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荠荠菜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家乡的荠荠菜

时间: 2016-05-05 09:15 来源: 岐山县京当镇祝家庄水务管理站 刘胜利
 
      在喧闹的城市待的太久,总让人腻味,心情就像烦乱的街市臃肿而压抑。即便是花团锦簇,四季芳香的公园,从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很难觅到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巴掌大的一点静身之处。每当心情沉重或是落寞时,就很怀念淡泊恬静的田园生活。此时,怀念那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美丽乡野景致。然而,最能牵动我心的是家乡麦地里的荠荠菜。

      荠菜在很多人心中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野菜,它代表着童年、故乡和走过的难忘时光。但让我更难忘却的是儿时母亲带我在麦地里挖荠荠菜的情形和母亲给我们用荠菜做的菜面粑粑。

      母亲,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乡村妇女,身材单薄而瘦小,耄耋之年的脸上写满沧桑,稀疏的头发早已被岁月的风霜浸染的一片花白,病痛使她走起路来已不再似年轻时那般灵动,生命的钟摆随时都有可能停止它自身的使命。然而母亲却是那么的隐忍和顽强,仍然倔强的做着每个季节里所有的活计。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能够把挖来的荠荠菜做成香喷喷的菜面疙瘩,以此来补增一家人的伙食。母亲善良贤慧,淳朴勤劳,乐善好施,她自幼失去父母,历经了世间冷暖,但她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鼓励着我成长。

      每一次回老家,看到母亲步履蹒跚地为我和妻子忙碌饭食时,泪水总是打湿我的衣襟。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好了,总想接她到我们身边过几天好日子,可母亲总是推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但我何尝不知道母亲那要强的个性,她不想自己成为儿女们的累赘。

      我们一家六口,在我前面是三个姐姐,为了生活,姐姐们先后就辍学在家帮助父亲干劳力活。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扔下书包,一路小跑来到村东头的麦地里,这时母亲就放下手中的农活,一只手拖着我,一只手拎着竹篮,带我在宽阔的麦地里弯着腰,一边找寻夹长在麦苗中间的荠荠菜,一边教我唱着挖荠菜的歌谣。

      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我和母亲就挖了大半篮子荠荠菜,这时太阳西去,暮色渐渐笼罩了四野,小肚子早已咕咕作响,母亲拖着我赶着步子回家去。到家后,母亲将菜叶择干净,用水冲洗后,切成两段,用金黄的玉米面粉拌匀后再加放几颗糖精,用双手捏成圆圆的面团子,放在蒸笼里蒸熟后,便是一顿美味。姐姐们开始吃得津津有味,而此时母亲总是变戏法似的取出一块巴掌大的白面馍馍让我吃,我那时候不大懂事,看着姐姐们吃的那么香,就嚷嚷着要吃荠荠菜做的菜面粑粑,母亲哄着我说:“男孩子不能吃,吃了眼睛会变小,皮肤会变黑,个子会变矮,以后娶不到洋媳妇。”每当这时,三姐便趁母亲不注意,跟我偷换了吃。记得一次被母亲发现后,母亲狠狠的收拾了三姐一顿,可我那时就是喜欢吃荠荠菜做的菜面粑粑,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那是母亲对我的偏爱。

      记得在我参军入伍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拿出晒干了的荠荠菜做我最爱吃的菜面粑粑,灯光下,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里不时撩起围裙拭泪的情景,我躲在一旁偷偷的哭了。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我始终不能忘记母亲做的荠菜粑粑的味道,更没能忘记母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军旅的第三年我考上了军校,之后我的人生路越走越宽广,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生活也像荠菜花开那般朴实、美好。

      又到了月底,母亲打来电话,让我领妻子女儿回家吃荠菜做的菜面粑粑。暮然间我的眼睛慢慢模糊起来,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母亲一只手拖着我,一只手拎着竹篮,在宽阔的麦地里弯着个腰,一边找寻着夹长在麦苗中间的荠荠菜,一边唱着歌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