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塘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池 塘

时间: 2016-03-04 09:11 来源: 成虎民
    我的家乡地处关中渭北旱塬,名叫三池村,由北村、南村和窑头三个自然村组成,错落在徐水河沟壑北台原上,村里确实有三个池塘,池里的水主要由夏天的暴雨积蓄而成,因此我们叫涝池。先人们把村庄建在向南的北原之下,僻开了冬日里寒冷的西北风,承接了阳光的温暖。涝池在低洼存水之地开挖,和巷道家家户户的排水沟相连,三个池塘也由水渠相同,有一定的落差,形成三叠水的循环系统,成为村庄珍贵的水系。在旱塬,哪个村子都离不开池塘和井,那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1958年,徐水河上游修了一座水库,就叫五八水库,渠系一直修到我们村,与三个涝池相连,村里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新挖了一个涝池,叫新池,北村的涝池自然叫老池。老池可以饮牲口、洗衣服、洗澡,甚至是村里的游泳池。新池是人吃水的水源,谁也不能污染。此时,窑头的涝池也因干涸而废除,南村的涝池仍保持原样,我们村仍然拥有三个池塘,当之无愧叫“三池村”。

      北村的涝池最大最早,水清的时候,到映着人家的院墙和树影。池塘和井,都需要定期淘沙去淤,沤了一年或几年塘底的淤泥,黑黝黑黝,是最有养分的肥料。冬天水干了,或者将水抽尽,塘底露出来,精壮劳力开始清淤,最好的肥料担到地里,来年最打粮食。老池东边有个台原,就是村子的中心地带。村民们叫它“上庙上”,明清以来,建有庙宇、戏楼、学堂,后来,庙宇和戏楼都被除了“四旧”,老学堂上建了新学校。

      每天上学,爷爷婆婆都要叮嘱我,不要走老池边的小路,掉到池里搞不好会淹死。我们这些村里的小男子汉谁能听进老人言,照样不顾艰险,走池边的小道,既好玩又刺激。后来,真的有一位小学生,从小路上向池塘扎猛子,头一下就扎进淤泥,小命完蛋了,老人们唠叨的更勤了,听完骂后,我们照样偷偷地抄小道,放学回家爷爷婆婆问,都回答走的大路。

      黄土高原的冬天西北风在呼呼地刮,人们都把双手伸进了棉袄的袖筒。涝池上结起厚厚的冰,成为我们的溜冰场。越过涝池,只需要滑行两三次就过去了,小朋友们没有不摔个四仰朝天,在欢笑中爬起来再一次滑行。学会了人生中第一个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春天来了,池塘里的结冰开始融化,大人们总是对我们不放心,悄悄地跟在我们上学路上,生怕我们从冰面上滑行。只有放学的时候,搬上一块冰溜子在手上把玩,根本忘记了冻是个什么滋味。

      到了夏天,池塘边的老柳树的长叶拂到了水面,傍晚的蛙声连成一片,一群群鸟儿在池塘上欢乐地飞翔。我们最快乐的日子终于来到。脱它个赤裸裸,跳进涝池,疯狂地开始玩水,那才叫一个爽!开始学游泳,两只细胳膊撑在池边,后边的小腿不停地拍打水面,随着对水性的熟悉,可以狗刨式游一小段,慢慢地学会了游泳,而且一辈子都是“狗刨式”。

      走出村庄,到了大学,每当唱起台湾校园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吱吱地叫个不停。。。。。”,我就想起家乡,知了也叫,此起彼伏的蛙声才是深深的记忆。工作后从小城到了古城这样的大城市,见到莲湖和兴庆湖,才知道涝池有多大。

      一年又一年,一张幼稚的脸终于在外面混老了,乡愁却越来越浓。不光怀念涝池,更怀念涝池边的人。大前年回到村里,在南村涝池边见到一个大碾盘,上边刻着“嘉庆十年”,村里的老人给我讲起村里的社司,就是乡规民约的概念。回家给老人一讲,大碾盘竟是我老婆的“干大”。大年初一,我们就回村祭拜了老“干大”。它带给我们的不光是美好的传说,更是对一群集体守望生命的敬仰。

      渭北旱原村落的水源,大体都经历四个阶段,先是有井而设村,进而修涝池,后来修水窖,现在用上机井的自来水。我的父亲一生为生存而斗争,当公社书记修路,建水库,修成“老成路”,开建百良水库。我家的水窖也是他带头第一个实验而成。现在遗憾的是因为地少,种粮比较效益低,人们都出去打工去了,平日里回去,巷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还有不能出去的病人。老池早已废弃不用,池里填满垃圾,不堪入目。新池和南池仍然保留,也已干涸,夏天可以解暴雨洪涝之用。就连学校也已停办,没有了孩子的郎朗读书,那还能叫人呆的村落吗?

      家乡的经济很不发达,很少的工业,没有任何污染,空气十分新鲜,绝对是一片净土。这些年县上发展旅游业十分成功,开发了黄河湿地,建成国家四A级洽川处女泉风景区。现在又开始开发黄土印象---徐水沟民俗文化养生基地,通往景区道路就从我们村头从窑头伸向沟底,我小时候成天下沟玩耍,风景的确很美。现在县上正号召并支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家乡建设遇到了良好的机遇,应该乘势而上,一定会成功。老家还有我的老宅院,房子盖的很好,应该住下来养老没有多大问题。而涝池,将是我人生后半辈子的金色池塘。

      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少年世世代代相互守望生命,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老人都受到尊敬,所有孩子都受到爱护,自然淳朴,享受生命的每一刻。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经历了生命中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一切也都可以淡然处之。所以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也是一份本分。

      自然生态才是人生的根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