夜二更时分,唐王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王朦胧睡去,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唐王身边,擒住其手直呼其名:"李世民!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亏你允诺救我,不救也罢,怎还助那魏徵追斩我?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唐王有口难言,惊的汗流遍体,怎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至此连续几日,唐王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唐王病重,鄂国公尉迟恭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二将军劝慰唐王,秦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唐王准奏,二人谢恩而出。当日晚,两位将军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王因此安寝无事。虽有二位将军把守,皇宫清静了几日,但唐王终究不忍二将辛苦,为难两人夜夜守候,便寻那丹青妙手,将尉迟恭秦叔宝披挂在身的真容绘于宫门之上,前宫门从此夜间无事。而两位将军的威风仪容,就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门神。可见,泾河龙王还是蛮历害的。他不但让当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盛极一时的唐王李世民在阴曹地府走了一趟,而且给国人留下了两个永久的门神。如果说,《西游记》前八回是对这本传世之作的铺垫的话,那第九回就是全书故事的一个开端。用泾河龙王开书之篇,不知是远在淮安的吴承恩对泾河情有独钟,还是在此之前泾河龙王就对他影响很大,仰或是说唐僧取经时首先是出长安城,沿着汉丝绸之路北线泾河溯源而上,使其必须从此下笔。不仅如此,在他笔下描述的众多水神中,泾河龙王绝对非同凡响。泾河龙王不仅仅是泾河的龙王,还担任八河都总管。《西游记》中两次提到了八河,第一次在第51回,天庭的水德星君召集龙王、水神们开会,其中的主要水神分别主管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第2次在第75回,猴哥说他的金箍棒是“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长安城附近有8条河流,号称“八水绕长安”,这两处的“八河”很可能是泾河龙王主管的八河、长安附近的八水,如若不是,更说明泾河龙王管的水域很大。此外,他还担任司雨大龙神。他有9个儿子,“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宫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东海敖广)处砥据太岳”。他的前4个儿子,分别坐镇仅次于四海的四渎:江河淮济;其余4个又管理着佛、道、天庭的各处要害。倒霉的龙王被杀之后,玉帝没有让第九个儿子—小鼍龙鼍洁继位,把其权力让水德星君收了回去,部下也直接由水德星君调派。由此可见,泾河龙王的地位和权力是怎么样的高。吴承恩让地位如此高的龙王触犯天条,也起到了让《西游记》高点入笔。

      《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水神的形象,吴承恩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水神都浓缩在了作品中,让这些水神成为作品的主角,创造了一个个神通广大的水神形象。唐僧婴儿时又名“江流儿”,因绑在一块木板上随波逐流,后为一和尚所搭救,取名“江流儿”。猪八戒,曾统帅着天河“十万水军”,乃是天上的水神。 沙和尚则是 “流沙河”的水怪。白龙马,即所谓“西海龙王三太子”,当然也是天生的水神。孙悟空,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众多知名学者考证其为淮河水神“无支祈”。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海普陀仙岛落珈山上的大神,手中玉净瓶,装的是普渡众生神水。二郎神,被百姓作为水神供奉。也有学者考证,二郎神的原形实为四川都江堰治水英雄李冰的儿子。还有学者说,唐僧其实就是大禹的化身,带领着四位水神,去西方江河的源头一路降妖伏魔、开山治水。无怪呼《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歌颂水神的科幻小说。

      除《西游记》之外,对泾河龙王描写和传播最广的当数唐朝人李朝威的《柳毅传书》了。泾河老龙王被斩后,其子继位,洞庭龙王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将独生女嫁给泾河小龙王,但泾河小龙王性情残暴、喜新厌旧,将龙女流放到泾河滩上牧羊。进京赶考落第的湖南书生柳毅,到泾阳寻访好友途经此地奇遇龙女,遂帮龙女传书洞庭,龙女的三叔父钱塘龙王率兵三千将其救回,后龙女变为凡女,与柳毅结为夫妻。此故事随后被改编为戏曲、电影,广为传播。

      一条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的黄河二级支流孕育出的龙王文化,被两部著名小说描写,且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改编为不同的、民间喜闻乐见各种形式广为传播,恐怕在中国江河史上并不多见。

      四、泾河龙王文化的遗存与发展

      对泾河龙王最初留下深刻印像,是在大约十年前,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组织渭河源考察。当沿着泥泞的道路爬上鸟鼠山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品字泉,还看到在源头盖有两个不大,且略显破败但还算干净的庙宇。一个供着大禹,一个供着魏征。供着大禹大家都能理解,且有当地流传很广的传说支撑-说大禹是今汶川人,翻珉山到渭河开始治水,从渭河到黄河,走向九州。渭源县也把大禹文化作的很好,在县城和渭河南源-清源河源头都建有大禹广场。但在渭河源头供着魏征,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回来后,查了查资料,重读《西游记》,才有点感悟,魏征和大禹一样,是人间正义的化身,敢于对自然的、社会上的恶说不,且能放手一博。泾河必竟是渭河的一个支流(尽管是最大的一个支流)。把他梦斩泾河龙王的故事放在渭河源头来说,更有意义。

      2008年和2017年两次走泾河,深感泾河龙王文化的丰富和多彩。泾河流域的人们并未因泾河龙王被两部神话小说描述的并不太好而在历史的长河里失去对龙王的崇拜。至今,泾河源老龙潭附近的悬崖下还有"龙女洞"。泾源县在打造泾河源生态广场时,立了一个大大的龙,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树立的龙头龙柱也不少,可称为龙的世界,龙的广场。泾源县又有一卧龙山,古名观山,又名龙首山,峰丘独卧四不相连,独具特色,远望山丘犹如一条卧龙,为县城制高点,登高鸟瞰,县城全貌尽收眼底。当地政府近年来根据卧龙山的神话传说,重修卧龙山古堡,并根据卧龙山龙传说渊源,在堡内修建“龙文化民俗馆”。馆内布大型龙文化雕塑90余米,雕塑呈“中华龙图演进”、“泾水龙韵”、“龙生九子”、“卧龙山祥”、“团龙聚瑞”之主题。九十九条祥龙,取“九九归一”之意,加上卧龙山,共计100条龙。内设龙纹碑刻一座,上雕草书“龙”字,又设祥龙戏水池一座,使馆内尽呈龙之八千年演进、龙之生于泾水、龙之多子福运,龙之五方四海呈祥,使中华神龙​之历久、多元、众相、祥瑞尽囊于一馆之中,尽呈于卧龙之脊。尽显千秋之龙图和泾水之龙华,为山城泾源增添盈丰之神韵。

      紧偎泾河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黄帝问道之盛事。平凉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下,有龙隐寺。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马嵬坡挥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曾在灵隐寺内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因皇帝是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而龙隐寺又是皇帝曾居过的地方,故名龙隐寺。龙隐寺所在的龙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涝不改其盈,千百年来,水位稳定不变。山上还有一“灵湫”,又名“龙泉”,泉水从一乳石缝隙间喷涌而出,遇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玉盘筛珠,古有“龙泉滴珠”之称。正在建设的新平凉博物馆即位于此。

      泾河支流汭河穿城而过的崇信县,城北一公里处建有于元代的龙泉寺。背依风翥山,南临汭河。山上腹部水溢岩石,形成贯珠泉等自然泉群10多处,清泉汩汩,碧流淙淙,古树名木摇红叠翠,亭台楼阁流光溢彩,贯珠泉边石岩上龙柏鳞爪森然,神形兼备,堪称奇观,素有"龙泉美景胜江南"之美誉。有著名的龙吐彩虹奇观。山下建有龙泉广场,龙湖、龙泽湖、龙门、龙柱、龙凤双亭等景观20多处;还有因环周有五条蜿蜒的巨大石崖相拱,形五王龙奔腾之势的五龙山。在此宋代有"五龙捧圣"的说法。其上游的华亭县有神奇的海龙洞。传说为"海龙圣母"坐化之地。到了汭河汇入泾河处,有国人家喻户晓的西王母(王母娘娘)宫。这可能就是《西游记》上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据有些历史学家考证,西王母确有其人。至于她和周穆王、汉武帝的亲密关系,如果真有其事,以周、汉时期的交通而论,在此见面的可能性远比跑到昆仑山要大的多。

      陕西长武县的唐代昭仁寺内立有一彩石,石上天然形成一乌龙纹,栩栩如生,其映照在水里的龙影和真实游动的红鱼叠加起来,别有风味,美不胜收,耐人寻味。彬县城西的大佛寺,是唐贞二年(628)李世民为其母庆寿所造。据说,其形就是以这个真龙天子的实际容貌所塑。此外,还有周部落姜嫄墓、公刘墓。礼泉县唐太宗的昭陵更是中外驰名,在周围还有魏征、李靖、房玄龄、尉迟敬德等157座名臣武将,妃子公主陪着他守望着泾河。这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必然。泾阳县是以上所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县城西北25公里,是九嵕山与北仲山交汇处,泾河由此出谷。秦郑国渠、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清代龙洞渠以至民国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泾惠渠等,其取水口均在此处。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中国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高陵县因城南有高隆的奉正塬而名。奉正塬恰似泾河龙王的龙头,拖拽着长长的龙体,昂首带着自己基因扑向渭河,形成举世闻名的泾渭分明景观。

      泾河弥漫着龙的气息,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龙河。龙图腾穿越着历史的长河,龙文化遍布在地理的空间。

      治理洪水是产生水神的社会基础,农耕社会是产生水神的思想基础,自然界是产生水神的环境基础。泾河恰好提供了这些条件。加上它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关中北线的通道道,又为龙王西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神是人供出来的,是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渴望,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在思想上的升华,同时神又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映照。让我们多一点对自然的敬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清水,留住一片蓝天白云。

      水神是勇往直前的,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神,是智慧之神,是变化无穷、创造无限的神。这不正是今天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精神的精髓吗?其实,人民才是最大的龙王。千千万万治水人才是人民心中真正的龙王。让千千万万家庭灶头上的“龙头”流出足量、甘甜的水,让遍布大地的盘古血脉日夜不息,是人民的当代期待,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为之虑、为之思、为之谋、为之干。


1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