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承郑白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脉承郑白

时间: 2016-12-09 10:55 来源: 泾惠局 余军
      尽管从上小学起就在管理局的院子住着,尽管小学五年、中学六年一直在泾惠北干分渠边上学,但是直到参加工作起我才真正对泾惠渠开始慢慢了解,然后二十多年日复一日的在灌区的上中下游工作,成为它运行体系的一份子。这几天社交圈里同事们对郑国渠申遗成功的兴奋甚至超过了薪资的调整,包括那些或早或迟已经离开泾惠灌区的人也一样欣喜,内心里对这个单位的荣辱兴衰无比之关切,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与这个集体相融甚深,才明白有些传承已经浸润到骨子里、血脉中……

      八十年代初的东一路还只是泾惠二支渠的一条斗渠,五号信箱的东墙外就是大片的农田,那个时候市场经济的萌芽已经露头,沿着斗渠往南一直到北干分渠地里种的都是各类蔬菜。除了下雨之外我们一群孩子来回都走的是斗渠岸,在我儿时的印象里斗渠都宽阔的不可跨越,夏天渠树阴蔽下流水潺潺,冬季的土渠里水凝成美丽的冰晶,我们会偷摘未成熟的黄瓜和西红柿,喝一口机井里流出冰凉的水,上学和回家路上的时间总是那么快!那年一个同学从北干分渠涵洞西口掉下去,然后被水流从火车站路口东边冲出来,幸运的是他竟然还活着,这件事就是我对灌溉支渠为数不多的印象。二姨妈家在三原西关的二支渠边上,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是条大水渠,至于它什么名字、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皆然不知,只知道渠两边的村民扫地时从渠口往外扫更不会把脏东西扔到渠里,还知道姨妈会把渠里的水担回家,倒在大瓷缸里放些白矾澄清了来用。放假时我会回泾阳乡下的老家,地下水位很浅压水井很轻松的可以把水提上来,泾阳县雪河干沟水清还没有被云阳造纸厂的废水污染,三叔会带我去排水渠里钓鱼捞虾米,这也算是与灌区相关的记忆吧!1992年我高中毕业,那年管理局搞双庆,纪念李仪祉先生建成泾惠渠通水六十周年,貌似整个三原县城都为这件事热闹起来,始于此我才对我们的历史稍有了解,但具体的工作内容还是知之甚少。

      虽然在杨凌水校的三年学了一些水利知识,但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基层灌溉管理工作的用处毕竟有限,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便凸显出来,有管理站的前辈带着我一点点的熟悉工作,有水校毕业早的兄长提醒我,还有父辈一般年纪的段斗长宽容的看着我这个不识五谷和节气的孩子,我一点一滴的进步源于他们的传承。五年的管理员生涯如今回想是辛苦的,但也是最值得回忆和铭记在心的时光,我跑遍了北干一段的每一块田地、也熟悉了每一条渠垄,而身边的人默默无言的用行动感召着我,让我在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人生的意义,灌溉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表面看起来的“放水、收钱、修渠”那么简单,就算是如他人所说的简单,我们把简单的事情长期的做好也就不简单了!

      2012年的冬天高中同学从西京城里来看我,我为了尽地主之谊自然是要带他去渠首走走,还去了李仪祉纪念馆,也捎带着给他普及一下泾惠灌区的悠久历史,顺便炫耀炫耀我肚里那几滴墨水以彰博学!管理站的工作性质加上我不善游历,去渠首的时候真的不多,也从没有过什么感触。但那次和他在石渠边慢慢走着,搜肠刮肚的讲着引泾灌溉的历史,在王御史渠口抚着闸槽,回首间我仿佛穿越了时光,一股冲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像闪电激活了思想深处的某些东西,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自己生命的历程已经逃不脱这古老的工程了!

      郑国渠的兴衰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迁移的结果,在如今这个工业化而后信息化的时代,农业日趋的弱势地位不言而喻,而我们从事的灌溉伴随着农业的弱势自然也就愈发寂寂无闻了!如今驻地的县城里能了解泾惠灌区的人不多,谁会记得1934年泾惠渠受益本县后,因旱灾逃难的民众纷纷回归,当地农事得以恢复;谁还记得1941年陶峙岳将军驻军本县时,修葺城内渠道建蓄水池三座,始为本县最早之人饮工程。我是泾阳人,郑国渠遗址和如今泾惠渠的渠首也在泾阳,就连泾阳县委的院子都是当年泾惠局机关的故地,即便那年修了郑国广场,但仍有媒体和个人对郑国渠和泾惠渠的探访因为当地宣传部门的冰冷而作罢,都江堰都成了一个城市的名字,而郑国渠却被受益至今的所在地冷落了很久,好在民间还流传着李仪祉先生的故事、老百姓依然念着泾惠渠水的泽被!这一年在机关也接待了不少全国水利系统的同僚,有大学的教授也有搞研究的专家,我一点都不诧异他们对郑国渠的陌生,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去讲述郑国渠的前世今生,内心里的念头是不愿让这厚泽苍生的千年古渠湮没。

      郑国渠的故事已经太过遥远,我无法想象当年的水工怎样筑坝引水、如何穿越河沟,但是可以看得到如今的工程状况日益完好,大旱之年灌区的粮食也可以丰收,渠道沟通水系调配水资源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恰好我负责的灌溉部门肩负着沿袭两千余年的工作,也算得上是嫡传正宗的传承者,不由的有一些小小的骄傲情绪。郑国渠申遗成功的意义已经超越这个延续两千余年的工程本身,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敬重、对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憧憬,我们配得上“脉承郑白,膏腴关中”的赞誉,郑国渠的延续之路还很漫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