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别裁》有感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读《论语别裁》有感

时间: 2016-12-30 09:20 来源: 泾惠渠管理局 孙宏梅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说来惭愧,我从前是不读《论语》的,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我对来说也太艰涩了些。留在我记忆里的也就是儿时在课堂跟老师所学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的答案也是千篇一律的,枯燥无味,毫无新意。

     偶尔的一次机会我读了当代国学泰斗南怀瑾老师《论语别裁》的开篇“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南怀瑾解释为: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南怀瑾老师用他的智慧全新地释读《论语》。《论语别裁》一改千古惯例通则,甩开辞章训古而着重把圣贤的义理还原出来。他的讲解风格是不离文字。但又不拘泥于就字说字,就文解文。而是从义理的角度,再现其精髓实质。南怀瑾认为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内容可以用四句话作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

     《论语》两万多字的翻译,“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南怀瑾认为“仁”是内心的修养,表现于爱人爱物,也就是西方文化的博爱。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祖国、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或更多人一起相互帮助时,才能体现出仁爱。

       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初中同学驾驶农用机动车,载了一车塑料制品,由于高温天气处理不当,塑料自燃了。当时同学为了路上其他车辆的安全,将出事车辆驶到无人处才跳下。导致自己肺部吸入大量有毒颗粒,并全身37%皮肤深度烧伤。路人马上将伤者送进了唐都医院。我知道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就和另一位同学赶往医院探望伤者,并了解具体情况。但是我们没有见到伤者,由于伤势太重,他住重症监护室。我们见到了医生,了解了病情,了解了需要的医药费。这件事对妻子是个残疾人,全凭同学一人养活的这个家,是个致命的打击。早在几年前我们同学聚会时就达成了一个协议,成立了“同学互助基金会”,我和其他两个同学是负责人,主要帮助有病有难且家庭又困难的同学。接下来同学们分头行动,找民政部门,找村委会,发动同学捐款,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款。短短几天内就筹集近十万元送入伤者家属手中。现在的伤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做了植皮手术,正在恢复中。

      还有一个老人让无数中国人感动。他的名字叫韦思浩。是上世纪60年代杭州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他在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教师。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的编写。 老人每月5000多元退休金,本应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却生活拮据,还要捡垃圾过日子。原来,老人省吃俭用,把所有钱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老人的遗物当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泛黄的捐资助学凭证、希望工程的救助报名卡、读之潸然泪下的受助孩子的来信,而且每封信中,都有受助孩子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韦思浩老人一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可是,这些受助的孩子或许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实身份,因为老人一直匿名的对他们进行帮助。老人一生对自己很苛刻,生活清贫,却把丰满的爱,分给了那些困苦的孩子。老人的善举还不止于此,他在十几年前就决定要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所有可用器官,还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一根竹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两个口袋挑于肩后,塑料袋里塑料瓶和罐子隐约可见,这就是韦老师生前给大家的印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人和事不正是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吗?仔细想想我们身边还有更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个组织叫“每日一善基金会”,所有会员每人每天捐出一块钱积累基金,用于帮助身边有灾有难的人。比如有个组织叫“凡人善举”,每个成员每月捐出50块钱来资助“三原东周儿童村”那些因为父母坐牢而没有人照顾的孩子。比如当我们看见微信朋友圈里出现“轻松筹”中需要筹款救助伤病患者时,就会马上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用普通事在章写博爱,在诠释“仁”字。

         “子曰:见贤思齐”,我们看见一个有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有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所以,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绝不会孤苦零丁,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中说什么是学问?不是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只是“见闻广博”;至于那些文章写的好的人也只能是文学好,不能说他有学问。至于“学问”就是:哪怕不认识一个字,只要做人高洁、具宽阔的胸怀,有古道热肠的待世之念;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才是真正的有学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