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在我身边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英雄就在我身边

时间: 2015-08-03 11:46 来源: 杨永平
      临近“八一”,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些生死相随打天下的老兵,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繁荣,不惜牺牲自己,对于那些侥幸活下来的老兵,听着他们的诉说,我们感到非常震撼。
我的邻居王杰山老人,就是一位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有过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讲起战争往事,老人仍记忆犹新……


参加过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等
 
      王杰山出生于1928年10月10日,陕西商州人。1944年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203师在商县(现在的商洛市区)招募新兵,王杰山被迫参军;1944年至1955年辗转河南、甘肃和日军作战;1949年4月被西北野战军彭德怀部三军九师在陕西凤翔县白家沟口俘获收编,后被送往师部二科学习有关测量、绘图技术。先后参加河南抗战、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甘南剿匪战役等82次。
   
      王杰山老人说,从国民党部队进入解放军西北野战军部队后,他刻苦学习测绘技术,因为进步快,并且在跟随连长几次侦查中表现突出,1949年6月下旬被团部调往前线进入侦查连,主要任务是侦查国民党胡宗南部第18兵团第65、38军在扶风以南、渭河以北的陇海铁路两侧部署情况。当时听连长说,还安排了另外一队人马侦查国民党军长马步芳在武功至扶风一线的部署情况。侦查任务完成后,7月11日,扶眉战役打响了,第一野战军各兵团按预定计划发起进攻。王杰山老人说,扶眉战役是一次非常大的战役,敌方伤亡非常大,解放军死的人也非常多,看着这阵仗,他心里多少有点害怕,但是看着几个平时关系十分要好的战友相继倒下后,他心里一下子火了,情急之下,他和几个战友冲锋在前,他猛地串到一个深坳里,对准敌方阵地一下子用步枪打死了敌人五个机枪手,他当时打红了眼,不顾生死往前直冲,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西北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发起总攻,全歼被围的国民党军,接着相继攻占蔡家坡、岐山、益门镇、凤翔与宝鸡等城镇。由于他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勇猛,年龄虽小但是能主动灵活消灭敌人,被师长朱升达直接调往师部直属侦察连,并火线入了党。
   
      王杰山老人说,扶眉战役结束后,部队为了解放大西北,徒步西进,当时身上背着子弹袋、手榴弹袋、水壶、步枪等很多东西,每人一般情况下都背负百十来斤东西,一路上吃不上、喝不上,跑着跑着就瞌睡了,有时一天要走好几百里地,兰州战役还没有开打的时候,就听说国民党部队所处的位置三面环山,一面是黄河,非常难打。他们侦察连去侦查的时候,看到山上的田地里扎满了白帐篷,透过望远镜,清楚地能看到钢筋水泥碉堡群。王杰山老人说,当时是八月份,天气很热,他一边看,一边在麻布本子上绘图,对敌人的机枪火力点、暗堡等做了详细和绘制。1949年8月21日拂晓,第一野战军对兰州城外围敌人阵地进行佯攻。阵地上山炮声、喊杀声震天,王杰山老人说到这些的时候,嘴唇微微发抖,语气沉重,“整整一个排,攻上去后,全部阵亡!后面跟进的,也牺牲了不少!”作为侦察兵,他当时心里很难受。22日开始,侦察连全部深入前沿阵地再次做细致严密的侦察工作。8月25日,经过多次侦察,解放军用了很多火炮开始进攻,当时死的同志很多,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同志都牺牲了,到处都是伤员,到处都是血,王家岭团长在这次战斗中也牺牲了。王杰山老人说他在战斗中把都子弹打光了,和敌人拼刺刀的时候,被后面的敌人打了一枪,右臂中弹,因为受伤不能打枪被送往后方。王杰山老人说,八天八夜啊,中途就吃了一口青稞米,其余就是喝水,打起仗来不知道饿啊,到了医院才饱饱吃了一顿饭……

      兰州战役中王杰山老人八天八夜没有休息,先后五次深入前沿阵地侦查,经历了18次冲锋,歼敌60余人,因此被朱声达师长亲自授予侦察排排长,本来当时师长准备提拔他做参谋,副师长说他年纪还小,让再锻炼一段时间。王杰山老人一边说一边用手是描绘着当时的场面,他还拿出他的“立功证书”“排长任命书”以及因战致残、伤残三级的残疾军人证书等。听王杰山老人讲述,他在后来转业的时候,师部给他照相留念时,在他胸口整整齐齐别着三排军功章,其中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九次,三等功二十余次,可惜的是三十几枚立功奖章因在柞水工作发生水灾而遗失。
      

 
           在甘肃酒泉剿匪战斗中负伤

 
      1950年9月,王杰山老人被命令在甘肃酒泉就地剿匪。老人清楚的记得,酒泉有两个匪首,一个叫乌斯满、一个叫哈巴斯,都是哈萨克族人。他当时被编入骑兵侦察连。因为当时刚刚解放,一些土匪在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怂恿下,有预谋地发动了一系列武装暴乱。为了实施联合军事清剿和政治瓦解,师长要求骑兵连对土匪所在地进行侦查,整个剿匪任务由黄新廷军长统一指挥。
1951年3月17日,侦察连正在侦查土匪乌斯满驻地柴达木盆地的时候,突然遭遇一大股土匪。当时侦察连战士的军事、政治素质都比较好,大多数是在26~40岁之间的年轻人,吃苦精神强,武器配备也好,加上都是骑兵,行动很灵活。侦察连因为发现了匪首乌斯曼,所以不愿放过这个歼灭叛匪的机会,于是决定利用有利地形预先埋伏作战。老人说,他们当时每人都配发了一挺“加拿大线拐子冲锋枪”(配发了一百发子弹),一把“三号驳壳枪”(配发20发子弹),看见土匪从山沟口走过来,王杰山老人命令战士们一起把手榴弹扔出去,接着大家用冲锋枪一起向敌群扫射,土匪们被打得措手不及,伤亡很大,活着的纷纷逃跑。在追赶土匪的时候,王杰山老人肺部被流弹穿胸而过。当时正在发生激战,身边的战士发现他负伤,正准备扶他疗伤,他赶忙制止,让战士抓紧追赶土匪,战士们全部去追赶土匪去了,他的战马却一直依依不舍在他身边,不停地用舌头舔着他身上的伤口。正当他准备挣扎地站起来的时候,他发现有五个装死的土匪正准备逃跑,他赶紧用冲锋枪几梭子把他们消灭了,因为冲锋枪的后坐力震出了他肺部的血液,打死敌人后,他才突然感觉到背部热烘烘,胸部中弹的血液才缓缓的流出,在这次战斗中,侦察连副连长张宝山同志不幸牺牲。

      1952年11月,西北野战军三军九师入朝参战,由于肺部中弹,王杰山老人在酒泉医院疗伤,未能入朝参战。六个月伤愈后,王杰山老人遂被部队派往青海省西宁市水磨湾军政干部学校受训,当时的培训就是为第二批入朝作战做准备。1953年,中、朝、韩、联合国四方代表在朝鲜板门店签署《朝鲜战争停战宣言》。王杰山便留守青海。
           

 
  转业回到原籍  光荣离休颐养天年

 
      由于青海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加上王杰山老人肺部受伤,身体感到严重不适,经医院数次治疗未见好转之后,1956年上级组织批准王杰山转业到原籍商洛工作。
  
      在商洛,王杰山先后在柞水县公安局、万青、九间房人民公社、商县人民法院等工作,历任排长、所长、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法庭庭长等职务,并于1991年3月12日离休。因为他属于在1949年之前工作的人,所以享受着县团级干部有关政策待遇。
   
      王杰山老人现在89岁高龄,思维清晰、神志清楚,一生育有三儿两女,除大儿子和大女儿是人民教师外,其余在家务农。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大孙子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学历,现在在北京市航天科技集团工作;二孙子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在在中建三局上班;三孙子是西安石油大学在职研究生。王杰山老人最喜爱这三个孙子,他一直教育孙子要努力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儿孙们吃饭的时候,他要求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吃稀饭必须用勺子刮干净,旧衣服穿的实在烂的不成样子了也不准扔,因为烂衣裳还能缝制鞋垫,每次开学的时候他都会把省吃俭用节俭来的钱拿给孙子做学费,在村里没有人不知道王杰山老人的,谁家里有困难他都去帮助,要么给钱,要么给粮,谁家媳妇不孝顺,他就给说理。村里的老人都说,有王杰山的地方就有了光亮了。
   
      我和他是邻居,村里早年修建农渠的时候,他曾经把他们单位上的人调来支援用架子车拉过土,亲自带头用镢头挖过渠。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他和乡亲们一起用人海战术将原来的稻田地用土填成旱地。我曾对他说,“你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有啥困难,你可以向民政局申请,可以提些要求,让政府给你解决。我也可以通过媒体给你呼吁一下”,王杰山老人说,他啥困难都没有,党和政府对他很好,每月都给他工资,看着他的孙子个个都成才了,他现在很高兴,也很满足,即便是有啥困难自己都能克服,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看着王杰山老人住的土房子、火炕、看着土屋里的农具和他早年用过的自行车,我怎么也想不到在我的家乡,在家乡的村子里有这么一位曾经参加过无数次战役的老兵,他们曾经为了人民的解放奔赴战场,浴血奋战,用血与汗铸就了新中国的到来。而在今天,这些曾经为国家付出青春,甚至付出生命的人,正渐渐被人们遗忘……
   
      看着王杰山老人里屋的相框,他当年英姿飒爽的军人风采,他佩戴那闪亮的军功章的光辉的一瞬间,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想在今天和平的国度里,我们应该把像王杰山老人一样的英雄铭记,让老兵的晚年,多一份荣耀,少一分遗憾,多一份幸福,少一分孤独。
    
      临走时,王杰山老人将我送到了门口,身体微微绷直,对着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虽然这军礼和他身上衣服没有一点相配之处,但老人努力挺直腰板的姿态,还是让人无限敬佩。(商洛水文局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