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个穷亲戚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山里有个穷亲戚

时间: 2016-09-26 09:11 来源: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喻东平

      妻子总戏说我在山里有个家,有个亲戚,有点好东西总往那里送。其实那是我联系帮扶的一位老农,他快80岁,比我大了半个甲子还多,虽然一直也没排出个明确的辈分,也少了些亲情,但我心里,却当作老叔、自己的长辈,时常牵挂着,隔三差五买点东西去看看他。

      连旱已三月,秋日透高林。扶贫入农家,深山结穷亲。出汉中市区经过县城再进山,下了高速路的汽车沿着溪流往沟里走,又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崇山峻岭。这是我第三次随管理局扶贫工作队到定点帮扶点,开展扶贫慰问。这次去,还带了个特殊的任务,带去了干部职工帮助困难大中学生上学的捐资款。

      越接近村委,道路就越弯曲,汽车左拐右转,好久才抵达村委会。管理局下派的驻村干部正等我们,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很热情的给我们介绍说,管理局资助的通村主干道路拓宽以及水毁河堤加固工程都已完工,村里电信手机信号发射塔正布线。

      与村委干部进行了简短的交谈,我们分头到各自帮扶的农户家去慰问。正像村干部介绍的一样,农户住的实在是太分散了,136户村民散落在方圆几公里的群山之中,住地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我坐在村民组长的摩托车后面一路轰鸣蛇行20分钟,把车放在路边,又开始爬山,拎着我准备的菜油、面条和茶叶,顶着火热的日头,在逼陡的林间小道上艰难穿梭。好在天天坚持锻炼,我对身体有充分的自信,前胸还是湿透了,汗珠满脸,让我对石状沟村的农户居住状态有进一步的直观感受。

      中途歇了一程,约莫爬了半个小时,曲径山腰处,房前桂树生,终于到了我帮扶的蔡老叔家。房子修在近四米高的石坎上,地势欺人,门前的“院子”宽不及2米。三间正房一木到顶,风吹日晒雨洗,木头都呈现出黢黑的旧貌。阁楼层的木板墙腐朽的更加严重,想必漏风飘雨的厉害,不得已外面又用竹板排护了一层,亦是尘土满面蛛网密集,小青瓦屋面。两间偏厦却是用以前农村常见的“泥板墙”筑成,覆以椽条机瓦盖顶。厨房门一边“泥巴墙”的脱落处,被糊了黄泥的青色毛石板重新砌就,另一边的墙角已不再明显,爬满了深深浅浅的土缝。墙面一人高的地方钉有一排长钉,挂着雨伞、毡帽、铁丝圈和一个漏底的洋瓷盆。

      蔡老叔着一件蓝色四个兜的干部服,这可是他见客的礼服,倒还干净,身穿的裤子却已经辨不清原本的颜色。他听不见我说话,满脸堆笑接过东西,推开厨房门让我们进去。进门就是火塘,灰烬里煨着一个熬中药用的粗砂罐,灶台下散落堆放一些辣椒、洋芋和葱头,应该是他下饭的菜蔬。因为常年柴火烧饭,屋内墙上漆黑一片。跨进偏厦门是个过道,左右两边有矮门,猜测应该是卧室,没敢进去看。过道尽头就到了堂屋,真是名副其实的黑屋子!没有窗户,墙缝里透进几丝光影,看不清屋内陈设,随行领路的村民组长赶紧开了堂屋门,门口透进的光依然不能稀释屋里的黑。我摁开手机上的手电筒,想要藉此推开挤压我的黑暗。没有电视,更没有洗衣机,唯一的电器是吊在房梁的电灯。堂屋中间堆有一堆的玉米棒和一架风车,掀开墙角的两个黄桶盖,一个里面是半桶小麦,另一个里面是满桶黄澄澄的玉米粒,约莫七八百斤,这点粮食应该是这个家庭最值钱的东西。看着眼前这一幕,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赶紧塞了200元钱给他。

      “老蔡挺可怜的。”村民组长在离开老蔡家后对我说道:“没有水田,就靠屋周围两亩坡地,种点儿麦子和包谷。今年天太干,回茬包谷没收成,吃水也要去沟里背”。

      “他吃油抓药的钱哪来?”我问。

      “老蔡日子过得很苦喔。自己砍些棒棒,种点香菇,卖了换油盐,吃米也是自己背点包谷上街换。其实他是有个儿子的,92年出去打工,二十几年没有音讯,去年倒是回来了,可是待了没几天又跑了。”村民组长的这一席话,更是让我心里感到沉重。

      青山绿树不再,夕阳流水依旧。这个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省级贫困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在家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村民只好外出打工。2014年6月,市委市政府下达扶贫命令。隆隆炮声惊飞鸟,猎猎彩旗舞云端。管理局下派了“第一书记”,投入了几十万元,为扶贫村实施了道路基拓宽、水毁河堤加固和移动通信塔工程,为村“两委”置备办公设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管理局组织34名干部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帮扶,这次又动员干部职工捐赠3500元,用爱心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把帮扶单位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家庭。

      在村委会,村支书给我介绍说,山区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病致贫,二是缺劳力少办法致富无门,三是因生存环境和自然灾害致贫。针对这一现状,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扶持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等措施,确保他们村早日脱贫摘帽,让57个贫困户221人尽快迈小康。仅他这个村,近几年政府及各个帮扶单位投入资金累计300多万元,帮助群众修路、架桥、引水,送物资、送技能。针对老蔡这样世代居住在穷旮旯的特困户,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农户不出一分钱,明年就能住进政府提供的60平米的保障房了。像老蔡这样搬迁安置进城镇的还有21户,近60人。这一惠民政策让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远离城镇,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农民“一步登天”,不但举家搬迁到集镇生活,而且免费提供职业培训,引导就近创业就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希望像蔡老叔这样的劳苦人为大家关注,被社会温暖,不能熟视无睹,任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生存苦苦挣扎,总也爬不出穷困的泥沼;我不想再看到妇女因为偷拿两个面包而被绑在电杆上示众;我也不想再听到甘肃杨改兰那样令人窒息的“自我灭门”事件。孟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不能漠视这些生命,要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难题,最好传递希望,设法改变他们“盛世下的蝼蚁”命运,赋予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可喜的是,中央下了决心,政府出了实招。似雪心如素,梅花香也清。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医疗救助,贫困户看病吃药都不用掏钱。”随着扶贫点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河堤加固及通村水泥路升级改造项目的陆续开工,产业发展项目逐步推进,保障房一幢幢立起,扶贫脱困工作正扬帆起航,我们的希望也在起航,带着村民的梦想,带着我们的心愿起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