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丽叫乡愁,有一种乡愁是心中的一条河,润泽、温暖,悄无声息地流过我的世界,生根、发芽,给我力量。
我18岁参军离家,至此远离乡土乡亲,出过阳关、走过戈壁、上过高原、趟过千水,总是相望于回家的路。记忆的乡愁就像萦绕在老家周边的那几条河,滑过指间,流经我的似水流年,河的那一头是父母,这一头是我,这条心中的河日夜奔流,历久弥坚。
参军以前,我一直生活在三面环水的榆林县镇川镇,西面无定河一路南下,穿越千年边塞烽火,曲折迂回,像一首高亢的信天游,将自己的身影汇入了“母亲河”,南面的金鸡河、北面的小川河汩汩流淌,利万物而不争,汇入了无定河。许是命中注定与水结缘,2013年转业后分配到了水利系统,与是渐渐对水有了更深的情结。
“每次踏着搭石过小川河的时候,会常常站在那里看潺潺细流中欢快游玩的小鱼、或被水坑困住难已脱身的蝌蚪,或几个小伙伴拿小石头比赛打水漂,看着溅起的水滴,向往着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化成小溪,带着梦想走到远方……”,这是我初中时写过的一篇作文《家乡的小溪》里的一段内容,至今记忆犹新。的确如写的那样,汩汩流水如涓涓人生,长大后走出家乡,朝着梦想的方向奔向江海。今年春节再到小川河,仿佛又回到了儿时,那时,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姐弟到河边洗衣服,水清澈见底,犹如我们透亮纯净的日子。与小川河相伴的是对面山顶的娘娘庙,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河边洗衣裳,看到河里漂来了一颗好看的蜜桃,捞起来闻了一下桃子就不见了,后来女子无缘无故怀胎,父母怕丢人,就将她送到了对面的山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父亲送饭的时候,发现女儿已经坐化。当地人在知道该女子是神的化身后,用肉身塑像,建庙供奉。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小时候小川河里潺潺的流水、云烟相伴的娘娘庙、洗衣服的母亲、围绕母亲嬉戏的兄弟姐妹和儿时的伙伴,还有洒在水面上温暖的阳光,总觉恍如昨日,倍感亲切。
在我的记忆中,金鸡河长年流淌,不曾有过断流,是儿时的天堂。夏天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河湾的深水处玩耍,游泳会的那点狗刨本领也是那时学的,玩累了就躺在温热的大石头上天马行空地遐想一番,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惬意。到了冬天,满沟道结的冰滩,我们就在上面玩冰车,比赛爬冰坡,渴了就随手在旁边的石崖上掰一个冰棒吮吸,自得其乐,无忧无虑,直到大人呼喊吃饭方才回家。金鸡河是我去往奶妈家的必经之地,我现在虽年过半百,但有妈、有奶妈在,我仍是幸福的孩子。奶妈曾给我讲过金鸡河的由来,“相传有一个神仙在这条河里埋了一支金鸡,谁家要是能挖到谁家祖祖辈辈都能发大财”,今天仔细想想才明白,那是物质匮乏年代她们对财富的一种美好想往,才想到为什么叫金鸡河了,也让我想到了七十年代陕北农村家家户户在河里淘洗苦菜时的情景,那时的日子和今天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人生就如这河流,有细水旋歌时的自然轻盈,也不乏水激则悍时的坚强奋进。上初中以后,那些小河就不屑一顾了,经常去挑战的就是水流较大的无定河了,记忆最深的就是在河上去坐船,那时无定河在镇川段没有过河的桥,要到对面五里沟村的同学家里玩,必须要坐那种自己拉着铁索过河的船,第一次坐船感觉非常好奇,几个人经常往返自己拉好几回才算过瘾。再就是天气炎热的时候,时常要去一下“织女渠”挡水坝下面的深水坑里游泳洗澡,由于无定河的水大多时间是浑浊的,洗完以后多数还是灰头土脸,回家后大人在胳膊上用手指一扫,出现一条白道,一下就知道了你的行踪,接下来就是一顿收拾,尔后用那年那月淹死人的事来警告。2015年,我随水利厅“寻找最美水利人”摄影组再次走到了那里,看到当年修渠人石崖上刻下的“惠泽民生”四个大字,才读懂了小时候没有理解的涵义,才知道石崖下的这条水渠原来叫“织女渠”,名字是那么的浪漫,再看到“织女渠”三个字的题款竟是自己初中时的政治老师,后来当了米脂县县长题写的,更是触景生情,倍感亲切……。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味道是山泉水煮的饭的味道,是儿时香甜的记忆。今年春节回家去我奶妈和一个远房二舅家拜年,老人们不约而同的准备了绿豆小米粥,一喝都是小时候的味道,总认为是家乡小米好的缘故,但他们共同的回答是与水也有关。为了招待我们这些常年出门在外的人,专门去附近庙上接来的山泉水来煮的稀饭,所以才有了从前的味道。近些年来,家家户户在政府村村通工程的惠泽下都接上了自来水,解决了许多留守老人吃水难的问题,都很感谢党和政府,但从前的水井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或年久失修,大都废弃了,一些老人感觉用自来水煮不出小米稀饭原有的香味,所以有些时候老人们还是愿意时不时拉几桶山泉水来食用。我顿悟,看似一桶淡淡的清水,却影响着我一生的味觉和感受,家乡水的味道已植入了我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因为热爱,所以牵挂。近几年,每次回家,总不忘去河边转转,由于职业的习惯,也就时常会留意看一看家乡小河的变迁,看到过去流淌着涓涓细流的清澈小河,现在映入眼帘的基本是干涸的河床、裸露的黄土地、河滩边成堆的垃圾、零乱不堪的庄稼地,让我的心里一阵揪、一阵焦,好像失去了挚爱的东西,无以言表。为此,我也问过一些当地人,“你们就不怕发洪水淤积河道或把庄稼地淹了”,一致的回答是:“好多年都没见过发水了,以前好多石崖上滴水的石缝都不再涌出泉水了,水都不知道去哪儿了”。追根溯源,造成现在的这种现状,有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原因,但主要还是人类人为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自然结构的平衡和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所造成,现在要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恢复,对人类来说是何等悲哀和得不偿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全国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的深入开展,全国已吹响了治水节水的号角,陕西“十三五”水利规划为我们描绘出了“水润陕西、水美陕西、水兴陕西”的治水蓝图,柔性治水的理念突出了治水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河长制”已全面推行,治水兴水的科学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我想信家乡的那几条小河回到以前泉水叮咚、清流涌动的日子就要到了。这几年,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面推行,陕北的山山峁峁大都披上了绿装,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为下步水资源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了水生态治理的重要性,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和政策扶持,水生态的恢复一定会很快改观。近来听到无定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启动,与无定河有着很深情结的我是那么的欣喜无比。
新常态下,我更加坚信 ,只要有党的政策的扶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全体水利人的努力奋斗,“让陕西涌动水的灵性”的奋斗目标就一定会很快实现。我想信总会有那么一天,家乡的模样一定会是:黄土高坡变绿洲,条条清泉映沙柳,蓝天白云送清风,塞外风光看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