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渠史话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龙首渠史话

时间: 2017-04-21 09:33 来源: 权医平
    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仅意味着我们的过去, 更意味着我们的今天和将来。

      龙首渠即今日洛惠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积淀厚重,故以《洛惠渠志》为圭臬,史话洛惠,一探骊珠,期对灌区水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文章的重要性——重视洛惠水文化

      歌以咏志,文以载道。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将文学、文章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其意是: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由此,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 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立德、立功、立言,三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价值观。一代大儒,北宋眉县人张载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著名横渠四言,也是对“三立”价值观的进一步阐发,而千古流传,传颂不衰,眉县有红河谷森林公园,但眉县横渠镇也值得我们去参观拜谒。我们从事的洛水惠民事业,就是替洛惠先贤们继绝学——《洛惠渠志》,洛惠子弟责无旁贷。

      千年以来,洛惠文化是洛河文化的一支。洛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提起洛河文化,就不得不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创一代文风——建安风骨,历史上唯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可相提并论。
曹植七步诗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把它浓缩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两千多年以来关于洛河的文章,最美的当属曹植的《洛神赋》,可谓千古名篇,其中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闭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歌咏的就是洛神。我的办公室悬挂的就是中国书协会员张德虎先生书写的《洛神赋》名句。我们从事的是洛水惠民事业,应该熟悉圣文雅丽、辞富山海的《洛神赋》。洛神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象征洛河母亲,哺育生命,开化文明,如同州湖公园的洛神雕塑;另一个就是曹植笔下象征美丽的女神(甄氏)。女神一词,就源于《洛神赋》。毛主席诗词: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长江三峡巫山神女峰)。可见,一切女神,皆与水有关。

      那么,用历史的观点看文化,就是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一切都将化为云烟,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富贵穷通,概莫能外。唯有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以及记载文化与文明的文章将光辉永存。今天我们学习《洛惠渠志》,无数洛惠前辈的事迹、业绩、精神已经载入青史,志书上起汉武大帝和庄熊罴,下至1990年底。1991-2016,已经26年没有修志了,这期间最终什么人物和事迹能够入志书?盛世修志,什么时候再修志书?什么人执笔撰写志书?每位洛惠儿女是否能荣列志书?都值得我们思考。“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虽然老话显得境界还不够宽阔,但毛主席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洛惠人,应当有建功立业、荣载史册的抱负!

      目前洛惠局项目建设有力推进,灌溉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各项事业方兴未艾,形势喜人,只要我们怀有对历史、对文化、对水利的敬畏之心、大爱之心、真诚之心,我对近年内续修志书还是抱有信心! 
 
        二、洛惠古代史简述

     中国文明以及整个人类早期历史,以农耕文明为主体,而水文明堪称农耕文明的灵魂。历代统治者均视兴修水利为安邦定国的大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兴水利、除水患”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开国兴水或盛世兴水是其中的规律。 在陕西,也有“善治秦者必先治水”的历史共识。

      (一)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洛惠的遗憾

      秦国三个——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广西),另外有京杭大运河(始于战国,隋朝兴盛)、钱塘江海塘(起始于秦代,兴盛于唐代)、龙首渠、新疆坎儿井。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四川的都江堰(秦昭王即《芈月传》里的秦昭襄王,前256-251年建设)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中国历史记载有两个天府之国,一个是成都平原(都江堰),一个是关中平原(郑国渠、成国渠、龙首渠等)。可见古代史上,一个王国的强大兴盛,背后一定是农田水利事业的发达兴盛!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大运河项目2014年6月22日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水利喜添一世界级“金名片”。

       洛惠遗憾。 其一,历史的遗憾。《史记》:“岸善崩,乃凿井,渠颇通,尤未得其饶”。这是两千多年来龙首渠历史的写照。西汉东汉常流汗,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到民国。经常修,经常坏,牺牲付出很多,收获受益较少。分析原因,一是自然地理原因,流沙潜泉,极易坍塌;二是物质技术落后,施工和运行均采用柏木支护,没有采用代价高昂的拱形砌石施工。但两千年来体现的薪火相传的龙首渠精神就是“屡坏屡修,不屈不挠,梦想永存,直至成功”!

       其二,作为一名洛惠人的三大遗憾:一是泾惠渠先行一步,争取到了水利博物馆建设,洛惠渠没有争取。两个灌区历史都悠久,民国时期都是著名八惠的代表,都有杨虎城和李仪祉的贡献。但杨虎城和李仪祉都是洛惠灌区的人,杨虎城的纪念馆在灌区蒲城,而李仪祉纪念馆未建在蒲城,所以内心倍感遗憾。二是作为历史名渠,因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启动申遗。如果申遗,名称是唯一的,就是龙首渠。三是灌区发展滞后,经济实力落后。这是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盛世修志,盛世也是经济文化齐头并进、日月争辉的盛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落后不光要挨打,其文明也就黯淡了,也就谈不上文化的星光灿烂。

     (二)汉武大帝刘彻——开创洛惠历史文化

      1、汉武大帝。汉武帝在位54年,文韬武略,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举措亦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敢称千古一帝的就几个人,一个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另一个是唐太宗,文韬武略,开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文学造诣也极高,《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其代表作,我办公室悬挂的另一幅书法作品就是著名书法家吉燕莉女士书写的《圣教序》。中国历史著名的“三大”:大秦帝国,大汉天子(汉武大帝),大唐盛世!今天来看,身边也有“大”。将相故里,大气蒲城;秀美大荔,魅力同州;秦汉行宫,黑瓷圣地,人文澄城,秦晋之好;富平也大,富庶平安,习大大真大;渭南精神之“华山风骨,渭水襟怀”,也很大气!历史上的三大,帝都都在咱陕西,京城叫西京!天子脚下的人么,一定不缺乏自信。历史上的“大”,还有大宋、元大都、大明、大清帝国(康乾盛世),先后定都有宋代东京(开封)、南京,元、明、清定都北京。中华文化,天圆地方,东南西北,四京就齐了!有没有“中京”?没有,有中原,中土,中华,中国,中庸!中华传统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中”!
汉武帝时,国家富庶,开始掀起中国史上继秦代以后第二次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热潮。首先开凿的是漕渠,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工,三年完成。漕渠凿成后,西起长安,东通黄河,运程只有三百余里,漕运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关中因是国都所在地,除漕渠外,还有灵轵渠、成国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也为国家国力增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建设概况。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 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们把化石看作是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作龙首渠。 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采纳庄熊罴所奏,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现在重泉古镇休闲旅游热,其实就是历史上的蒲城县旧址)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 因这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 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民国政府用了14年才修通,主要原因是大坝附近河床高程因千年冲刷大大降低,约降低15米,渠底高程必须相应降低,故民国时期地下水影响远远大于汉代。

     3、汉代龙首渠的历史意义:汉代的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今天我们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其实,文化的传播是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的)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汉文化在洛惠灌区的印记。汉以后,中华民族的汉族名称固定下来。目前,洛惠东干渠上下游,有汉村,西汉村,东汉村,还有中汉村,包括西渠头,东渠头村,经考证,都是最早兴修龙首渠工程时,征调民工移民定居,以工程为标志定名而来。现在在蒲城县永丰镇温汤村建有“龙首渠渠井遗址”,2003年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大帝以后,三国、南北朝(北周武帝)、唐、明、清等各个朝代均有修缮工程以广灌溉的记载。

    (三)三国一代明君——魏明帝曹睿筑临晋陂

     “青龙元年,穿成国渠(宝鸡峡灌区前身,汉武帝开创),筑临晋陂,溉田数浅千顷,国以充实”《晋书 宣帝记》。 晋宣帝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昭登基称帝追封其父司马懿为宣帝)。“魏明帝青龙元年(233),穿成国渠,筑临晋(今大荔县)陂,引汧(今千河的古称)洛溉舄(xì)卤之地三干余顷。”《渭南市志》第一卷(刘百宽)十九页。解读:临晋陂,即古通灵陂、今盐池洼。这时期是魏明帝曹睿执政,而负责关中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是司马懿,主持引洛灌溉通灵陂的也是司马懿。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并称魏氏“三祖”。魏文帝曹丕的长子曹睿,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其母是文昭皇后甄氏,“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历史传奇大美人甄氏——三国时代与二乔齐名的美人。随着电影《赤壁》的热卖和林志玲的演绎,大家都知道大乔小乔。赤壁之战的起因,有曹操争夺大乔小乔的传说,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三国演义》里曹操《铜雀台赋》里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大乔是孙策夫人,小乔是周瑜夫人,故诸葛亮以曹操诗句为口实,激怒周瑜联蜀抗魏)。但《三国志》史上有传,分量不轻,魅力最大,故事最多的是甄氏!甄氏是谁呢?魏武帝曹操很是赏识,她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大诗人曹植的“梦中情人”,是《洛神赋》的女神原型。

     史料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甄家是河北望族,她也是当时北方的大美人。建安年间,北方枭雄袁绍占领河北时,替次子袁熙向甄家提亲。所以她成了袁熙的妻子。但是著名的官渡之战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官渡战后,曹操本有意纳了甄氏,但曹丕捷足先登,曹操只得承认既定事实,让曹丕娶了甄氏,而曹植彻底失去了梦中情人甄氏。曹植因情而悲,因爱而动,感愤思念不已而作《感甄赋》以怀念甄氏,此后的曹植也只能“仰天长叹息,诗酒度余生”了。曹丕死后,赋文才流传出来,且被曹睿改为《洛神赋》,因洛神又被叫做宓妃,后世人就给甄氏起了两个名字:甄洛、甄宓。
曹睿能诗文,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曹睿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

      这一时期引洛工程(据汪文棫《通灵陂考证》引水口在大荔县城东南北庄子东侧,而非原龙首渠渠线)的意义在于:大大改善了关中同州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土地改良,民生改善,粮食充足,为抗击诸葛亮六次北伐发挥了根据地保障作用。

      (四)民族大一统的幕后英雄——北周武帝宇文邕

          2013年12月28日, 央视六套摄制组因制作《中国通史》来洛惠渠采访拍摄。《中国通史》是由央视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的百集大型纪录片。其初衷是再现华夏浩瀚历史全景,向全民宣传普及历史文化。其第37集因讲述北周武帝历史而涉及龙首渠。

      究 《北周书 武帝本纪》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同州(今大荔县)开龙首渠,以资灌溉。”北周武帝生于同州,在龙首渠施工期间,时来巡视(《大荔县志》)。龙首渠工程,是皇帝多次亲自视察的工程啊!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宇文邕出生于同州。宇文邕登基后,把目标定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此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水利,重修龙首渠,增强国力。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这也是有争议的),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为日后隋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最大历史贡献。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宇文邕大胆决断,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咒语,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这是佛教史上的一大浩劫。财产是人民的,毁宫殿,拆寺庙,这个跟项羽的弄法差不多,项羽火烧阿房宫三个月,如果不烧,今天就是最好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服役,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武皇帝。三年后的581年,隋文帝杨坚即建立隋王朝,一统华夏。隋文帝杨坚也诞生于大荔龙卧巷,中国史上两个朝代的皇帝同时诞生在一个地方很少见,现有清代刻制保存于大荔县文管会的“隋文帝故里”碑。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重开龙首渠的意义: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同州一带农业生产条件,为北伐北齐和统一疆土提供了粮食物质保障。在隋朝大一统的背景中,也有我们龙首渠的历史贡献。

      (五)开元盛世的大国工匠——同洲刺史姜师度

      姜师度,魏人(河南人),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先后在河北、山西、陕西多地任职,走到哪里,水利工程就修到哪里,曾经参与了八水绕长安和引黄入京大型工程项目,简直就是千古少有的水利迷,是水痴,更是一代水利大师,堪称大国工匠。

      《旧唐书》载,通灵陂位于朝邑县北二公里,一大片洼地长期废置,盐碱遍地,姜师度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洛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两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设在大荔朝邑是有历史渊源的。玄宗游幸至长春宫(在今大荔县朝邑镇北寨子村;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和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到此,有《沙苑行》),大加褒扬,加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又升为将作大匠(中国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相当于建设部部长)。

      史载,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有不屈不挠、渠不修通不罢休的吃苦精神)。同一时期,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

      唐代姜师度时期,龙首渠的意义在于:同州一带灌溉面积大为增加,且同时利用了洛河和黄河水源,粮食丰产增产,形成米粮基地和大型国家粮食仓储,是大唐开元盛世的一个缩影和写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其说甜腻而肥美的唐代是强盛的包容的史书的大唐,不如说是发达的农田水利工程为它注入极感性极浪漫极诗意的文化因子,龙首渠就是这万千因子里闪亮的一颗,一代水利大师姜师度就是长袖善舞的水利群星的指挥者。

       唐代以后,史书有记载的,明代1519年,蒲城永丰温塘村引泉水灌溉;清代朝邑、永丰、大荔有引泉水、井水灌溉历史记录,基本再没有对龙首渠和洛河水的开发利用。

      三、民国时期的洛惠渠——文化最灿烂

      民国时期洛惠渠故事最多(详见《洛惠渠志》),择其要如下:

      1、大将与大师——足以名垂青史的千古传奇组合。近现代的洛惠渠水利工程由水利大师李仪祉手订,在国民政府全力支持下,爱国将领杨虎城主政陕西时倾力修建,自民国23年(1934)3月25日正式开工,民国36年(1947)9月9日完工试水。关中八惠,均是杨李二人共同领军,携手建成,惠泽三秦大地,功在千秋!具体不详述。有一点强调,大将与大师,杨李二人,文章与书法造诣深厚,非常厉害!值得今天的水利人学习与反思。

      2、五高工程——高难度高牺牲高投入高规格高声誉工程。

      一是高难度,难在五号洞,难在流沙潜泉导致的施工困难难以克服,先后采取了洞室压气工作法、钢板洞壳推进法、改线挖渠法、工作井工作洞法,屡次受挫失败,五易施工方案,历时十三载艰苦卓绝始建成通水。二是高牺牲。流沙潜泉导致塌方不断,牺牲人数众多,达52人(解放后牺牲13人)。三是高投入,三百万银元之巨,举全国之力而建,以民国时期银元兑换美元计算,当时投资100万美元,用资金的现值终值计算,折合今天的20.484亿美元。四是高规格工程。建设期间,受到国民政府要员林森、汪兆铭(汪精卫)、蒋中正、孙科、孔祥熙、宋子文、陈立夫、张群、于右任、薛笃弼、邵力子等关注支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龙首坝”。泾洛工程局归当时的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通水时中央领导均致电题词,水利部长薛笃弼亲自主持通水。五是高声誉工程。国际联盟的专家也多次到工地参观、指导,1935年国联水利专家沃摩度称五号洞“在世界水利工程上,隧洞之长以铁镰为第一”,当时的引洛工程,既是国家投资、中央直接管辖的大型工程,也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工程。

      3、文化灿烂——形成独一无二的宝贵洛惠文化遗产。

      首先是人文文化。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龙首坝”三字,铁骨铮铮,霸气十足,有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之气概,凡是参观者无不身心拜服,有心生敬畏、俯首称臣之势!汪兆铭(汪精卫)、蒋中正、孙科、孔祥熙、宋子文、陈立夫、张群、于右任、薛笃弼、邵力子等党政军文各界要人均有题词。蒋中正曾两次手谕、三次题词。李仪祉撰写、李奎顺书写的曲里渡槽名联“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气势磅礴,水天一色,称为千古名联!

        五洞命名,文化底蕴深厚,寓意深远。一号洞,澄源洞,寓意洛惠渠缘起于澄城县,由国民党元老汪兆铭题词,随着一号洞改为明渠深挖方,像汪精卫变节建立汪伪政权一样,灰飞烟灭了。二号洞,名甫田洞,孙科题写,甫即蒲城,福泽万顷良田的意思。三号洞,大有洞,宋子文题写。又是一个大气的大,不过指大荔县,大有二字,源于中华民族文化源泉,百经之首《易经》第十四卦,卦名--大有。卦辞--元亨(昌隆通泰)。卦象:火在天上。——寓意日丽中天,遍照万物;盛大富有,持盈保泰;也寓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者如水,宜处谦下。四号洞,朝川洞,蒋中正题写,指朝邑县,寓意:百凤朝阳,百川朝宗,百川归海。五号洞,平之洞,指平民县,也指牺牲的工程师张平之。旧洞为孔祥熙题写,新洞为薛笃弼题写。寓意平水患,兴水利;和为贵,平为福;江河安澜,天下太平。
 
       其次是水工程文化。五号洞文化:走进五号洞,历史的信息穿越时空,不同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从上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解放成立,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再到21世纪,历史的印记在五号洞。民国时期原色的黝黑青亮的砌石,丝丝合缝,美轮美奂,坚固结实;解放后模板混凝土施工节节相扣,整齐划一;新时期盾构施工技术一气呵成,宏大壮观!

      渡槽、隧洞、倒虹、跌水、退水道、闸楼、银楼等等,均建筑独特,坚固美观,背后的故事不可胜数!

      银楼:修建洛惠渠时储藏银元的碉堡,相当于今天的专属金库。两层青石建筑,有采光透风空、射击孔、瞭望台,易守难攻,防御功能齐全,顶部砖雕,设计精美,坚实牢固,至今保存完好无损。之所以修建银楼,一是结算便利,民工施工危险度高,早上出工,晚上不一定能平安归来,工钱须日清日结;二是便于储存,五号洞花费巨大,必须专门储藏银元;三是安全需要,民国时期关中民生凋敝、匪乱不断,加之中日战争形势紧张,日军先后占领洛阳、风陵渡,逼近潼关,随时可能度过黄河入侵关中,必须加强防护戒备,保障资金安全。

     四、解放后的洛惠渠——中国共产党最伟大

      解放后的洛惠渠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择其要者记录如下:

      1、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洛惠渠的整个建设周期跨越了两个政权,从1949年11月6日开始,人民政府对洛惠渠动工续建、完善配套,到1950年正式通水,当年便灌地10万亩,1952年底扩大到52万亩。这是龙首渠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历经两千余年,龙首渠终于大发神威,从此不可收拾,一飞冲天,福泽万民!

      2、洛西扩灌。60年代又扩建了洛西灌区。当初李仪祉就有扩灌洛西灌区的设想,洛西扩灌,圆了杨李二人之梦,也算对蒲城籍的大师、大将的告慰与交代。至1980年,灌溉总面积达到77.7万亩,惠及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公益久远,效益巨大,达到目前的灌区规模。正可谓“坝拥千里水,龙抚万顷田”!

      3、计划用水。1952年,洛惠渠即开始编制和实施用水计划,开全国灌区之先河!1957年开始,坚持灌水技术试验的同时,推行“流量包段,水量包干”的精细计划用水,为全国灌区管理积累了经验。

      4、引洪淤灌。解放后的引洪淤灌师法前人经验,而又有所创新,引用现代水利科技,规模和效益远远超越前辈,对我局1978年夺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业绩支撑!总之,计划用水的实施推广、引洪淤灌的研究实践成为灌区解放后的两大管理运行亮点,使灌区先后夺得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先进灌区、先进排灌泵站、部一级管理单位等荣誉。

      5、洛惠精神。洛惠精神是一代代洛惠人水利实践的生动写照。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两件大事影响深远。其一,洛西倒虹抢险。1994年,因受洛河洪水影响,洛西倒虹出现险情!经过专家论证,需要拆毁重修。如此则投资花费巨大,且洛西灌区几年内难以受益浇灌!洛惠人大胆决策,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在原基础上施工,胜利完成这一工程难题!当时被誉为“众志成城扶危柱,沧海横流显本色”。其二,五洞更新改造。1998年,因施工技术困难,某中央企业干了干,干不了,撂挑子毁约跑了!但跑了你一个,还有洛惠人!洛惠人发扬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的精神,咬牙克难攻坚,反复尝试,最终采用先进盾构施工技术,硬是顺利完成改造任务。其三,多年的灌区管理形成了严细实的作风。

      这一时期总结的十六字洛惠精神:敬业奉献,团结进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

      2016年以来,新一届局领导班子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建议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定岗位、定职责、定人员”的人事改革、“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改革、程序更严密科学的项目工程管理改革、水量调配的灌溉改革,供水生产向农业灌溉、工业供水、生态补水的多元方向迈进,各项事业气象一新,逐渐扭转了灌区发展后劲不足的不利局面。新时代呼唤新精神。乐水爱业、勤劳奋进的洛惠人又凝练出“守正 、尚德 、立新 、笃实”的新时期洛惠精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学习历史,研究水文化,就是希望从其中发现看到今天的镜子,借鉴智慧,照亮现实,激发动力,再造历史。龙首渠是伟大的,推介、宣传龙首渠的历史文化,激发水利人热爱水利的热情,让更多的人感受其魅力,让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灌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工程科学保护、健康运行和灌区经济良性发展,这就是穿越历史的龙首渠带给我们的启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