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自力更生

时间: 2016-11-01 09:11 来源: 引汉济渭工程协调管理办公室: 吕宗儒
       近日去了河南林州市(原林县)红旗渠。目睹六十年代人工在崇山峻岭凿成的“人工天河”,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心灵的震撼,确切体味到自力更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激发的巨大的、不可逆转的精神支柱。

      和自力更生这个成语相匹配的是另一个成语,是艰苦奋斗。这是现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在这两个成语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更生”。指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和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第二个是“奋斗”。即: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林县处在石头林立的深山野岭,自古缺水,干旱司空见惯,只能靠天吃饭,且是十年九不收。在新中国已成立十年间的1959年,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山村群众又得像祖辈一样远道取水吃。穷则思变。县委经过多次讨论,提出要彻底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最终决定把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水引到林县。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自力更生。说干就干,要干就要干成,就要干好。1960年2月,林县人民吹响了开山凿石,修渠引水的战斗号角,全县七万余名青壮年劳力奋力拼搏在山山峁峁。但现实是严酷无情的,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而且连一丁点先进施工设备都没有,只能凭借自身力量与山斗,与恶劣环境斗。修渠民工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同时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没有人怨天尤人,没有人打退堂鼓,更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廉洁自律,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在人们的影印象中,数字往往是无声而枯燥乏味的,但事实是:无声的数字会说话。透过这两组数字,人们一定会领悟道这一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整个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正是醒目的数字,以亮晶晶的光华,在向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后来人”,不厌其烦地颂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最为优先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